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蒙古河套灌區是我國葵花的重要生產基地,葵花產業已成為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增加農戶收入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本文通過調研近幾年河套灌區葵花產業發展狀況,深入分析河套灌區葵花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葵花綜合利用水平、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強化品牌意識等方面提出建議,推進內蒙古河套灌區葵花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河套灌區 葵花產業 特色產業 高質量發展
一、內蒙古河套灌區葵花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基礎
內蒙古河套灌區葵花產業發展自然條件優越,擁有政策支持和深厚的產業基礎,種植面積已連續6年在4,00萬畝以上,單位產量從2018年的381斤/畝提升到2023年400.32斤/畝,高于全國平均水平①。經過多年發展,河套灌區葵花產業已涵蓋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
(一)自然條件優越
河套灌區是我國優質葵花生產基地。灌區地形平坦,氣候干燥,降雨少,蒸發大,且晝夜溫差較大,光照時間長,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適宜的氣候,特別適合葵花生長。當地葵花多引用黃河水灌溉,水中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且排水系統與灌水渠系相對應,形成完整配套的“一首制”灌排體系,澆灌便利。灌區土地集中連片,便于葵花規模化種植。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灌區葵花植株莖稈粗壯,根系發達,葵花籽仁飽滿醇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二)政策支持
2019年,“河套向日葵”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入選全國百個農產品品牌名錄。2020年,內蒙古河套向日葵產業集群強勢入選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規劃要求,將葵花產業建設成自治區百億級產業集群。一系列產業發展利好政策,對推進內蒙古河套灌區葵花產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三)產業基礎
近年來河套灌區葵花種植面積、產量整體增加,灌區葵花加工企業也呈噴井式增多。截至2023年底,河套灌區共有449家葵花加工企業,占內蒙古自治區的53.52%,占全國的8.38%。灌區共有24家炒貨加工企業,形成了當地的葵花籽品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灌區葵花品質優良,吸引了三和集團、傻子瓜子、娃哈哈等眾多知名企業在灌區建立原料基地,同時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建立了我國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向日葵交易市場——鴻鼎農貿市場,促進了當地葵花銷售加工。在葵花副產品加工方面,灌區有5家葵花餅加工企業,占內蒙古自治區的25%,加工企業蓬勃發展。目前,河套灌區是我國葵花產業鏈條最完整、產業規模最大、市場競爭力最強的向日葵生產加工基地和葵花籽產品出口基地。
二、內蒙古河套灌區葵花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水資源短缺,標準化種植程度較低
河套灌區葵花生長用水以黃河水為主,每年需要春水和秋水兩次灌溉。但近年來,受氣候變暖、植被破壞等環境變化影響,河套地區降水量整體呈減少趨勢,黃河水斷流、泥沙淤積等問題也時常發生,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2019年至今,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凸顯,灌區葵花灌溉只有秋水,使得葵花品質下降,產量減少,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葵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灌區葵花種植區域多分布在較為偏遠的土壤貧瘠地方,需靠支渠引水澆灌,但當前灌渠存在設施老舊,渠道淤積泥沙嚴重,田間配套不完善,節水技術推廣不到位的問題,灌溉水效率低,造成水資源的極度浪費。葵花的澆灌方式主要為黃河水漫灌,大量的水從地表蒸發,土地干旱貧瘠,鹽堿化較為嚴重,農戶種植結構趨向于葵花——玉米的單一結構,輪作倒茬困難,寄生性雜草發展迅速,葵花品質也不斷下降,黃萎病、黑斑病、銹病等病害大面積發生,病癥也逐年加重,嚴重威脅著葵花安全生產。當前河套灌區葵花種植平均8畝地為1片種植區域,種植面積小且較為分散,難以形成集中連片經營的規模,無法進行標準化生產。
(二)缺乏深加工,綜合利用水平較低
河套灌區對葵花產品的加工利用整體上仍停留在初加工,缺乏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在葵花籽加工方面,河套灌區有449家葵花加工企業,數量較多,但加工企業規模較小,多以生葵花籽銷售為主,缺乏炒貨等精深加工產品,產業鏈短,創造的經濟效益少,阻礙了葵花產業的發展①。灌區葵花龍頭企業較少,企業帶動能力較弱,沒有形成區域品牌向日葵產品,難以形成產業優勢。在葵花副產品加工方面,葵花盤可以加工應用于提取果膠、發揮藥用價值和成為青貯飼料。但當前灌區葵花盤多成為青貯飼料或進行還田,創造的經濟效益較低,葵花盤的價值未得到充分利用。與之對比的吉林白城,政府啟動了萬噸葵花盤系列加工項目,生產葵花盤果膠及其系列保健產品,創造的效益是加工成為青貯飼料收入的15倍之多。對于葵花桿可以加工提取葵花桿芯入藥,或以葵花桿為原料制作板材。當前灌區葵花桿主要利用方式是還田,無法產生經濟效益。而在甘肅環縣,農戶銷售給制藥廠或利用電商銷售葵花桿芯,每畝收入可達1萬元。相較而言,河套灌區葵花產業綜合利用水平較低。
(三)農戶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
河套灌區葵花的經營主體中涌現出大量新型經營者,但目前仍以小農戶自主經營為主,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較少。農戶在生產環節自主決定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但部分農戶文化水平較低,信息不靈通,在選購時具有盲目性和從眾性,多聽從銷售商的介紹,可能會購買不適應灌區環境的葵花品種,損害種植收益。與合作社或企業相比,農戶購買的生產資料數量少,生產的產品量少且品質不一,因此議價能力較差,加之存在“惜售”心理卻無法及時掌握市場供求和葵花價格變動信息,往往以高價購入生產資料、低價售出產品。不少合作社存在“空心化”問題,缺乏經營能力、帶動能力強的管理者,很難為社員提供統購、統收、統銷的服務,難以發揮規模化經營的競爭優勢。有的合作社建立只是為獲取政府補貼,沒有統一的管理要求。小農戶把握市場信息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有限,難以與市場形成有效對接,因此,葵花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受到影響。
(四)銷售渠道單一,品牌意識較弱
目前河套灌區的葵花銷售方式以傳統的線下渠道為主。葵花種植農戶年齡較大,網絡使用技能不足,無法進行線上銷售,多數還是將葵花脫粒后,送至收購點供經銷商挑選、收購。葵花加工企業多與大型商店簽訂訂單,以貨架銷售為主,少部分線上銷售,但因對網店維護投入不足,消費者購買體驗不好,業績不佳。雖然有“河套向日葵”區域公用品牌,但是河套灌區葵花加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雜,知名品牌少,品牌影響力弱,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支撐力尚未有效發揮。葵花生產者和加工企業對品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往往只注重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對葵花產品品牌缺乏清晰的定位,沒有突出河套地區的獨特優勢和特點,忽略了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無法吸引消費者目光,影響了品牌的認知度和美譽度。葵花品牌的傳播渠道也相對單一,主要依靠傳統媒體和線下活動進行宣傳,傳播范圍相對較小,僅僅局限于西北地區。河套地區關于葵花的觀光旅游景點較少,只有五原縣的葵花廣場和三胖蛋公司的向日葵基地,沒有與第三產業相融合,不能吸引更多游客了解體驗河套向日葵,形成“河套向日葵”品牌效應。
三、內蒙古河套灌區葵花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發展節水農業,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
水資源短缺制約著葵花生長,為實現河套灌區葵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實施多種措施發展節水農業。一要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定期巡查灌溉設施的方式加強灌區設施維護,建立節水灌溉系統,實現高效節水灌溉。二要加強節水技術推廣,要大力推廣引黃滴灌技術,通過網絡、下村講解等方式進行節水技術宣傳,提高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認知。三要積極推廣“農戶+企業”的生產方式,加強對葵花品質的把控,實現標準化生產。四要鼓勵農戶施行3年以上的輪作制度,減輕雜草、寄生草的危害,減少和抑制病蟲害的發生,保持恢復土壤肥力,實現綠色種植。五要積極鼓勵流轉盤活土地,整合土地資源要素,實現大規模種植,集中化、標準化生產,形成生產專業化的格局,促進葵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延長產業鏈,提高綜合開發利用水平
河套灌區要提高葵花產品的綜合利用水平,進行高值化開發利用。一要發展葵花籽的深加工。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葵花籽深加工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發展葵花產品就地加工,建立產加銷一條龍的全產業鏈,提高葵花產業附加值。給予龍頭企業政策資金支持,鼓勵其向主產旗縣區布局,發揮帶動作用,引導發展精深加工,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檔次。二要加強葵花副產品的利用。吸引大量葵花副產品加工企業在河套灌區生產投資,充分利用葵花盤和葵花桿。對于葵花盤,企業可以發揮其的藥用價值,將葵花盤磨成葵花盤粉進行售賣,或利用技術從中提取果膠。葵花盤還可以加工成青貯飼料,以合理的配比加到養殖飼料中,形成高效節約的飼養方式。對于葵花桿,企業既可以銷售葵花桿芯,還可以用葵花桿造紙、做燃料顆粒,加強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應用。河套灌區要加強對葵花的加工生產,實現葵花綜合利用,提高農戶收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隊伍,促進葵花產業發展。
(三)提高組織化程度,推進合作社運營發展
河套灌區當地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激發農戶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力求把農戶組織起來進行規模化生產。一要通過“農戶+合作社”的方式,發揮合作社統購統銷的作用,統一購買地膜、化肥等生產資料,統一出售葵花籽,提高農戶與經銷商談判的議價能力,降低農耗品價格,提高葵花籽銷售價格。二要加大對葵花產業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認真落實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檢查評估各合作社運營情況,提出相應整頓措施,發揮村委會、村黨支部的領導帶頭作用和能人示范作用,切實解決合作社“空心化”問題。三要加強對農戶葵花種植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戶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制定合作社運行規則,發揮合作社為民服務的價值。四要通過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促進農業合作社逐漸向規范化,專業化轉變,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發展。
(四)拓寬銷售渠道,強化品牌意識
當前,產品多渠道銷售已成為一種趨勢,河套灌區也應該拓寬葵花產品的銷售渠道。一要推行“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經營方式,農戶加入合作社,利用合作社與加工企業簽訂訂單,將葵花產品出售給企業。二要加強對農戶進行直播和網上銷售技術的培訓,充分利用網絡的力量,通過“農產品+電商平臺+網紅直播”“農產品+微商”等模式進行電商渠道銷售。三要做好葵花產品的推廣和宣傳工作,以“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引領,強化“河套向日葵”區域公共品牌宣傳推廣力度,加強葵花生產者的品牌意識培養,深入挖掘品牌獨特文化內涵,講好品牌故事,塑造出鮮明的品牌形象,擴大品牌效應,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葵花加工企業除了通過傳統媒體和線下活動進行品牌宣稱外,還應積極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進行品牌傳播,可以建立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定期發布產品信息、促銷活動和用戶評價,提高品牌的曝光度和影響力。四要通過舉辦線上線下葵花籽品鑒活動、開展調研等方式,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和溝通,了解消費者的口味需求和意見,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提高品牌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五要建設向日葵產業特色小鎮,通過網絡傳播的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游客參觀游玩,推動葵花產業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河套向日葵”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李洋,李曉偉,王曙文等.吉林省向日葵產業發展調研與政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06):256-257+262.
[2]石鑫巖,王志丹.內蒙古向日葵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0(02):12-13.
[3]趙玉平,劉智慧,崔健等.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向日葵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對策[J].現代農業,2022,(05):52-56.
[4]朱孔艷,韓升才,趙榕等.中國向日葵生產、消費現狀與前景[J].農業展望,2023,19(07):64-71.
(作者單位:1.內蒙古農業大學 2.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義長渠域分中心通濟渠供水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