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創新生態體系則是科技創新更具活力和更可持續的重要保障。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系對于提高創新整體效能、持續激發創新活力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鄂爾多斯市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系的基礎和短板,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協同多元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要素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鄂爾多斯市 創新生態體系 科技創新 高效
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創新整體效能。鄂爾多斯市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在中共鄂爾多斯市第五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提出要打造全國一流創新生態,啟動人才和科技創新驅動三年行動,建設“一心兩園八基地”,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而創新到一定階段,科技、產業、金融等就需要整合,形成一個有利于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多元要素高效配置的創新生態體系。
創新生態體系是創新全要素資源的協調體系,由內部核心層和外部環境支撐層構成,具有穩定性、多樣性、自組織生長性以及開放協同性等特征。鄂爾多斯市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系對于提高創新整體效能、持續激發創新活力有著重要意義。
一、鄂爾多斯市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系的基礎
(一)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長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長,有力保障了技術攻關等資金需求。2023年,鄂爾多斯市財政科技投入達到1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55.7%;兌現“科技新政30條”資金3.6億元,惠及創新主體260家。同時,全力實施示范區建設5大行動、24項工程、39項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836.07億元。①
(二)創新企業數量快速增長
隨著各類創新支持政策的出臺,鄂爾多斯市創新主體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創新企業數量快速增長。2023年,該市“三清零”企業達到231家;有研發活動的規上企業達到264戶,帶動研發費用突破90億元,同比增長13.6%;獲批自治區科技領軍企業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76家,分別增長33%和60%。②
(三)創新平臺構建有序推進
鄂爾多斯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高校院所深入合作,構建起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內蒙古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截至2023年6月,鄂爾多斯市建成1家國家級高新區,5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院士專家工作站,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高端載體平臺 32 個。①
(四)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鄂爾多斯市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引育工作,通過培養和引進高端科技研發人才,厚植科技研發創新基礎,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的人才支撐。截至2023年6月,鄂爾多斯市開展了5批市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10批市級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和高層次人才評選,評選資助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6個、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26個。②
(五)創新支持政策不斷完善
近兩年鄂爾多斯市政府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力度,構建起科技創新“1+N”政策體系,相繼制定出臺了《科技新政30條》《人才新政30條》《鄂爾多斯市人才和科技創新驅動三年行動方案》《鄂爾多斯市深入落實“科技興蒙”行動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鄂爾多斯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獎補實施細則》《鄂爾多斯建設全國一流創新生態實施方案》,營造良好的創新政策環境。
二、鄂爾多斯市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系的短板
(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偏低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是國際通用的反映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能夠檢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2022年,鄂爾多斯市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為0.79%,位列全區第四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54%)1.75個百分點,低于全區平均水平(0.90%)0.11個百分點。與相鄰的城市相比,鄂爾多斯市R&D經費投入強度低于包頭市(2.07%)、呼和浩特市(1.34%)以及烏海市(1.19%)。
R&D經費投入強度偏低表明鄂爾多斯市科技創新活動仍然圍繞在對一些低端技術的研發上,全市創新型產業占整R&D比重不高。在全國和全區的研發投入強度都有所提高的情況下,鄂爾多斯市R&D投入強度增速卻相對緩慢,2021年(0.82%)僅提升0.01個百分點,2022年反而下降了0.03個百分點。
(二)研發經費投入結構有待優化
基礎研究是R&D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知識支撐,如果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可能會限制后續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R&D經費投入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部分。2022年,從R&D經費投向結構看,鄂爾多斯市規模以上企業投向基礎研究經費為僅為0.35億元,占R&D經費支出(36.85億元)的比重為0.96%,應用發展研究占比為5.54%,試驗發展研究占比高達93.50%,R&D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而且鄂爾多斯市基礎研究占比顯著低于全國和全區水平,分別低于全國(6.6%)5.65個百分點和全區平均水平(3.9%)2.94個百分點。
(三)科技創新產出不高
盡管鄂爾多斯市的研發投入保持穩步增長,并且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科技重大專項、應用研發、成果轉化和科技合作項目,但是科技創新產出不高。發明專利授權量反映的是企業在技術研發投入后的成果轉化情況,也是國家評價科技創新水平高低和科技創新產出的重要指標。2023年1月-11月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支出位列內蒙古第一,但是專利授權量卻低于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專利授權量占內蒙古自治區的比重遠低于呼和浩特市③。
三、鄂爾多斯市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系的路徑
(一)完善創新體制機制,營造優質環境
1.探索組建科技創新委員會。科技創新是系統工程,不僅是科技部門的事,也是各級各部門的職責所在,組建科技創新委員會不僅有助于統籌科技力量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和潛力,而且還能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為進一步統籌推進全市科技創新工作,高水平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工作,鄂爾多斯市可探索組建科技創新委員會,以此作為黨政“一把手”抓創新工作的重要抓手,做好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集成管理,強化總體規劃設計、制度供給、政策集成、資源配置、服務創新和協調監督,加強對科技創新相關部門的高位協調,促進全市創新型經濟蓬勃發展。
2.優化創新政策體系。全面落實“人才新政30條”“科技新政30條”,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系統優化集成人才、科技、產業等政策措施,促進政策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簡申報材料、優化申報流程、縮減審批時限,實現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和服務最優,各類創新者及時享受扶持政策,提升政策落實效能。認真理解、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分類明確容錯糾錯情形,劃定“不容”邊界,規范容錯糾錯程序,探索完善清單制、案例通報制、貫通銜接制等制度,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
(二)協同多元創新主體,培育內生動力
1.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一是突出企業主體作用,加強企業為主導的創新組織建設,完善由企業牽頭實施應用型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如支持伊泰、雙欣、億利資源、久泰能源等研發基礎較好的企業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和引進新工藝技術再消化,形成一批重大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二是健全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機制,建立國有企業研發費用增長考核機制,支持蒙泰、匯能、烏蘭、神東、準能等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全面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普惠性政策。
2.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通過共建實體研究院的方式,支持領軍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創新研發集群,從而共享創新資源、交流先進技術、共同分擔風險。推進神東集團國家礦山局工業互聯創新重點實驗室、新型電力系統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建設,鞏固提升鄂爾多斯集團國家羊絨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創新能力。
3.加強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科技中介服務是連接技術與經濟的紐帶,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保障創新生態系統順利循環運行。鄂爾多斯市已整合人才和科技創新政務服務資源,引入專業化運營機構,也在規劃建設零碳產業園人才科創城,打造產業中心、科創中心、數創中心、能源中心、金融中心、人才服務中心以及人才服務保障基地、人才教育培訓基地、科創研發實驗基地、創新成果推廣基地等。在此基礎上要扎實推進“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建議成立市人才發展集團,實行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運營,向用人單位提供人才資源開發、高端項目招引、科創平臺運營等服務,加快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
(三)集聚創新資源要素,激發創新活力
1.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引進力度。一要加大基礎研究人才和產業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力度,推動原創成果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依托現有的“一本三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平臺,在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等領域,圍繞高尖端技術產業和企業發展需求建立人才培養聯盟,著力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和科研團隊,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及產學研合作。二是要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學習深圳、重慶、合肥等地區的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的先進經驗,賦予科技創新人才科研經費管理使用自主權和科技成果使用權和所有權,從稅收優惠、薪酬獎勵、收益分成、榮譽獎勵以及職稱、技術等級評聘等方面加大獎勵激勵力度。
2.強化科技創新金融支撐。一要整合科創基金資源,設立人才科創天使投資基金、高新技術產業引導基金,為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資金支持,鼓勵社會資本依法申請設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和各類產業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投基金。二要探索成立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建立完善的風險補償基金管理制度,重點支持處于初創期和成長期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運作機制,降低各類創新主體信貸門檻和風險。
3.挖掘數據資源潛力。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系也要充分挖掘數據資源潛力。鄂爾多斯市在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與華為合作積極籌建城市智能體項目,并采用“1+1+N”架構體系①構建“城市大腦”,并于2023年3月正式印發《鄂爾多斯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3—2025)》,為挖掘數據潛力奠定了基礎。要加強數據資源采集匯聚、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圍繞內蒙古自治區“五大任務”和鄂爾多斯市“三個四”目標任務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強化數字賦能。
參考文獻:
[1]蘇振鋒,翟淑君.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內容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23(06):11-18.
[2]倪君,李瑞;梁正.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時代特征與治理邏輯[J].中國科技論壇,2023(10):1-10.
[3]郭百濤,何云夢,汪亞楠.高質量發展要求下的多鏈聯動創新生態系統:機制、框架與實踐模式[J].南京社會科學,2023(06):40-51.
[4]曹璇.內蒙古現代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研究:基于整體性治理視角[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9):42-49.
[5]張景陽,曹艷偉,高飛.內蒙古鄂爾多斯:建創新示范區,走綠色發展路[N].科技日報,2023-06-09(007).
[6]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建設全國一流創新生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鄂爾多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http://rsj.ordos.gov.cn/ztzl_146775/gjhxldgx/202302/t20230216_3339694.html,2023-02-16.
(作者單位:中共鄂爾多斯市委員會黨校)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