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是一種與感悟體驗式閱讀相區別的閱讀類型,強調閱讀的態度、方法、思維的“思辨”性,旨在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在學習任務群視角下,教師開展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要結合現實,明確思辨方向;依托教材,整合思辨內容;任務驅動,促進思維發展;明確指向,確立評價標準。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 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 思辨方向 思辨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提到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是當下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思辨性閱讀也成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1]。“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課標中設置的一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其目的是“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2]。在學習任務群視角下,教師在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時,要合理設計不同組合任務的閱讀學習活動,增強閱讀學習的綜合性、思辨性與實踐性,培養學生的思辨認知意識和理性精神。
一、結合現實,明確思辨方向
在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標和學情來明確思辨方向,既要緊扣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要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能力,注重個體差異和興趣,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設計。
1. 研讀課標
課標對學生思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總體要求。它強調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旨在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觀察、分析、推理、判斷、創新等。這些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必備的核心素養。這對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理解文本內容,還要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和評價,具體包括: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分析,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偽和價值,形成獨立的見解和判斷;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新穎的觀點和見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閱讀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教師需要進一步明確思辨方向,確定教學重點。思辨性閱讀教學強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分析和判斷,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閱讀和分析,發現文本中的問題和矛盾,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第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通過閱讀,讓學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第三,增強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感受文學的魅力,培養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和鑒賞能力。
2. 分析學情
在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來確定思辨方向。通過分析學生的閱讀水平、閱讀習慣、思維發展狀況以及對于思辨性閱讀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而制訂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
第一,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能力。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能力,以便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適的教學計劃。針對不同學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和層次的思辨性閱讀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第二,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得到發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選擇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閱讀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第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思辨性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文本內容本身,而且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進行拓展和延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涵,提高思辨能力。
二、依托教材,整合思辨內容
依據教材中的人文主題和單元要素來整合思辨內容,可以使學生通過閱讀更好地理解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思考,提升學生讀懂文本的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感態度的形成。
一是緊扣人文主題。小學語文教材通常圍繞一定的人文主題進行編排,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這些人文主題背后的深層含義,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例如,如果教材中的文章涉及勇敢、友情、責任等人文主題,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問題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主題背后的情感、社會意義等方面的問題,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
二是結合單元要素。小學語文教材通常按照單元形式進行組織,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單元要素。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單元要素,設計有針對性的思辨任務。例如,在某單元中,單元要素可能包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節日習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節日習俗進行思考,分析節日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涵、社會意義等。
三、任務驅動,促進思維發展
任務驅動的核心在于將學習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實踐性的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學習和深度思考。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幫助學生建立與文本的深度聯系,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教學內容進行統籌規劃,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序列化教學中有序提升[3],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1. 重視“忠實的閱讀”
在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中,忠實的閱讀是基礎。它要求學生細致、認真地閱讀文本,了解整個情景,掌握基本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推敲相關的含義與內涵。為了引導學生進行“忠實的閱讀”,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閱讀任務,如讓學生找出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故事情節等。這些任務能夠促使學生仔細閱讀文本,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2. 強化“有支持的閱讀”
有支持的閱讀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相關的詞匯、短語、句子以及基礎知識和背景信息,來支持學生的閱讀。這些支持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本內容,掌握文本的結構、主題、故事情節和人物特點等重要信息。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任務,如讓學生總結文本的主要內容、分析文本的結構等,以檢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有支持的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從而為后續的思辨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引導“質疑、追問的閱讀”
質疑、追問是思辨性閱讀的核心。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下,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在完成閱讀任務后進行反思和討論來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對文本中的某個觀點有什么看法”“你認為文本中的某個情節是否合理”等,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觀點和看法,從而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四、明確指向,確立評價標準
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的評價內容、合理的評價標準,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1. 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在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中,評價方式可以多元化,既可以包括口頭評價,也可以包括書面評價。口頭評價包括教師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的提問、討論和分享,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書面評價則包括書面作業、閱讀筆記和閱讀心得,以及學生對教材中相關問題的思考和回答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評價,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
2. 形成全面的評價內容
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評價內容應包括文本理解、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能力、表達能力等多個方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具體情況,確定適當的評價內容。例如,可以通過閱讀理解題和問題解答來評價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通過學生的表達及解釋,來評價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 設計合理的評價指標
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評價時,教師應該設計合理的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應該具體明確,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表現,并為教師提供明確的評價依據。具體包括:思維能力評價,即批判性思維(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對文本進行批判性閱讀,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質疑)、邏輯思維(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運用邏輯推理對文本進行分析和判斷)、辯證思維(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理解不同觀點之間的辯證關系);文本理解評價,即文本內容理解(評價學生是否準確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和深層含義)、文本結構理解(評價學生是否掌握文本的組織結構和表達方式)、文本與現實生活聯系(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將文本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理解文本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和意義);學習態度與方法(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參考文獻
[1] 王萬致,陳順棉.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的現實意義與實踐路徑[J].語文建設,2021(22):26-2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9.
[3] 鄭新麗.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教學路徑的建構——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24(4):53-57.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官莊學區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