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雙碳”目標,為我國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內蒙古利用自身風光資源優勢,借助國家政策支撐,吸引全國各地的投資,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但當前內蒙古新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還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從技術、產業、政策三方面出發,探究內蒙古新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融合發展路徑,有利于加快內蒙古能源結構轉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內蒙古 新能源 生態安全 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內蒙古考察并交給內蒙古五大任務,其中既包含了對內蒙古能源安全建設的要求,同時也包含了對生態安全建設的要求。探尋新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融合發展的路徑有利于“雙碳”目標早日完成,把“五大任務”落實到位。
一、內蒙古新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一)資源優勢借助政策吸引大量投資
內蒙古不僅有儲量豐富的傳統能源,而且有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優勢條件。在傳統能源方面,內蒙古的煤炭產能、外運量、發電量和外送電量在全國都居于首位。202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原煤約占全國的26%。在新能源方面,內蒙古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是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發展基地之一。據統計,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達14.6億千瓦,約占全國的57%;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達94億千瓦,約占全國的21%。
隨著全球變暖問題日益突出,內蒙古開始積極改變能源供給結構。從2004年到2016年,內蒙古的原煤產量在傳統能源供給中的占比從97.32%下降到89.21%,盡管在之后有所回升,但總體趨勢仍然呈下降態勢。與此同時,原油產量在傳統能源供給中的占比也從2002年的1.40%下降到2019年的0.03%。而新能源在能源供給中的占比在不斷增加。從2012年至2022年,全區風力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由9.2%提高到15.8%。2021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并網規模達到5334萬千瓦,其中風能發電裝機容量為3993萬千瓦,占全國第一位。2022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并網規模突破6000萬千瓦,該年年底達到6500萬千瓦。2023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9260萬千瓦。內蒙古新能源開發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國家和自治區政策支持為新能源產業的崛起提供支撐。2021年底,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兩個率先”“兩個超過”,即要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自治區還出臺了各項政策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如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全區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新能源消納若干舉措的通知》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我國能源戰略需求。
資源優勢結合政策支撐,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不斷增多,為內蒙古新能源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2023年以來,自治區著力開展“綠電招商”,為自治區吸引來更多優質企業投資。2月,阿拉善盟召開“綠電招商”專場推介會,簽約32個綠電新能源項目,協議總投資額1688億元。興安盟召開招商引資江浙專場活動,簽署新能源產業、現代綠色農牧業項目合作協議14個,協議總投資362億元。6月,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會在鄂爾多斯舉行,達成新能源、新材料項目協議33項,總招資額4292.5億元。7月,2023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在呼和浩特市舉行,簽約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160個項目,協議總投資4573億元。
(二)政策支持促進生態環境逐漸改善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生態環境作為支撐的人類社會是不能長久存續的。近幾十年來,由于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需要,開采礦山、開發旅游、開墾耕地、放牧養殖等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愈發明顯,如地面塌陷、水體污染、地下水水位降低、草原面積退化、草原荒漠化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內蒙古的生態環境問題,多次到內蒙古進行考察調研,從整體生態安全角度出發,為內蒙古生態環境治理指明方向。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2020年自治區政府公布了《內蒙古自治區礦山環境治理實施方案》,2021年自治區政府頒布《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條例》,2023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管理條例》正式實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撐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的文件。
回顧內蒙古歷年草原植被蓋度數據,2000年,內蒙古草原植被蓋度僅為30%;2012年,內蒙古草原綜合植被蓋度40.3%;2022年,內蒙古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5%。在水土流失方面,2013年,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為62.9萬平方千米;2021年,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為57.8萬平方千米。可見,自治區的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在不斷增加,水土流失面積在不斷減少,說明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漸改善。
二、內蒙古新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研發與生產不同步,技術融合較淺
當前,內蒙古新能源的技術研發和生產環節并不同步。隨著新能源產業熱度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新能源產業。截至2021年底,內蒙古有風電整機生產企業12家,風電設備零部件企業29家,單晶硅、多晶硅生產企業16家。但目前內蒙古新能源企業大多以加工和生產零部件為主,產能大,但產品附加值低、凈利潤低。其次,在前沿核心技術方面掌握不足。新能源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研發能力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如新能源發電效率提升技術、輸電減少損耗技術、儲能損耗減少技術等。在這些新能源開發核心技術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內蒙古還存在新能源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融合較淺的問題。目前國內已有的光伏治沙、光草互補等項目僅僅是將新能源技術與生態治理簡單融合,達到開發新能源的同時不造成環境惡化的目的。這只是新能源開發技術和生態環境保護融合發展的初步探索,要想推進新能源技術與生態治理進一步融合,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
(二)模式較少,產業融合深度有待加強
在產業層面,新能源產業與生態環境保護融合度還需提高。新能源產業屬于第二產業,其發展為制造業帶來了活力,但和第一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目前已有光伏固廢、光伏種植、光伏養殖等項目,但都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是新能源產業與種植業、養殖業等的簡單結合。未來,還需要不斷提高新能源產業與生態環境治理融合度,創造更多的新模式。
(三)單方面政策較多,協同政策較少
目前已經相繼出臺很多新能源開發相關政策或生態環境保護政策,但二者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還相對較少。2022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指出要加快建設風電光伏基地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2023年,自治區發布《關于印發自治區2023年堅持穩中快進穩中優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的通知》,其中對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定位、產業鏈配套的重大示范項目,光伏治沙、采煤沉陷區治理、礦區治理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國家試點示范及鄉村振興等項目,支持建設一定規模的保障性新能源項目。自治區新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融合發展還需要更多協同政策來指引和支持,促進高質量發展。
三、內蒙古新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融合發展的建議
(一)技術創新推動發展
1.設立研發基地和創新中心。自治區各盟市可以集中資源和高校合作建立新能源研發基地,并打造一批重點實驗室、研究所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如,在高校內設立研究風能和太陽能的先進技術和方法的實驗室。推動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深度融合。此外,還可以通過與國內外的研發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借鑒國際技術促進我國技術進步。
2.引入和養成技術領域人才。在引進高技能人才方面,可以通過設立科研項目招標等方式,吸引國內外的技術專家和科研團隊參與。與此同時,自治區可以在普通教育階段就對新能源技術進行普及教育。比如,與本地高校合作,設立和優化相關課程,如風能和太陽能工程、能源傳輸、能源儲存等。
3.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進行國際技術交流,促進技術快速發展。可以與國際能源科技組織建立合作關系,邀請國內外的專家來內蒙古進行交流。同時,也可以鼓勵研究人員去國外訪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展示研究成果,促進更多合作。
(二)產業升級促進融合
1.完善新能源開發產業鏈與供給消納體系。自治區應加大在新能源產業政策、資源和資金投入,吸引企業來自治區投資、建設新能源項目。根據各盟市自然資源條件與區位條件等因素,形成完整產業鏈。借鑒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的模式,加快零碳產業園的建設,降低新能源裝備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
2.加大新能源產業與農業、林業、牧業深度融合力度。自治區應統籌新能源能源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化區域能源發展布局。一方面,從各盟市自然條件出發,評估各盟市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優化自治區新能源發展布局。借鑒當前已有的成功項目和模式,如光伏治沙、光草互補等,創新發展模式,促進新能源開發與生態治理深度融合,推動自治區能源、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三)政策協同提供支撐
1.完善新能源開發與生態治理協同政策。完善協同政策,確保新能源開發企業在項目實施前進行細致的生態環境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生態補償計劃。包括植被恢復、生態系統保護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新能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并實現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保護。
2.完善監管與執法政策。加強對新能源開發項目的監管與執法是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相關部門應定期對新能源項目進行環境評估和監測,加強對項目建設、運營和退出的全過程監管。此外,建立健全的執法機制,對破壞環境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并依法進行處罰和糾正措施。加強監管與執法的力度,不僅可以保護生態環境,還可以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推動新能源開發朝著可持續、綠色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仲麗萍. 西部地區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以甘肅酒泉風電產業為例[D]. 甘肅:西北師范大學,2011.
[2]張宏霞,張衍杰,馬茜等.“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J].儲能科學與技術,2022,11(05):1677-1678.
[3]卓蘭,肖霞.內蒙古新能源發電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措施探究[J].北方經濟,2023(06):54-57.
[4]王沁東.新形勢下內蒙古新能源開發模式[J].北方經濟,2022(07):17-20.
[5]陳月陽,朱冰,王聰.淺析新時期電力新能源與生態環境的關系[J].科技資訊,2014(01):66.
[6]向勇.環境保護與新能源開發[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13):213.鄧照亮.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問題思考[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3,4(11):41-44.
[7]馬玎,謝建文,王艷霞.生態環境保護背景下的新能源開發[J].能源與節能,2023(04):61-63.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