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民族的未來和國民心理素質的整體水平。課堂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在學校日常的心理咨詢與團體輔導過程中,我們發現音樂可以起到放松身心、激發感情、振奮精神、消除緊張焦慮等作用。音樂活動融入心理教育,能夠發揮豐富精神、溫潤心靈的作用,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本研究基于團體動力學理論和音樂心理學視角,將音樂活動融入小學心理教育教學設計之中,旨在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方式,提升心理教育的成效。
本研究主要采用實物收集法和訪談法收集資料。實物資料包括10位教師的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教案、教學課件、教學音視頻資料等,10位教師也是本研究的訪談對象。10篇教案均基于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心理健康教材進行設計,涵蓋了小學所有年級,涉及自我認知、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生命安全、學習適應等相關課程主題,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上述教案設計中包含唱歌、聲勢、律動、即興舞蹈、音樂欣賞、配樂朗誦、器樂演奏等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異彩紛呈。合唱、器樂演奏等團體互動性音樂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歸屬感、集體榮譽感,而且能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即興舞蹈創編、律動表演等集體參與性音樂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表演的機會,讓他們在對音樂的個性感受中,自由發揮與創造,體驗表演帶來的快樂和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團體熱身階段,讓音樂活動喚醒學生心靈
團體熱身階段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一環,是團體輔導的前奏,如同一出戲的“序幕”,旨在創設一種溫馨輕松的班級團體氛圍,催化班級團體動力。在這一環節穿插相關音樂活動,可以迅速引起學生注意、激起學生參與熱情,讓團隊成員達到一種融洽的心理狀態,同時為后面的活動作鋪墊。10篇教案設計中有7篇在團體熱身階段運用了音樂活動進行“暖身”。
二年級學生年齡段較低,形象思維十分活躍,語言和行為歡快活潑。我在二年級心理健康課《學會合作》的熱身階段,設計了音樂律動《在一起》,讓學生先跟隨音樂進行集體律動和有序的肢體接觸,從內心深處體會個人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受團隊的溫暖,為接下來的主題“合作”做好準備。—周老師
《我是什么樣的人》是秋季開學第一課,屬于自我認知的范疇。四年級是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學生對自己有初步的認知和概括的能力,因此在熱身階段我采用RAP的形式,利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只老虎》做伴奏,引導學生做自我介紹。相較于以前口頭說說的方式來講,這種方式很新穎,學生很興奮,注意力瞬間集中了。—郝老師
心理健康課是在原先的建制班級進行教學,班級成員之間彼此熟識,而且早已存在次級團體并形成了次級文化。這些次級團體和次級文化對于心理健康課堂來說可能會形成助力,也可能會造成阻力。教師要充分運用相關教學方法,在營造“積極參與、真誠分享、支持同伴、相互保密”的氛圍中,幫助班級團體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實體。團體熱身階段,所有的音樂活動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也為接下來的主題學習奠定基礎。
我平時就喜歡跳舞,所以將簡單易學的《兔子舞》請進課堂作為熱身,五年級的學生在音樂節奏的感染下,參與的熱情被調動起來,體會到舞蹈帶來的情緒體驗,為情緒調適找到一些方法。另外,我也安排了分組比賽,有失敗有成功,讓學生體會到情緒的瞬息萬變。氛圍感很好,也緊扣了“情緒”的主題。——倉老師
二、團體轉換階段,讓音樂活動沉淀學生情緒
團體轉換階段是在凝聚團體動力的同時,開始聚焦討論學習的主題。這是一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成員探索成長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團體動力的過渡時期。10篇教案設計中有一篇在轉換階段運用了配樂詩朗誦。
其實我也是在組織學生看過音樂視頻《種子的成長》之后切入配樂詩朗誦的,主要還是為團體工作階段“如何照顧媽媽”埋下伏筆。在朗誦中帶領學生回顧了媽媽照顧自己的情景,這很貼合學生的成長背景,也很容易形成情感共鳴,再轉換到我們拿什么回報家人的問題時,顯得水到渠成。——田老師
小學心理健康課堂有固定的教材與教學目標,教師須圍繞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主題合理取舍與設計內容。問題情境一定要是學生真切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樣才能激起學生探索的熱情。音樂融入不僅能夠以活動的形式呈現,還可以在討論過程中做背景。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播放背景音樂,一方面可以營造自由的分享環境,另一方面也運用音樂進行時間控制,如“音樂停,活動止”。
三、團體工作階段,讓音樂活動鏈接學生交流
團體工作階段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生互動,解決問題”,進行有意義的自我探索是這一階段的重點。這一階段是對問題情境的思考與回應,也是對教學主題的探究與生成,因此本階段活動設計顯得尤為重要。10篇教案設計中有5篇在此階段設計了音樂活動,旨在通過音樂活動的融入,創設情境、寓教于樂,解決上一階段所遇見的問題。
我在設計一年級心理健康課《我們的喜怒哀樂》時,結合情緒管理繪本《123,我不生氣》進行現場歌曲學習,以達到在認識情緒的基礎上,學會合理轉化情緒的目的。因為歌曲朗朗上口,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順利遷移與運用,效果特別好。——劉老師
《失敗了,我不怕》主要是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學會面對失敗時,選擇積極思維思考,獲得掌控感。根據教材設置,我在團體工作階段以音樂欣賞為主,帶領學生走近貝多芬坎坷的一生。在鏗鏘有力的音樂旋律中,感受貝多芬執著、堅持的意志品質,從而引導學生思考: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音樂欣賞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完美的感受空間。——徐老師
我的這節課教學主題是“學會合作”,運用打擊樂器演奏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以此深化學生關心同學,懂得合理分工、團結協作的意識,促進學生的社會性健康發展。——周老師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關注學習目標,也要考慮到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只有還原知識的發生、應用情境,才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自主生成相關知識。情境是帶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環境,在團體工作階段,通過設計、引用音樂作品,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自主探尋音樂作品的意義與內涵,豐富和優化學生內心感受。為此,教師要積極創設音樂情境,利用音樂本身的感染力與渲染力優化學生的心理活動,使學生在或激蕩、或溫和、或活潑、或勇敢的音樂作品欣賞活動中形成健全的心智。
課堂上的身體律動、放松操時間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快樂的時刻,所以我在設計專注的主題時,巧妙地將律動表演與專注素養結合起來,學生只有專注才可以做得更好,這比簡單的說教要形象有效多了。——朱老師
四、團體結束階段,讓音樂活動升華學生心理
團體結束階段的作用是概括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澄清意義、升華主題、布置相關生活化的作業、營造熱烈氣氛、增進團體凝聚力、激發學生正向情緒等。教師認為用音樂活動結束課堂可以達到“情感共鳴”,產生“滲透力”,共有6名教師選擇與主題相關的音樂,或表演唱,或朗誦,或欣賞,在音樂中結束一節心理健康課。
演唱一些勵志歌曲也可以達到引起情感共鳴、喚醒學生成長力量的效果,如歌曲《我相信》《把未來點亮》《少年中國說》等,具體選擇什么樣的歌曲應該根據班級團體氣氛和主題的要求。我在講授六年級心理健康課《珍愛自己》時,最后選用《怒放的生命》對主題進行了回應。——王老師
我們的課堂總結語言,在一些好的歌曲面前都會顯得蒼白無力,音樂對于學生來說更加有滲透力。——郝老師
當全班學生聆聽著熟悉的流行歌曲時,大合唱瞬間開啟,學生們情緒很高漲,我都被他們影響與帶動了。——韓老師
小學心理健康課的結束階段對學生來說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它影響學生將課堂所學內容遷移與運用到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富有新意的結束,將為學生留下美好的記憶。因此在結束階段的音樂活動更需要精心設計,它可以激勵學生將課堂上的體驗和課后的生活實踐更好地關聯起來。
在小學心理課堂融入音樂活動,豐富了心理健康課堂的教學形式,提高了學生對心理課堂的期待與參與度。在音樂活動的時間把控上,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們在設計時進行了截取,既保證了音樂本身的藝術價值,又發揮了音樂元素的教育價值,達成以美潤心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黃歡.試析音樂實踐課程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以黃州思源實驗學校為例[D].黃岡:黃岡師范學院,2020.
[2] 黃容.鼓圈音樂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實驗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3] 李慧,李麗苗.音樂教學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4(27):117-120.
[4] 王冬香.韻律教學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實驗研究—以奉賢明德外國語小學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5] 嚴曉麗.基于音樂活動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上海市P小學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6] 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7] 鐘志農.心理輔導課:團體活動180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城廂街道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