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是一種新型的產學合作模式,對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剖析內蒙古產教深度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探索解決措施,以期為優化內蒙古職業教育專業布局、提升專業產業契合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內蒙古 產教融合
一、基本情況及需要關注的問題
內蒙古高職院校現有37所、在校生24萬人,中職院校174所、在校生18萬人,“工匠班”“訂單班”“冠名班”在培學生約2.11萬人,服務自治區重點產業鏈的專業占比達77.6%,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存在體制機制障礙
一是配套政策跟進緩慢。目前,內蒙古深化產教融合專項政策和人才需求、產業發展、政策支持“三張清單”仍未出臺,在成立產教融合共同體、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健全產教融合激勵機制、建設產教融合特色專業、做好學生實習實訓工作、暢通專任教師招聘通道、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等方面缺少配套措施,尚未形成完善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教融合制度體系。二是部分措施缺乏實操性。已出臺政策主要是產教協同育人、引企入教、推進混合所有制辦學等指導性意見,缺乏明確的工作標準和具體的實施細則,可操作性不強。如有關文件提出“推動校企依法合資、合作設立實體化機構,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作”,但對國有資產管理、使用和學校能否有經營性收入等關鍵細節未明確,導致公辦院校對混合所有制辦學望而卻步,校企共建產業學院“脫實向虛”。三是相關政策措施協同不足。目前自治區層面尚未建立定期專題會商調度機制,部分政策協同不足,工作推動不夠順暢。比如,2023年開始財政部門不再允許學校開具“行政事業單位資金往來結算票據”,對合作企業的資金投入造成極大阻礙。
(二)企業普遍不愿參與
一是缺少“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目前,內蒙古仍未出臺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和組合式激勵措施,企業在參與產教融合過程中很難得到實惠。以興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為例,作為內蒙古唯一的國家級產教融合試點企業,2020年以來在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建設、訂單班建設、產業學院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達515.9萬元,但未享受任何優惠政策,嚴重打擊了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二是企業短期難以獲得經濟效益。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過程中,需要投入資金、技術、設備、人員等生產要素,大大增加了經營成本,除人才回流之外,短期內看不到任何其它收益。特別是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資產數額相對較少,若沒有外部強有力的政策激勵,無力也不愿參與產教融合,更傾向直接招聘社會人員。三是人才培養與企業要求仍有差距。目前校企“雙元”育人基本停留在簽約掛名、頂崗實習、開展培訓、提供設備等初級層面,企業在學生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材開發、學習考核評價等方面融入極為不足,難以實現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的“零距離對接”,許多畢業生仍需“再培訓”才能上崗。另外,80%-90%中職學生選擇升學,導致很多中職院校辦成了“普高模式”,學生實踐能力嚴重欠缺。調研中部分藝術院校反映,內蒙古文旅產業周期性強,“訂單班”學生流失率較高;還有部分醫學院校反映,教育部門不允許跨省實習,嚴重影響學生培養質量。
(三)學校辦學基礎薄弱
一是專業建設質量不高。部分學校反映,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機電、化工、農林牧漁等專業新設容易,但在崗教師轉型和設備儀器采購困難,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另外,高職院校專業調整方面還存在一定滯后性,2023年計算機、幼師、醫學等類別招生占60%以上,而急需的機電、化工、采礦、農林牧漁類別招生不足20%,難以支撐產業發展。二是專業人才引進受限。許多學校反映,教師招聘受學歷、教師資格證等條件約束較多,缺乏引人用人的自主權。比如,高職院校教師要求研究生學歷,特殊人才引進可降低為本科學歷,但有些大國工匠、五一勞動獎獲得者僅為專科學歷,只能聘為臨時代課教師。三是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福建省“十三五”以來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投入基本穩定,但職業教育投入卻從2016年的111.9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219.6億元,年均增長達11.9%。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內蒙古職業教育投入無明顯增長,且2022年僅為70.6億元。另外,江西省、福建省中職院校的生均經費為3800—4100元,內蒙古僅落實2000元,學校普遍反映機電、藝術、烹飪類專業運營困難。
(四)載體作用發揮不足
一是校企雙方信息交流不暢。目前校企之間缺少信息交流的機制和平臺,企業無法準確掌握學校人才培養情況,學校也無法全面了解企業用工需求和行業技術發展動態,導致部分新興行業出現“用工荒”。以新能源企業為例,截至2023年10月底,鄂爾多斯市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用工缺口達6000人,包頭市晶澳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用工缺口達1800人,嚴重制約產業發展。二是實訓基地設備嚴重滯后。江西省黎明職業大學智能制造工程學院每年投入2500萬元對實訓基地的設備進行更新改造,而內蒙古大部分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教學設備比企業實際使用的落后很多,難以按真實生產場景培訓學生。如通遼工業職業學校機電工程系焊接實訓基地20%以上的設備需要更新換代,包頭服務管理職業學校航空服務、旅游酒店、烹飪技術專業實訓基地使用的都是20年前的老舊設備,嚴重影響實訓效果與學生培養質量。三是產教融合項目推進緩慢。目前,內蒙古多數職教集團和產業學院沒有實體化運作,各方缺少資產紐帶,合作方式比較松散,有的只是“搭了個臺子、掛了塊牌子”,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另外,內蒙古對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不足,目前全國有87家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內蒙古僅1家建筑施工類企業入選,新能源、現代煤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均為空白。
二、對策建議
(一)完善產教深度融合機制
一是解決“政策不全”問題。針對當前內蒙古產教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出臺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才需求、產業發展、政策支持“三張清單”。推動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等盟市出臺符合本地實際的落地政策,依托重點產業園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支持新型化工、冶金、建材、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通用航空等領域龍頭企業和高水平職業院校牽頭組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二是解決“措施不細”問題。對產教融合政策涉及的財稅用地等關鍵環節,從操作層面明確具體要求和詳細舉措,確保相關支持政策精準直達。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學校,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引導職業院校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制定校辦企業分類處置方案,支持學校利用國有資產收入改善辦學條件,明確教師經所在學校同意后在企業兼職、培訓所獲薪酬等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三是解決“協同不足”問題。學習借鑒福建省經驗,成立自治區層面產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統籌優化教育和產業結構,同步規劃產教融合發展政策措施、要素支持、實現途徑和重大項目,促進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建立定期調度會商機制,推動各職能部門、金融機構、行業協會、重點企業、職業院校聯合聯動、共同發力,及時協調解決政策落實中的卡點、堵點、難點問題,確保各項政策舉措落實到位、盡早見效。
(二)激勵企業發揮主體作用
一是打好激勵政策“組合拳”。出臺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制定細化并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發改部門加大向金融機構推薦產教融合中長期貸款項目的力度,支持產教融合型企業以信用貸款方式融資。財政、稅務部門準予企業將投資捐贈職業教育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并按30%的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院校的建設用地一律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二是打造產教融合“利益鏈”。支持規上企業與高職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破解產業關鍵技術難題,開展技能提升培訓,構建“產教研創服”一體化發展利益共同體。支持中小微企業與中職院校深度合作,將酒店管理、烹飪工藝、保健護理、美容美發等服務類專業的教學環節設在生產一線,鍛煉學生實操能力的同時,為企業提供可持續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積極推廣福建省泉州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做法,依托事業單位打造產教融合第三方,為學校提供公益性培訓和實踐支撐,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工藝提升服務。三是打通產學供需“內梗阻”。實行校企聯合招生、一體化育人,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擴大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規模,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引導規上企業按崗位總量的2%—3%設立學徒崗位,并按人頭補貼企業。明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在產教融合中的定位和分工,探索推行山東省“3+4”貫通分段培養模式,支持跨省實習培養專業性人才。學習借鑒福建省閩江師范專科學校做法,鼓勵地方城投公司與藝術類院校合作,共同開發大型戶外實踐性沉浸式舞臺劇。
(三)推動職業院校提質培優
一是建好特色專業群。圍繞內蒙古重點產業鏈,著力打造“一校一群一產業鏈”(一所學校重點建設至少一個專業群、一個專業群緊密對接一個重點產業鏈),持續提高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建立專業“正負面清單”、分行業人才需求預測與發布、應用學科專業快速響應等制度,對社會需求多、就業前景廣、人才缺口大的新能源、新型化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專業,進一步擴大培養規模,對連續兩年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處于末位10%的專業調減或停止招生。對備案通過的重點專業和急需緊缺專業給予適當獎勵補貼。二是釋放用人自主權。支持職業院校結合實際需求,自主編制招聘計劃、確定招考內容、招聘專業教師,高技能人才可適當降低學歷要求,獲得國家、自治區獎勵的特殊人才可直接引進錄用,教師資格證允許后期補考。支持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和未實行生均定額撥款的公辦高等職業院校自主聘請兼職教師,由同級財政按編制內教師平均工資水平核定補助經費。嚴格落實教師赴企業實踐制度,新聘教師需在合作企業掛職學習1年,在職教師需每年到合作企業掛職學習1個月。三是推動投入多元化。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相適應的“基本保障+發展專項+績效獎勵”財政撥款制度,對職業教育投入每年保持合理增長,對資金使用繼續松綁。探索建立高職院校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嚴格落實中職院校生均經費3500元、4000元、4500元三個標準。學習福建省泉州市做法,推動試點盟市設立產教融合專項資金,對產教融合深、辦學效果好和設備成本高、債務負擔重的學校給予經費支持。引導金融機構通過金融手段促進社會資本、產業資金投入,按照公益性原則,支持職業教育重大建設和產教融合重點項目。
(四)建強做實產教融合載體
一是解決校企“信息壁壘”問題。依托“云上北疆”,開發建設市場化、專業化、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大數據部門負責設置政策、就業、技術、培訓、專業、師資、咨詢等7個可拼接、可融通的模塊,提供精準化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統計部門負責定期發布產業調整政策、企業用工需求、企業科技需求、人才就業需求以及科研成果等信息,對技能型人才供需不對稱的學科專業及時發布人才需求預警。盟市、職業院校、行業協會、規上企業聯合或單獨建設模塊化的校企數據服務平臺,并接入自治區平臺,實現產業端與職教端數據全方位、深層次、高效率的匹配。二是解決實訓“貌合神離”問題。鼓勵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規上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共享生產型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競賽集訓基地等,以企業為主導,營造真實的生產和技術開發工作環境。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自治區預算內投資、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渠道,支持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設施建設。學習福建省泉州市先進做法,推動試點盟市設立實訓基地設備建設專項資金(泉州市每年投入10億元以上),對陳舊設備進行工藝改進和淘汰更新。各旗縣(市、區)結合實際情況,科學謀劃符合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實訓基地。對經認定的示范性實訓基地,分檔次給予一次性經費補助。三是解決產教“合而不融”問題。在二級學院、產業學院積極探索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健全“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一體化辦學機制。抓住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前培育1萬家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契機,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訓庫,從重點產業鏈鏈長企業、地方國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遴選打造一批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加強和改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完善培訓質量評估監管機制,高質量培養技能型人才。學習江西省景德鎮市先進做法,推廣“產教融合+創業”模式,地方政府為學生提供免費創業場地和全額貼息創業擔保貸款,所在學校提供免費設備服務和技術支持,鼓勵在校學生通過創業實踐來實現自我就業。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自治區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OB/OL].https://www.nmg.gov.cn/zwgk/zdxxgk/shgysyjs/jyfz/zyjy/202207/t20220706_2084324.html.2022-07-04.
[2]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十條措施(閩政辦〔2023〕24號)[OB/OL].https://jyt.fujian.gov.cn/jyyw/jyt/202308/t20230804_6219752.htm.2023-07-28.
[3]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加快建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實施方案》(泉政辦規〔2022〕8號)的通知[OB/OL].https://www.quanzhou.gov.cn/zfb/xxgk/zfxxgkzl/zfxxgkml/srmzfxxgkml/fggzhgf/202212/t20221206_2818110.htm.2022-11-29.
[4]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甬政辦發〔2021〕70號)[OB/OL].http://www.ningbo.gov.cn/art/2021/12/17/art_1229533176_1729633.html.2021-11-27.
[5]方文超.產教融合背景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研究綜述[J].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4):93-96.
[6]陳海思,侯佳.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要義、格局與路徑[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4):65-70.
[7]肖化移,胡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演進階段、特點及趨勢——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4):3-14.
[8]張蕊,冉云芳,張文靜,奚峰強.產教融合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現狀與趨勢分析——以常州市為例[J].職教通訊,2022(07):28-35.
[9]高岳涵,劉向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2(02):153-159
[10]劉楚珂.政府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的作用研究[J].職業教育(中旬刊),2022(03):10-12.
(作者單位:1.呼和浩特供電公司 2.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社會事業發展中心 )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