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提出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家精神的六條論述,反映了新時代對教師理想信念、人格品質、專業修養、教育態度、教育能力的全面要求,是一名教師應有的素養。
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教育思想者以教育家精神錘煉自己,就需要認識新時代的特征。新時代的特征是什么?是創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都是不斷創新而產生的。新的生產力必然會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也需要把創新放在第一位。教育的創新包括教育觀念的創新、教育價值觀的創新、教育內容的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教師為教育的主體轉變為學生為教育的主體、從“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都是教育觀念的創新。3月29日,在學習共同體與教育革新論壇暨第五屆全國學習共同體大會上,我和佐藤學教授對話,他提出,今天教師要從“教學專家”轉變為“學習專家”,這又是一次觀念上的創新。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新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綜合性、實踐性、跨學科性,克服知識的碎片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是對教育內容的創新。提倡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開展項目式學習、STEM學習、數字化、走班制等,這是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觀念的創新是主要的,有了觀念的創新才有行動的創新。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都是教育思想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思想者要思考、研究現實中的真問題。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在哪些方面需要創新?最主要的是教育觀念是否有所轉變,是否符合新時代創新的要求。只有觀念轉變了,才能理解新課標內容的創新,才能想方設法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創新。我們經常把深化教育改革作為口頭禪,但是不明確改什么,所謂改革,就是要改變現狀。但改革不一定是創新,改革以后要走新路,才是創新。“雙減”是要改變學生學業負擔的現狀,回到教育的原點,這不是創新。但是在“雙減”以后,怎樣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充分發揮他(她)的潛力,教育觀念要改變,方式方法要創新。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因此,教育創新最終要落到每一個學生身上。教育的創新是為了學生的創新,培養每一個學生都有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將來他們才能適應新時代創新的要求。
教育思想者要以教育家精神錘煉自己,要在教育工作中創新,就要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優秀教師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社會實踐學習。不僅學習學科專業知識,還要閱讀經典著作,以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素養提高了就會產生智慧,產生教育的智慧,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創新。我經常講,教師要學點教育史,了解教育是怎樣發展過來的,以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前人的經驗。文科老師讀點科普作品,以對大自然和科技發展有所了解;理科老師讀點文學作品,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思想品位。
教育思想者要把教育家精神落實到工作中,教好每一個學生,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校長要帶領全體教師以教育家精神,樂教愛生,愛護每一個學生;勤學篤行,上好每一節課;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言為士則,不僅教書,更要育人,既做經師,更做人師。要把教育家精神引領與師德師風建設結合起來,認識教師職業的重要性、特殊性、光榮性、艱巨性,守正創新,堅定為全面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