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時代黨中央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行高水平開放的重要體現。自貿區在簡政放權、投資管理改革、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政府職能轉變、加快內生性改革等重要領域方面,大膽開展先試和探索,獲得許多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內蒙古作為國家向北開放的先行區,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承載地,推動內蒙古申建中國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是聚焦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基本要求,是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把開放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自由貿易試驗區 申建 對策建議
一、申建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意義
(一)聚焦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基本要求,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內蒙古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作為“歐亞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在推動建設“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時期,內蒙古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履行好服務國家經略周邊和對外開放戰略的重大政治責任,堅決扛起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重要責任,深度服務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申建自貿區,持續深化區域經濟合作,加快構建內外聯通、輻射周邊、要素融通的全域對外開放平臺,在簡政放權、投資管理改革、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政府職能轉變、加快內生性改革等重要領域方面加強制度創新,復制、推廣國內其他自貿區的典型經驗和做法,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在全方位融入國內國際市場中創造發展新優勢和新機遇,打造我國內陸開放高地和沿邊開放重要支點,推動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和實質性成效。
(二)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有效途徑,加快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
內蒙古內聯八省、外接蒙俄,邊境線長達4200多公里,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承載地,全區現有20個對外開放口岸,承擔著中俄貿易70%、中蒙貿易95%的貨運量。積極設立中國(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推進規則規制的先行先試,融入當前國際經貿規則發展的新趨勢,提高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水平和能力,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要素和關鍵環節的有效集聚,構建有效的中蒙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提質增效。同時,通過蒙俄構建與歐洲及中亞市場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實現沿邊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的調整,同時,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助于打造國際高標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要素跨國自由流動和有效集聚,形成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戰略支撐,協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草原之路和歐亞大鐵路倡議,探索國際經濟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
(三)夯實邊疆民族地區開放發展的基礎,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把開放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設立中國(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通過構建高水平的開放平臺,突破傳統發展方式的空間局限,拓展開放型經濟發展新空間,統籌口岸、通道和各類開放載體建設,提升陸海空網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加快主要樞紐節點貨物集疏運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腹地園區的建設,推動口岸與腹地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解決“酒肉穿腸過”問題,形成口岸與腹地聯動發展的新模式,構建口岸帶動、腹地支撐、邊腹互動的新格局,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通過主動參與和引領周邊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夯實睦鄰友好的現實利益基礎,圍繞制約邊疆民族地區科學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為邊疆民族地區開放發展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把開放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二、申建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任務及路徑
(一)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以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為牽引持續優化政府服務
落實自治區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營造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清理和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增加出口退稅一類企業數量,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效率。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進一步降低出口信用險平均費率。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協同執法的監管體系,實施失信聯合懲戒,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集焦重點產業和企業感受度,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優化創新環境,更好激發市場活力。
(二)培養貿易競爭新優勢,發展新型貿易,推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
積極培育貿易競爭新優勢,推進產業和貿易協同發展,互相促進。鞏固傳統外貿產業優勢,同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提高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與貿易有機融合,鼓勵企業開展面向國際市場的研發創新,擴大出口產品附加值。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優化貿易國際市場布局,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優化區域布局,鼓勵地區優勢特色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引導企業發展高質量、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優化貿易方式,做強一般貿易,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促進貿易均衡協調,推動貿易可持續發展。培育對外貿易新業態,增添貿易發展新動能,推動呼和浩特市、赤峰市、滿洲里市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完善信息共享、智能物流、金融服務、電商誠信、線上綜合服務平臺、風險防控、市場開拓、人才培育和營銷等服務體系建設。
(三)服務國家大局,加深區域疊加聯動發展,在全方位融入國內市場中增創發展新優勢
自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把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大局更好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區域協同合作體制機制,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合作交流。開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改革探索,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科技創新戰略。抓住國家促進產業轉移承接的機遇,有序承接國內先進產業,用好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搭建產業轉移項目庫,引進協同轉移、整體轉移的項目,吸引國內高端產業鏈落戶內蒙古,推動內蒙古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與全國大市場有效銜接、有序融合,在全方位服務和融入國內大市場中創造發展機遇和優勢。推動與毗鄰地區建立開放協同的新機制,加強與黃河流域、東三省等省份互惠互利合作,推動重大項目合作,實現產業銜接、園區共建。創新發展“飛地經濟模式”,設立科技飛地、產業飛地、吸引企業總部、分部以及研發機構、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入駐,推動實現借力發展。
三、推進申建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對策建議
(一)立足客觀實際,加強經驗借鑒
立足內蒙古的優勢,借鑒全國各地自貿區申建的特色做法,打特色牌走差異化申建道路。自貿區申建工作要圍繞“國家使命與區域特色”功能定位展開,上海市、福建省、天津市、廣東省等自貿區功能定位以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使命以及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的核心或樞紐地位展開,同時突出區域優勢特色,強調區域“增長極”輻射帶動作用,豐富金融服務等綜合服務的功能。其他各地在申建自貿區時也均突出各地優勢和特色。四川省明確要打造“科技型自貿區”,重慶市重在打造西部區域中心自貿區;湖北省要打造長江經濟帶中游的核心自貿區;吉林省提出要打造我國面向東北亞區域合作的自貿區;遼寧省大連市積極推進建設具有東北區域特色的自貿區;山東省青島市依托海洋經濟特色,積極打造面向海洋的自貿區;浙江省杭州市發揮電子商務獨特優勢,突出打造網上自貿區。對自治區而言,申建自貿試驗區要以開放倒逼改革,依托優勢、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統籌目標,以改革促開放,勇于擔當國家使命,主動服務國家戰略,主動作為,積極爭取中央和各部委的指導支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探索申建自貿區的新模式新路徑。
(二)勾勒發展愿景,明確戰略定位
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前提下,找準戰略定位,勾勒發展愿景,借力國家各項支持政策,統籌規劃、依托區際合作,實現錯位發展,有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確立“打造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與內蒙古特色”有機融合的功能定位,先行先試、加快與國際接軌,把內蒙古自貿區建設成為邊境民族地區改革開放試驗田和創新先行區,為邊疆民族地區開放發展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實現沿邊地區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培育競爭優勢。把內蒙古自貿區建設成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內陸樞紐和戰略支點,形成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戰略支撐,協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草原之路和歐亞大鐵路倡議,探索國際經濟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設立中國(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通過構建高水平的開放平臺,突破傳統發展方式的空間局限,拓展開放型經濟發展新空間,主動參與和引領周邊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序承接國內先進產業轉移,依托區域合作,尋求差異化發展路徑,推動產業對接互補、重點園區共建、重大項目合作。擴大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東北三省、沿黃省份各自貿區的協同聯動,積極探索各級區域間分工合作,互惠合作,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把自貿區打造成為優勢產業集中集聚、貿易投資便利、法制環境規范、服務體系健全、監管高效便捷、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三)合理空間布局,嚴格設立范圍
自貿區主要功能實現以及全面發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間載體,通過空間布局來承載自貿區的綜合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的實現。各地在優化自貿區空間布局中多采取“一區多片、一片多園”的空間布局并逐步擴展,同時在功能上表現為多元化、多目標、綜合型,園區功能呈現專業化和集群化特點。內蒙古申建自貿區應明確劃分每一片區范圍和重點改革oIL5pod6YnwFbXovT6n5gA==任務。比如以航空口岸和綜合保稅區為政策制度的先行先試區域,突出首府片區重點改革任務承接功能;以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口岸為通道服務、進出口貿易基地為政策制度的先行先試區域,突出陸路口岸片區重點改革任務承接功能;以烏蘭察布市為中歐班列始發樞紐節點,突出要素集聚集散片區重點改革任務承接功能。為先行先試政策機制有效對接國際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為擴大制度型開放奠定堅實基礎,創新跨境支付工具等對外開放新業務。通過申建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整合各類開發開放平臺優惠政策,以制度型開放政策的疊加效應,進一步突出內蒙古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戰略定位。
(四)優化創新環境,推動產業集聚
推進放管服改革,聚焦市場準入,口岸通關、項目建設、政務服務等領域,深化改革舉措,提升服務效能,優化創新環境、打造營商環境高地。圍繞地理環境、自然稟賦、產業基礎等要素條件和特點,夯實基礎,集聚主要產業,依靠完備的基礎設施,抓好開放平臺、專業園區、主要樞紐建設,推進產業帶動,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彌補內蒙古產業發展的短板,培養和引進創新產業,推進“科創+產業”融合新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圍繞產業鏈上下游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提升目標產業集聚度,發揮“試驗示范、輻射帶動”的作用。搭建國際性的產業園區,通過加強科技合作,共建創新網絡和創新體系,加快國內外企業和重大資本項目落地。依據國家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明確自貿區戰略功能定位,制定高效招商引資的政策舉措,提高外資利用的質量和效率,積極引導外資流向高端產業,不斷擴大對外輻射的半徑及強度。推動區內外企業的協同高效發展,內外循環良性互動。探索發展樞紐經濟,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國際貿易和保稅加工,努力打造沿邊創新高地。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在有跳進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若干措施的通知.
[2]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春風正勁[N].國際商報,2023-02-03.
[3]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促進條例.
[4]李恩付.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網絡[J].財富時代, 2022(06):43-49.
[5] 趙家章,丁國寧,蘇二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理論邏輯與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J].經濟學家,2022(7):53-61.
[6]內蒙古代表團全團建議設立中國 (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728793175_121687414.
[7]內蒙古將積極申請設立中國(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N].北疆新聞,2023-11-10.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