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新”背景下,課堂教學關注發生巨大轉變,以學為中心,以學習任務為抓手,關注學科實踐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庫伯的體驗學習圈理論,提出體驗學習圈的循環式學習音樂實踐策略,并進行具體的實證研究,辯證地看待傳統與新型學習方式,從學生學習本身出發,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關注核心素養的發展,以求真正把準新課程“學習方式轉變”的脈搏,對學生本體的發展和教學實踐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體驗學習圈 學科實踐 循環式學習 素養可視化
以學習任務為抓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科實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然而在實踐中,學習方式的轉變存在一些理論和認識上的誤區,學習方式轉變存在認識偏差,學習觀念轉變有形無實。這些現狀集中反映了教師、學生缺乏對學習方式的理性認識,對學習方式轉變的理念認識不深刻。為討論而討論、為合作而合作、為探究而探究的“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轉變”,缺乏真正的體驗與反思。
一、體驗學習圈的循環式學習闡釋
1. 體驗學習圈理論的提出
庫伯把體驗學習闡釋為“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行動實踐—具體體驗”的循環式學習經歷,即體驗學習圈(見圖1)。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動完成調整與反饋,在體驗中認知,在認知中體驗。以學為中心,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現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它不是一種單純的認知過程,而是集知、情、意、行和知識經驗為一體的新型學習方式。
2. 音樂體驗學習圈的意蘊內涵
(1)音樂體驗學習圈基本模型建構
基于庫伯體驗學習圈以體驗為學習發展的源泉這一核心觀點,我們認為,音樂學科學習,第一,是以獲得感性經驗為基礎的音樂體驗活動,是具體體驗。獲得第一層經驗,也就有了“打開世界的第一把鑰匙”。第二,是基于已有知識和經歷經驗的反思觀察。學生將豐富的音樂內容與音樂要素的學習融會貫通,形成第二層經驗。第三,是新知識的獲取。通過領悟、清理歸類、整合分享音樂知識及技能領域的認知,形成第三層經驗。第四,是由淺入深地分配到各個教學案例當中,通過驗證,運用到指定的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新的經驗后又進行循環式螺旋上升為一體的學習體驗。由此形成“音樂體驗學習圈”。體驗學習圈體現了深度學習“素養可視化”中尋求情景化的體驗學習過程,凸顯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學為中心,實現經驗與知識的相互轉化,以體驗為學習發展的源泉,強調親歷學習的過程和知識的深加工的高階思維,在教學中模擬社會實踐,把握知識本質和發展過程的價值評價(見圖2)。
(2)音樂體驗學習圈六大特點
第一,音樂學習是一個體驗與感知循環學習的過程,而不過分強調學習的結果。第二,音樂學習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獲得與轉換的過程。第三,音樂學習是內在經驗反思與外在行動改造的過程。第四,音樂學習是持續體驗再學習的循環過程。第五,體驗學習圈的任何一環都可以作為學習起點,任何學習都要經過體驗與反思、概括與實驗的過程。第六,音樂學習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3. 與新課標“學科實踐”理念同步
學科實踐路徑探索具有四個關鍵行動屬性。一是基于學科突破學科,構建素養導向的學科實踐育人體系。二是基于生活超越生活,形成融合導向的學科實踐育人合力。三是基于評價創享評價,促進創新導向的學科實踐素養提升。四是基于學教反哺教學,實現價值導向的學科實踐之領導力,幫助學生形成以情境催生問題、以問題引發探究、以探究形成結論、以結論解決應用、以應用促進創新的深度學習路徑。
(1)基礎在于體驗
音樂首先是情感的,需要人用心去感受和體驗,并從中發現音樂的美。音樂學習是一種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在到內在、由物質到精神的體驗過程,是學習主體以音樂為媒介,去體驗、探索和升華美的過程。這與音樂體驗學習圈強調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的理念是一致的。不管是經驗的感知獲取還是領悟獲取,都是學習體驗的過程。
(2)過程在于比較
比較是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只有比較,才能產生差異。而比較本身就是一個分析、探究和體驗的過程,通過比較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的邏輯思維能力。音樂體驗的過程就是一個比較的過程,比較樂音組成、旋律推進、和聲織體等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其實就是體驗學習的過程,這與音樂體驗學習圈中的反思觀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3)關鍵在于探究
探究與音樂體驗學習圈抽象概括環節中的分享、補充同步。探究本身就是學生自我形成與否定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分享自己的觀點與經驗,發表獨到的見解,同時吸收他人對于相同問題的看法,并與自己的觀點進行融合,這一系列活動就是積累學習的體驗過程,是一種創新性的追求新知、創造經驗的過程。
(4)提升在于合作
音樂體驗學習圈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集體學習的效率大于個體學習,這與新課標強調的學習合作不謀而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在團隊的力量下完成學習,并取得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培養了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注重學思、學用、學創結合,既形成關鍵能力又培養必備品格。
二、音樂體驗學習圈循環式學習實踐
本文以音樂體驗學習圈循環式學習實踐為研究焦點,以人音版音樂六年級下冊教學內容《歡樂頌》作為實踐案例,演繹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以音樂體驗學習圈為中心的循環式學習方式,為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借鑒。
1. 案例設計—明晰目標
(1)單元地位
人音版音樂六年級下冊第7課的人文主題為“放飛夢想”,以珍惜友情、激發夢想、創造精彩人生為出發點,通過《永遠是朋友》《我們是朋友》的明快旋律、質樸歌詞抒發贊頌友情;同時通過《和平頌(片段)》《歡樂頌》這兩首思想主題相同、音樂表現手法相似的中外樂曲,洗滌心靈,陶冶情操,鞏固復習人聲分類、演唱形式及民族管弦樂隊相關知識等。
(2)內容本位
《歡樂頌》選自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四個樂句構成一段體主題,幾乎只用了五個音(1、2、3、4、5)和一種音符(四分音符),旋律簡潔卻充滿力量。貝多芬通過多次變化重復,創造性地將獨唱、重唱、合唱等聲樂演唱形式與管弦樂相結合,譜寫出這首追求自由、平等與博愛的莊嚴、宏偉的頌歌,集中體現了“團結在一起,通過斗爭走向勝利”的創作思想,表達了全人類的共同愿望。
(3)素養定位
“感受與欣賞”之于音樂學習活動具有基礎性作用,對于提高身心修養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普遍參與和個性發展有機結合,為學生音樂素養發展提供空間。本課梳理的學科素養關鍵線索有三個:①以“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的音樂故事和作品風格”為主題進行課前資料整理,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課中分享匯報,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認知基礎,感受與表達音樂家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情懷。②通過音樂體驗學習圈理念設計五個步驟,循序漸進地發展感受理解力、想象創造力,進而提高體驗分析力、評價鑒賞力,體驗合唱表現呼喚和平的力量。③初步掌握和運用正確的演唱姿勢及呼吸方法,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簡單評價,樂于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2. 案例設計—學習需求
音樂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關注個性發展。音樂的抽象性、表達的多樣性,為音樂欣賞的多解性和聽眾的個性化演繹提供可能。
(1)元認知領域
元認知領域主要體現在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積累掌握運用程度和對自身音樂感受鑒賞能力的判斷上。六年級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能對音樂符號作出初步理解與反應,識讀樂譜和音樂體驗感受活動能力增強,初步養成了良好的聆聽習慣,但是靈活運用遷移能力有待提高。
(2)操作技能領域
操作技能領域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表現性活動和創造性活動能力方面。六年級學生具備一定欣賞演唱水平和探索創造活動能力,能夠初步聽辨不同類型的演唱形式,能夠理解音樂并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夠對自己及他人的演唱做簡單的評價。但這一時期的學生出現“注意力難集中”的問題,歌唱技巧遠遠沒有達到熟練程度,出現“高估自我能力”的現象。同時,部分學生進入變聲期,“高音演唱難”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完成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感情地獨唱或與同伴合作進行齊唱……合唱”的課標要求存在一定挑戰。
(3)情感態度領域
情感態度領域主要體現在學生對音樂情感“橫向內生式升華:情趣—情感—情懷”和“縱向螺旋式生長:表形—表情—表達”的理解,以及音樂學習興趣、參與態度和價值判斷上。六年級學生對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表達,但情感理解淺化、不樂于開口、不善于表現,情感認同與分享需要正向的引導。
3. 實踐操作
(1)具體體驗—音樂整體感知,律動為先先入為主
【學習任務1】①伴隨音樂律動走進教室,探索音樂空間,感受音樂整體情緒。
(熱情、莊重、歡快、熱烈)
②伴隨音樂節拍進行拍手,探索音樂節奏,感受音樂節奏特點。
(× × × ×︱的節奏型)
〖設計意圖〗以音樂體驗為學習活動抓手,整體感知音樂,獲得第一層經驗。
(2)反思觀察—音樂內涵轉換,旋律探究環環相扣
【學習任務2】在已有認知與經驗的基礎上,發散式學習探究歌曲音樂旋律與結構。
①在基本音階構建下輕聲哼唱歌曲旋律,感受音樂旋律級進的特點。
②體驗樂句層次結構,找出每一句起始音,感受音樂重復性運用特點。
③根據音響畫旋律線,進行有“形”體驗,比較樂句及小節旋律異同。
④在前面活動的基礎上,獲得分類的音符“錦囊”,隨音樂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⑤在對音樂元素的體驗中形成歌曲旋律形態,親歷學習過程,獲取二次經驗。
〖設計意圖〗以音樂元素性體驗為學習抓手,音樂知識轉換,獲得第二層經驗。
(3)抽象概括—音樂概念領悟,補充分享學習新知
【學習任務3】對演唱形式清理歸類整合概括,分享同化學習獲取演唱形式新認知。
①用中等音量唱旋律,練習控制聲音的能力,解決難點(跨小節和的連音和3、4小二度等音程音準,在連的基礎上稍斷開的演唱技巧)。
②分組進行二聲部的合作學習,做到聲部間和諧統一的美“聲”體驗。
③辨別領唱、獨唱、重唱與合唱等演唱形式,并進行演唱練習體驗。
〖設計意圖〗以音樂演唱體驗為學習抓手,領悟音樂知識,獲得第三層經驗。
(4)行動實踐—音樂外延轉換,運用知識音樂賞析
【學習任務4】賞析主題音樂在交響曲中的運用,整合體驗演唱形式的音樂表現。
①賞析《第九交響曲》,體驗音樂以及不同演唱形式的表現。
②體驗《歡樂頌》主題出現的次數,辨別演唱形式的不同呈現方式。
③請學生分組分別為《歡樂頌》做各種節奏上的變化,并用“啦”哼唱。
如用“××”節奏改編為
用“× ”節奏改編為
〖設計意圖〗以交響音樂賞析為學習抓手,對新知識的運用實現外延轉換。
(5)循環體驗—音樂觀察換位,循環學習情感升華
【學習任務5】欣賞主題音樂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的呈現,融“情”體驗歡樂世界。
①欣賞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的《歡樂頌》,突出音樂主題,增強自豪感。
②奏響自己心中的《歡樂頌》,實現情感升華。
〖設計意圖〗以真實情境為學習依托,實現音樂情感的主題意義式升華。
三、實踐思考與展望
本課通過音樂體驗學習圈理念設計教學,實現了學科素養可視化,賦予音樂生命,讓學生感動。
1. 教育理念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教育理念的本質區別在于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為中心,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高度構建下關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并體現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2. 學教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在教學關注、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上都有變化,強調方法資源整合,突出實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一是通過教學資源科學整合,讓學生在不斷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二是教學內容多維調整、教學主線梳理、教學情境營造、教學深度延伸、教學主題升華,強調教、學、評一致性;三是有效教學遷移,讓學生在相關教學情境中展開想象,以解決情境中遇到的真實問題來完成學習。
3. 素養定位的完善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體現,師生通過共同的音樂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美,音樂內涵在活動中得到了轉換;而師生通過對藝術活動的共同參與,實現了音樂外延的轉換,這兩次轉換使得學生的音樂情感得到了共鳴,實現了思想境界的升華,學生的情感世界得以豐富。
綜上所述,“雙新”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關注學科實踐,學教方式的轉變意味著課堂教學的根本轉型。音樂體驗學習圈的循環式學習,通過任務設計進行學科實踐,突出了學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的邏輯結構和認知發展作為課堂的主要線索,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了在正確價值觀引領下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實現了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可視化”發展。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北秀小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