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表是學校課程實施與管理最直觀的“表象”,好的課表是學校高質量育人實踐的“施工圖”。但是,目前一張周課表模式難以適應新課程方案要求。新課程方案將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設置為統籌課時,占總課時14%~18%,大致相當于每周三四節,而很多地方要求周課表要體現“開齊開足”,設置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隊課、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及心理健康六門“課”,那么無論怎么排都難以“符合規定”。這種“周課表”思維模式嚴重影響學校課程的高質量實施。從國家、地方與校本三類課程的性質、功能出發,編制更真實、更實用、更合理的課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編制課表需考慮三個關鍵因素
1. 國家、地方、校本三類課程的功能
我國課程體系總體上體現“分科+綜合”的思路。“分科”主要指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主要特點有:統一教材,班級授課,教室空間,每周固定節次,周課表能直觀體現出一一對應關系。“綜合”主要指國家課程中的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主要特點有:內容自主選擇或開發,活動為主,形態多樣,不局限于每周固定節次,周課表不能體現一一對應關系。如果將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一一分解,并“落實”在“40分鐘”的“教室”里,其實沒有切中這類課程的實質,背離國家設置此類課程的初衷。簡而言之,“分科”體現控制性,“奠定共同基礎”系其主要功能;“綜合”體現開放性,“拓展補充、兼顧差異”系其主要功能。功能不同,實施方式應不同。
2. 學校教育教學的真實狀況
當前學校普遍采用德育、教學兩條線管理模式。“德育”的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以常態課堂實施為主,納入周課表管理,而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國防教育等10多個專題教育盡管在國家課程中有所體現,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均單獨設立主管科室,對這些專題教育有考核要求,學校德育部門會以“活動”的形式落實。此外,校園文化活動,如春游、秋游、運動會、科技藝術節等,也以“活動”的形式落實。上述活動雖占用正式課時,卻未納入“教學”范疇,課表上難以反映實施情況。而班隊課幾乎成為班主任的“專門課”,課表上雖有“名”,實施卻很“虛”。
3. 學校自主權與科目時長、節次關系
學校在保證周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周總時長有明確規定:小學每課時40分鐘,一至二年級26課時,三至六年級30課時;初中每課時45分鐘,七至九年級34課時。因此,學校排課具有一定的自主權,課表上的科目、節次和課時并不是必須具有一一對應關系。
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團隊活動、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課時可統籌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很多地方將“開齊開足”曲解為將科目的課時以周為單位進行細分,這困擾了學校對這些課程的探索性實施,也沒有考慮到學校的師資條件。比如,周課表上排一節“綜合實踐活動”,節次和課時看似符合規定,實際上并不可行。一個好的活動課,首先,應有融合性的目標,和學科課程有聯系,學生所學知識能用起來。其次,能利用地方文化等資源,將地方課程要素結合起來。最后,采用考察、探究等多種方式,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用在活動中。那么,這個活動課就兼具多學科功能,是我們所極力倡導的“一課多育”形態,不能用簡單割裂的方式去安排節次、計算課時。
二、編制三張課表:從整體上設計三類課程
國家課程具有基礎性、主體性地位,是確保基礎教育質量的“大地”,但教育始終是在具體的場域中發生的,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兼顧各地各校各生的差異,是國家課程的拓展、延伸、補充,三者構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從教學這一“事件”發生學視角表征為“三類實踐形態”:學科類、活動類、選擇類,應分別編制周課表、月課表、走班課表。
1. 周課表:適用于學科類
周課表是當下最常見的課程表,適用于有教材的國家課程,主要指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科學、信息科技、藝術、體育與健康等,新課程方案中有獨立劃分的課時,以40分鐘或者45分鐘為一節次,以班級、教室為主要實施場景,確保正常教學秩序和基本教學質量。
周課表的編制還需要優化,需要尊重學科規律、師生的作息規律。比如,美術課40分鐘一節,是很難完成一次完整的教學活動的,往往繪畫等活動開始沒多久就下課了,不利于正常教學。再如,將體育課排在早上第一節和下午第一節不利于作息。
2. 月課表:適用于活動類
活動類課程主要指勞動、班隊課、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活動類課程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內容重復交叉。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均有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地方性教材資源,地方課程還有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教材資源,存在較多交叉重復內容。二是實踐活動難以保證。這些科目大部分內容的學習都以實踐活動的方式展開,僅“坐”在教室,按照“40分鐘”的形式難以實施。三是各科單打獨斗難以協同。跨學科主題學習部分和綜合實踐活動是緊密相關的,應體現學科間、課內外、校內外等多種連接。班隊課占用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承擔黨團隊活動、德育活動等多門類教學任務,往往由班主任一人承擔,不利于教學的有效開展。為確保以上課程高質量實施,應編制月課表,與周課表形成互補。應化繁為簡,以“主題”統領,多科目參與設計內容,以天(半天或全天)、周為單位進行教學,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編制月課表。多科目參與設計,特別是德育和教學兩條線須緊密融合,協同實施,協同育人。說明示例見表1。
3. 走班課表:適用于選擇性課程
選擇性課程側重于校本課程實施,以多種課程形態服務于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一般由學生自主選課,采用混齡走班形式,上課地點也不局限于教室,課程形態呈現多樣化。學校須單獨編制走班課表,包含課程名稱、上課人員、課時安排、上課地點、授課教師等,在每個班級張貼。校本課程在開發與設計上除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之外,還必須考慮特色教育教學資源,注重涵養家國情懷的價值定位;在實施上強調實踐性、體驗性。說明示例見表2。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課程改革要深化,就必須直面問題,走出“周課表”固化思維,通過“三張課表”的建設,使三類課程得到更好的落實,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支持。增強義務教育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地方課程要強化綜合性,注重不同學習領域、不同學科知識的內在關聯,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三張課表的建設,也為三類課程功能貫通、建立血肉聯系提供了路徑。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