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兒童都可以成長為最好的美玉”是重慶市璧山區璧泉小學校的辦學目標。學校面向教師、學生、家長三個群體,通過加強課堂練兵、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減輕過重作業負擔,搭乘“美玉”課程、破除“五唯”頑疾,搭建家校社共育橋梁、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等舉措,不斷探尋“減負提質”的有效路徑,助力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加強“六課練兵”,打好“雙減”底色
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是“雙減”政策落地的有效保障。學校充分發揮教育教學主體作用,緊抓課堂教學主陣地,以課堂為依托,通過示范課、過關課、比賽課、推門課、研究課、生長課等“六課”研磨,磨礪教師技藝,點燃教師向上生長的正力和參與課堂教學改革的內驅力,切實提升教師“雙減”真本領。
一是骨干教師“示范課”。學校每學年開展骨干教師示范課展示,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引導教師聚焦學科核心素養,轉變教學方式,優化活動設計,提高課堂效率。
二是新秀教師“過關課”。學校指定優秀學科骨干教師與新任教師結成幫扶對子,骨干教師從備課、上課、作業設計、班級管理等方面對新任教師進行指導,幫助新任教師迅速入格就位,勝任教學工作。學校每年舉行新任教師“過關課”展示,考評小組對新任教師課堂進行考核驗收。
三是青年教師“比賽課”。學校每學期舉行各學科青年教師賽課活動,各學科老中青教師組成磨課團隊,教師在磨課過程中積極參與,通力合作,既熔煉了團隊力量,又在賽課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賽課活動磨煉教研團隊,提升課堂品質,促進青年教師逐漸成長為校內骨干教師或區域名師。
四是隨機診斷“推門課”。為強化教師課堂教學規范,了解和診斷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學校教導處和分管領導對教師隨堂課進行督導聽課。每周隨機聽取推門課1~2節,按照各學科生長課堂評價量表進行診斷評分,對隨堂課不合格的教師進行重點幫扶,指導教師夯實教學基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五是教研組內“研究課”。推行以課例為載體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各教研組圍繞教研主題,以同課異構、一課多上等方式開展組內“轉轉課”,每一名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次教研課。從集體備課到上課展示,組內教師運用“三只眼”觀課評課—老鷹之眼看整體、蜻蜓之眼看局部、螞蟻之眼看細節,多角度觀察課堂,剖析教學中的目標定位、學習活動、課堂評價等,以理論為支撐,以實踐為案例,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在研究課中找問題、找原因、找方法,不斷反思和改進,提升教學水平。
六是教師人人“生長課”。為促進教師做生長課堂的踐行者和反思者,在教學實踐中實現課課有生長、人人有提升,學校要求每一名教師每學期精心設計一堂課,并將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和課后反思納入考核范圍。
二、減輕“課業負擔”,彰顯“雙減”本色
1. 嚴格作業管理
一是“三級”審核。作業布置前經過班主任初審,教研組長復審,教導處抽查審核。班主任對作業量進行總體把控和協調,教研組長對作業的質量進行把關,教導處對作業設計的質量及作業總量進行管理和指導。二是執行公示。利用學校櫥窗展板向校外公示各年級學生作業時間和作業布置要求,接受家長和社會監督。各班級作業公示欄做好校內作業公示,課后服務管理小組開展作業督導,了解學生校內作業完成情況。三是常規檢查。將作業納入學校教學常規檢查,教導處每月對各班級作業批改情況及學生完成情況進行1~2次集中檢查或抽查,了解學生作業情況,診斷班級作業的實效性,及時指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導改進。四是家校聯系。各班級通過學生作業記錄本或家校作業聯系表,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作業時間和作業情況。學校通過家長問卷或隨機電話訪問,了解家長對學校作業改革的意見或建議,推動學校作業改革工作進Ag4TK2gmSOxDUK2mvXpFxA==一步發展。
2. 嚴控作業總量
一是調控總量,減輕作業負擔。各班級利用黑板一角將各學科的作業內容及作業時長進行匯總公示,班主任對班級作業量進行統籌協調。教師布置作業以“先做、精選、精練”為準則,布置作業前先自己做一遍,準確預估作業時間,一二年級原則上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的作業時間嚴格控制在60分鐘以內。二是精選精練,減少重復練習。教師布置作業前要充分了解學情,作業的類型和難易程度都要具有代表性,“必做+選做+挑戰”相結合,提供菜單式作業。通過建立典型題庫和錯題庫,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分層分類推送作業,提高學生作業的自主性和作業實效。
3. 嚴磨作業設計
一是作業層次多樣化。采用“必做+選做+挑戰”相結合的方式,分層設計課后作業,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既有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有思維能力的提高練習,讓作業更具有針對性和診斷性。二是作業形式趣味化。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探索多元作業形式,如書面作業與實踐探究作業相結合、學科類短作業與項目式長作業相結合、查閱類作業與整理類作業相結合、表達展示類作業與游戲類作業相結合……創新作業設計,讓作業適切性“強”一點、“趣”一點、“放”一點。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創新設計個性化特色作業,如語文學科自制繪本、故事秀、古詩配畫,數學學科制作創意年歷、自制鐘表等,充分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性。三是作業內容融合化。依據學生年段特點,開展“1+N”主題式作業設計,也就是一個主題下N個學科融合,設計知識鏈接生活的探究性、實踐性長作業,引導學生將學習與生活、個人與社會緊密聯系,建構鏈接生活的知識觀與學習觀,增強實踐運用能力。四是作業評價多元化。根據作業內容,明確作業評價標準,并以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開展作業評價。同時運用恰當的激勵性語言,傳遞期待,提升評價溫度。將作業完成情況與集星爭章相結合進行評價,既發揮作業的診斷功能,又激勵學生認真完成作業,保持對作業的濃厚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三、搭乘“美玉”課程,擦亮“雙減”成色
1. 強基固本,構建服務課程體系
針對學生個性成長需求,圍繞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按照“分層輔導+特色社團”的思路,注重“培根”和“激趣”,建構“1+N”課后服務課程新樣態。其中,“1”是指一項基礎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的作業分層輔導;“N”是指N項特色課程,從陽光體育、審美藝術、科技創新、勞動實踐等方面建構課程群。
2. 多元供給,拓展課程內容樣態
一是發揮教師特長,動員教師積極參與課后服務,為教師職業發展另辟蹊徑。二是挖掘民間藝人、家長志愿者、區域場館等學習資源,構建以學校為主、區域優勢互補的資源供給體系,讓課程內容更豐滿。圍繞陽光體育、審美藝術、科技創新、勞動實踐等特色課程群,開發球類、田徑、跳繩、舞蹈、器樂、合唱、版畫、編織、書法、演講等四十余門特色課程,讓課后服務更有趣、有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3. 分級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實施“班級+年級+校級”的三級特色課程。班級特色課程以教師走班為主,拓展學習生活,搭建興趣支點。年級特色課程由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項目走班參與,在進一步的訓練中培養自己的特長愛好,激發多元潛能。校級特色課程則根據學生的特長發展,打破年級的界限,成立精品社團,學生在專業的場館、優秀的師資培養、刻苦的訓練中不斷超越自己、拔節生長。三層級特長培養強基鑄魂,為學生健康成長打好生命底色。
4. 督導引領,夯實課程立體管理
學校成立以書記、校長為組長的課后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在嚴格執行“雙減”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制訂《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落實課后服務課程設置、課程管理、師資保障、學生管理等。學校、家長、部門三方聯動督導,對課程開設、課程運營、課程反饋開展定期、不定期督導管理,確保課程綠色、生態運轉。
5. 搭建平臺,確保課程質量出彩
每學期開展社團活動集中展評。在開學季、畢業季、藝術節、體育節等重要節日或大型活動中,各社團均有高質量的表現。近兩年來,學校精品社團先后參加各種比賽并屢獲佳績。
四、破除“五唯”頑疾,共奏“雙減”和音
一是夯實“三建”,搭建家校社共育機制。建立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會,家校社形成合力。建立家校社“雙減”核心組,外聘專家、校長、分管領導、骨干教師、班主任、校級家委會代表、小區黨支部成員為核心的中心組成員。他們既研究“雙減”落地,又確保“雙減”實效;既為家長解答“雙減”困惑,又為家長“雙減”支招賦能。開展家校社協同“小區夏令營”。璧泉小學與璧蘭河一號小區、璧泉街道三方協同,開展了為期14天的“小區夏令營”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暑期生活,又讓學生掌握了必備的生活技能。
二是力透“兩抓”,奏響家校社共育“合音”。一抓家長素養提升。學校根據家長的需求,邀請家庭教育專家進行專題培訓,同時開通網上家長學校,每天定時推送“美爸美媽育子秘訣”“美爸美媽育子經典”“東東老師公益微課堂”等,助力教師、家長成長。二抓小區“陣地”合力。“一張網絡問卷”匯集全校兩千多個家庭“雙減”之問,為“雙減”落地提供最真實的信息支撐。“一次走訪”中,教師志愿者、小區黨支部成員、家長志愿者為不同需求、不同類型以及不同困惑的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現場解疑,形成家校社共育合力。“一批家校社活動”為學生開設深入淺出的“科普課堂”、新穎好玩的“手工課堂”。“三個一”美育行動深入推進家校社協同的合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璧山區璧泉小學校)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