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出席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各位老師,強調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及其豐富內涵,為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基層學校應該如何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力量?我們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閱讀教育家事跡,梳理教育家精神
閱讀是學習、吸收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教師可以了解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實踐,為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學校通過為教師購買書籍,開展教育家故事宣講、教育家精神解讀等多種形式,帶領教師對教育家的事跡進行系統和深入的學習。教師被教育家的事跡和精神深深打動。感動之余,我們認真研討、交流匯總,發現大多數教育家具有以下共性,并通過提煉關鍵詞語形成了全體教師對教育家精神理解的校本詮釋。
1. 深愛教育
教育家首先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和執著,將教育視為一生的摯愛與追求,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初心不改,最終久久為功,創造突出的業績。張桂梅校長雖身患多種疾病,但她拖著病體堅守三尺講臺,致力于教育扶貧,扎根邊疆40余年,推動創建中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自2008年建校以來幫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
2. 真愛學生
我們發現,所有的教育家都是愛學生的楷模。因為熱愛,他們將學生的成長視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因為熱愛,他們不斷探索合適的教育方法和路徑。斯霞,被譽為“小學教育界的梅蘭芳”。她對待學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她的身上始終蘊藏著慈母般的溫情,流淌著愛的暖流。她的床,學生們睡過;她的衣服,學生們穿過。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溫飽冷暖,無不牽掛在她的心上。
3. 追求本真
教育家通常能夠透過現象,發現本質。他們追求教育的本來面目,始終以學生的成長、人性的完善為核心目標。他們倡導真實的教育情境、真誠的教育情感、真切的教育關懷,以最純粹的教育理念和行動推動教育事業的進步,讓教育真正發揮塑造人、發展人的功能。教育家于漪,她所上的語文課,充分體現“文道統一”精神,在學科素養提升中滲透思想教育,恰似春風化雨,沁入學生的心靈深處,達到教養與教育的和諧統一。
4. 思想前瞻
教育家能夠敏銳地洞察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和需求,他們的理念和觀點具有超越當下、引領未來的特性,能為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指明方向。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不斷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現實中的重大問題,植根中國社會變革和教育改革實踐,與廣大師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
二、學習教育家精神,積蓄工作能力
學習教育家精神,為每一位教師明確了職責使命,指明了前進方向。通過學習,大多數教師對教育家充滿敬畏與崇拜,同時,又深感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認為成為教育家的目標遙不可及。于是,我們再讀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對教師的寄語,思考教育家精神的時代背景、實踐要求、情感底色和社會擔當,對比“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異同。深入解讀、充分研討之后,我們認識到,能成為教育家的教師一定是少數人,但是只要努力,成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好老師一定會是大多數。
1. 成為教師精神寄托
歷史上的教育家形象光輝,成就非凡。教育家精神使教師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并在認同中找到精神歸宿。通過學習他們的精神,教師獲得了精神層面的補給和養分,有利于塑造高尚的師德,堅定為國育才的初心。
2. 增強教師職業認同
教育家精神強調對學生的關心關愛,如“萬世師表”的孔子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讓教師們深刻體會到職業的特點、責任與成就感。特別是青年教師,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表示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完成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
3. 激勵教師專業成長
教育家精神激勵教師要注重自身專業成長,做教書育人的大先生,不能因為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主動鉆研教材、讀懂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和創新實踐,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教學方法,善于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三、發現榜樣力量,促進教育家精神落地
學習身邊榜樣,凝聚奮斗力量。讓看得見的標桿、聽得見的號角,源源不斷地輸出前行的動力。
1. 宣揚身邊榜樣
樹立榜樣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手段。學校通過“榜樣 力量”論壇選出了六位班主任和六位任課教師,并對優秀教師事跡進行展播,讓大家感受身邊榜樣的力量,積蓄立德樹人的力量源泉。例如,53歲的張老師是一位將課題“寫”在操場上的體育教師。他潛心研究教學,課堂生動高效,所教班級成績優異。他還致力于發現與培養運動員,不論嚴寒酷暑,每天早來晚走,假期也從不間斷到校訓練,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所帶運動員成績名列全區前茅,成為全校青年教師的榜樣。
2. 開展同行活動
學校開展“手拉手”同行活動,讓優秀教師和年輕教師結對子、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聯手,進行互幫互助互學活動,促進同伴間“教學相長”,讓更多教師有機會在團隊中發光、閃亮,成為榜樣,實現自我認同和自我激勵。
3. 建立激勵機制
學校不斷創新激勵形式,如定期召開表彰活動、櫥窗展示、公眾號宣傳、外出培訓開眼界送福利、獲評榮譽稱號、提干晉升、校長基金獎勵等,對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這一舉措不僅是對教師美好品質的肯定,更是一種激勵和鞭策,也推動學校工作整體提升。
四、著眼德藝雙馨,打造教育家精神團隊
榜樣的示范,為培育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新質生產力教師團隊提供了前行的指南。只有打造出一支高效能的教師團隊,我們才能更好地弘揚教育家精神,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學校采取如下舉措,促進團隊發展。
1. 校長以身示范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要成為教育家精神的典范。筆者堅持以師生發展為目標,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引領學校持續高位發展。同時,帶領干部教師梳理學校辦學經驗,多方調研師生、家長需求,協調教育資源,提出“全景教育”理念,并構建“全景課程”,突出實踐、強調綜合,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 聘請專家指導OIpjxXPhSrIfgH+3pggqvw==
學校定期邀請國內知名教育家、學者來校開設講座,分享他們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為教師提供學習資源和機會,幫助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家精神,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全景育人”實踐行動。學校立足“雙減”“雙新”,深入課改,踐行“學生在活動中成長”的理念,關注學生身心健康,注重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3. 完善培育機制
向常態課堂要質量:完善干部聽課巡課制度,通過推門課、視導課、視頻融合系統聽課,規范常態課堂,向日常管理要效能。
堅持提升“四個力”:規劃力、執行力、協調力、反思力,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
實施班主任培養“五個一”工程:每天一次家校溝通,每周一次經驗交流,每月一次評價表彰,每學期一次家長會,每學年一次全員家訪。“五個一”的有效執行,助力班主任全面成長,越來越多的班主任受到家長認可和學生喜愛。
制訂青年教師成長“六步走”:通過周末讀書、師徒同上一節課、照鏡子規范課堂行為、有問題向您請教、入職第一年苦與樂案例分享、制訂三年規劃,助力新教師站穩講臺。
開展骨干教師“六引領”:課標引領、課堂引領、課例引領、說課引領、成長故事引領、班級引領,通過一人帶多人,團隊共同發展。
4. 鼓勵實踐創新
聘請市區級教科研專家深入課堂,聚焦“雙減”“雙新”,不斷提升教研實效。承辦市區“全景課程”研發展示、區級教學校校行展示、市區級課后服務現場會觀摩等活動,為教師搭臺。鼓勵教師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大單元、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整合。聚焦體能訓練,開展“全景律動”大課間創新體育運動;開展千人紅歌大合唱,每月一歌活動,弘揚傳統文化,落實以美育人;堅持科技與人文并重,堅持科學課堂做加法,注重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與培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發展成應該成為的理想樣態。
5. 增強協同發展
樹立“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六大育人觀念。主動與家長建立友好關系,使其成為學校的盟友。組建熱心服務的家長團隊,為學生安全保駕護航。開設家長大講堂,開展全員家訪活動,緊密家校結合。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探索本地資源。挖掘教育價值,繪制“全景教育資源地圖”,讓學習在生活場景中真實展開。打通學校圍墻,開放辦學,充分利用在地資源,在努力實現“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同時,再“跳回教育辦教育”,攜手多元力量,助力學生成長、成人、成才。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李橋中心小學校)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