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農產品成本調查面臨諸多挑戰,如調查品種和范圍的局限性、調查方法和技術的滯后以及調查樣本的代表性、廣泛性不足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從創新調查方法、拓展調查內容、加強數據分析、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呼和浩特市農產品成本調查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農產品 成本調查
農產品成本調查,是指各級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按照國家統一的調查制度,對農產品生產經營成本、收益及相關經濟指標進行調查的行政活動。農產品成本調查作為農業經濟的關鍵構成,一直備受廣泛矚目,它不僅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更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種植結構調整、收入水平和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傳統的農產品成本調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基本的數據收集與分析需求,但面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節奏。這就需要我們對農產品成本調查展開深度反思與創新,以契合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新要求。
一、呼和浩特市農產品成本調查現狀
農產品成本調查為制定農產品價格政策提供了數據基礎,是制定主要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格、農業補貼政策、農業保險政策的直接依據。農產品成本調查作為掌握農業生產成本、優化資源配置以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自1953年全國開展農產品成本調查以后,呼和浩特市于1983年開始成立農產品成本調查隊伍,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依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與地域特性,確立構建了固定的調查品種以及完備的農產品成本調查體系。主要包含三級聯動實地調查、分區域抽樣調查、分品種對比調查、持續戶跟蹤調查等方式。
二、呼和浩特市農產品成本調查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目前,呼和浩特市農產品成本調查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當地政府和農業從業人員提供了大量極具價值的數據與信息,然而,隨著農業生產復雜性和多樣性的不斷增加,農產品成本調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面臨很多問題與挑戰。
(一)調查品種和范圍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呼和浩特市農產品的種類極為豐富,但當前農產品成本調查主要聚焦于傳統農業品種,如糧食、油料、蔬菜等大宗農作物以及肉、禽、蛋、奶等畜產品。對傳統農業品種的調查數據雖然有助于了解農業生產基本狀況,但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新興行業以及特色農業品種同樣占據重要地位。例如,近年來興起的有機農業、綠色農業以及肉羊、肉牛等養殖產業等,在農業內部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逐漸提高。由于調查品種和范圍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興行業領域的成本數據相對欠缺,致使農產品成本調查的全面性和針對性受到限制。
(二)調查方法和技術手段落后
呼和浩特市農產品成本調查盡管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調查方法和技術手段仍然比較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調查效率和數據的準確性。人工填報以及紙質記錄等傳統的調查方法在過去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如今信息化、數字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方法的弊端愈發凸顯。首先,依靠人工填報的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大部分調查戶文化素質不高,不能準確及時錄載相關數據,一般靠補錄和回憶填報數據,容易造成人為因素導致的數據錯誤,加之呼和浩特市農產品成本調查點多、線長、面廣,基層農調人員基本為兼職,實時指導受限。紙質記錄也不利于數據的長久保存以及快速檢索,更無法進行高效的數據分析。其次,當前的數據處理和分析主要依靠傳統的統計方法,這些方法在處理大規模數據時也顯得捉襟見肘。
(三)調查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不足
農產品成本調查的樣本選擇是極為關鍵的一環,直接影響著調查結果的可靠性與易推廣性。呼和浩特市地理位置特殊,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由于地貌各異且溫差較大,加之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逐漸形成規模,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遍地開花,選調小、規模散的樣本就會出現代表性和廣泛性不足的問題。比如,呼和浩特市北部武川縣屬于陰山冷涼地,近年來,依托燕麥、藜麥、馬鈴薯等高原特色農產品優勢,打造了體現“優特精”的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地區,種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現有調查樣本已很難體現這種變化,調查樣本具有一定局限性。又如,呼和浩特市生豬萬頭以上大型養殖場、十萬頭以上奶牛養殖場發展迅速,但規模以上企業以商業秘密為由不愿作為調查樣本,只能調查中小規模企業。這些局限性會導致調研樣本的代表性不強、廣泛性不足,無法全面反映農產品成本的實際構成情況。
三、呼和浩特市農產品成本調查的路徑創新
(一)創新調查方法,提高數據質效
傳統的調查方式已然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因此,必須在調查方法上努力創新,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大幅提升數據收集的效率與準確性。第一,充分運用微信小程序,加快生產環節的重要指標中實時填報上傳進度,防止調查數據未及時登記而對數據質量產生影響。第二,采用大數據分析方式,深度挖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類數據。關注生產規模、存欄數量、飼料(精粗飼料的成分、配比、單價、用量)、固定資產投入、人工、銷售等各項主要指標的信息變化,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研究其內在聯系與規律,進而更精確地核算農產品成本。第三,構建強大的信息支撐平臺。加強數據的實時更新與共享,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目前農產品成本調查數據基本滯后1年),還要能夠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個性化的成本分析和決策支持服務。此外,通過智能化的數據清洗和校驗技術,有效剔除異常數據和錯誤數據,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第四,建立完善數據共享機制。通過與農牧部門、保險機構建立數據共享合作關系,獲取更為廣泛、全面的數據信息,為農產品成本調查提供更加豐富的數據庫。
(二)拓展調查內容,全面反映農產品成本源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以及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農產品成本調查必須持續拓展調查內容,從而更加全面、精準地反映農產品成本。首先,應把環境成本歸入調查范疇。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等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包括土壤污染、水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這些環境成本雖未直接計入農產品成本,但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因此,農產品成本調查應當強化對農業生產環境影響的調查,將環境成本進行量化,為制定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發展政策提供依據。其次,考慮拓展物流成本因素。農業生產牽涉利益主體較多,包括生產者(種養殖戶、企業)、消費者、政府等,其中,生產者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其物資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是農產品成本的重要構成部分。而銷售價格大多為地頭價、出廠價,消費者所承擔的是市場價,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的成本與收益處于監管空白(價格監測部門監測的是批發價及商超價),農民勞動力的價格、社會保障費用等都應被納入農產品成本調查范疇。另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社會成本,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成本、農產品市場營銷成本等也應予以考慮,以全面展現農產品成本。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通過如下方式拓展調查內容:一是設計更加細化的調查指標和問卷,確保涵蓋所有關鍵成本因素;二是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資源共享獲取更加全面的數據和信息;三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數據收集和處理的效率與準確性;四是組織開展專項課題研究,以拓展調查內容。
(三)強化數據分析,提供決策支持
數據分析是農產品成本調查的關鍵環節。首先,建立數據分析模型。通過建立科學的數據分析模型,對數據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剖析農產品成本變化的內在規律和趨勢,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農產品成本的構成和影響因素,還能為有關部門制定和調整農業政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其次,注重數據分析的實時性和動態性。農業生產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農產品成本也會隨著生產條件、市場需求等因素的變化而波動。可以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如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處理和分析。最后,加強個性化的決策支持服務。不同地區、不同農作物的生產特點和市場需求各異,農產品成本也存在差異。為了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者的需求,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成本分析和決策支持服務,如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定制化的成本分析報告、優化資源配置建議、提高生產效率的策略等。
(四)創新激勵機制,提升農調戶配合度
調查戶的有效協作和配合是農產品成本調查順利推進的重要基礎,為了提高調查戶的配合程度,需要不斷創新激勵機制。一是制定完善調查戶參與調查的獎勵辦法,設立農產品成本調查優秀農戶獎勵基金,對調查中表現較好的農戶予以表彰和獎勵。二是加強技術指導,通過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等增進與農戶的交流和互動,宣傳農產品成本調查的重要性,提升農戶對于農產品成本調查的認同感與參與度。三是定期開辦農產品成本調查培訓班或者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為農戶闡釋調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技巧等。
(五)健全調查制度,加強統籌協調
健全的調查制度能夠有力保障調查工作的順暢開展,提升數據的精準性與可信度。一是加強培訓交流。為提高各級工作人員對農產品成本調查的認識確保準確定位,定期舉行培訓和指導活動,邀請行業專家分享經驗與技巧。制定年度工作計劃不僅要參考歷年的數據與經驗,還應廣泛征求意見,確保工作安排既具備指導性,又契合實際情況。二是建立完善農產品成本落實反饋臺賬。通過臺賬詳盡記錄農戶的基本信息、走訪調研的具體情況、數據收集的進展以及匯總上報情況等,以便及時應對各類突發狀況,保障農產品成本調查工作順利推進。三是完善信息反饋與決策支持體系。提高調查數據的分析解讀能力,確保調查數據能夠及時準確地反饋到有關部門,為黨委政府提供更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參考文獻:
[1]唐鐵軍.農產品成本調查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輝煌成就[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08):30-33.
[2]黃麗華,萬剛,陳蓉,等.地方農產品成本調查現狀與發展建議——以成都市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理論版),2017,(35):29-31.
[3]王文冠.基于價值鏈視角的農產品成本分析與控制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24):39-42.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價格認證監測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