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是基于時代性與真理性的歷史把握,關注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和未來教育發展走向,闡釋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內涵,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倡導教育家辦學”、以“造就一批教育家”為教育工作者發展的目標,到“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反映了黨和國家對教師隊伍高素質發展從倡導性到現實化的歷史進程,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是當下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所闡發的新理念,也是教育強國宏偉目標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現實要求。
學校改革發展也需要有精神,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倡導教育家精神引領教育發展, 是中國教育在當下自身發展內在邏輯的必然要求。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已以人本邏輯替代了物本邏輯,人的發展從作為手段、要素轉變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人的發展須放置到整個社會發展而不是僅基于經濟發展的單向觀照中來加以認識,以扭轉我國教育長期存在功利化和價值扭曲的狀況。教育的本質與要義應彰顯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文明性,為此,學校發展需要倡導人的全面協調自由發展。全面強調的是需要實現人的“完整發展”,要求人的最基本的素質能力得以實現整體的進步,這種完整性允許不同方面出現發展程度的差異,但絕不允許出現發展維度的缺失;協調強調的是需要注重人發展的各個維度都要得到發展,注重人發展的豐富性與和諧性;自由強調的是人的發展在全面、協調的基礎上,要強調人發展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人的自覺自主的個性發展。
為此,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學校改革發展,就需要基于從“觀物”到“觀人”的“世界觀”的立場轉變,對教育的理解要著重于人的精神層面的構建,將學校形象定位于“有靈性的生命有機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注重生成性構建;在學校管理中,學校的立章建制應以尊重人的尊嚴的方式進行。因而,有精神的學校變革應考慮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第一,形成共享與自我彰顯的辦學理念,學校達成共享的愿景,形成共同成長的辦學理念;第二,形成開放與互動的人際關系,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彼此開放、互動的;第三,形成科學與民主的學校運行機制,不僅關注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還彰顯人的尊嚴和價值;第四,形成追求理性與人性提升的質量訴求,關注人的社會性發展,引導學生精神理念的提升和人格鍛造。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