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從我校20級學前教育專業中選取2個班開展,202班為實驗組,人數為50人,201班為控制組,人數同樣為50人。兩個班級學生均為女生,兩個班級為音樂能力相近高職高考班級。此次研究旨在通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兒歌彈唱課程內容模塊化實踐研究,從而考察課程內容的模塊化是否有助于優化課程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
一、調查問卷
通過編寫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整個20級在校生及幼兒園教師技能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從中可知中職兒歌彈唱技能存在的問題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很多人沒有掌握好兒歌彈唱,在幼兒園顯得力不從心;演唱功底薄弱;很多人出現音準不準,兒歌強弱、速度表現力不足;節奏節拍不穩;理論知識學習不夠扎實,缺乏系統性。
二、構建內容模塊
兒歌彈唱的理論模塊是兒歌彈唱的核心。如果彈唱者沒有掌握基本樂理以及和聲學初級知識就無法進行最基礎、最簡單的兒歌伴奏。
伴奏織體在兒歌彈唱中不僅僅可以增強音樂的旋律感、節奏感、使學生在音準、節奏能力方面得到訓練和提高,還能夠深化兒歌主題,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可以增加幼兒對兒歌的喜愛。在兒歌彈唱的實踐中經常會出現伴奏織體單一(或柱式和弦到底或全分解到底或者半分解到底),伴奏織體和旋律、演唱無法配合的情景。
根據兒歌彈唱課程內容之間的特點以及問卷調查中的問題歸納出兒歌演唱、彈唱理論、伴奏織體、兒歌彈唱四個模塊,其中前三個模塊為基本模塊,兒歌彈唱模塊為綜合模塊。
三、測試分析
(一)說明
在實驗組學生中開展兒歌彈唱課程內容模塊化教學,控制組則按照傳統兒歌彈唱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在完成之后分別對兩組進行測試。測試主要目的是通過實驗組和控制組數據對比,驗證兒歌彈唱課程內容模塊化實踐研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的假設是否成立。
(二)測試方法
兒歌彈唱的考核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量化標準,大都是按照考官的主觀評價得出成績。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楊相勇曾撰文《師范生“三九七”鋼琴應用技能“檔案式”考評辦法研究》,構制出三大板塊(I級X3:基礎板塊、表演板塊和創作板塊),九項技能(Ⅱ級X3:基本彈奏技能、視奏技能、移調技能、獨奏技能、伴奏技能、彈唱技能、即興獨奏技能、即興伴奏技能和即興彈唱技能),具體要求(Ⅲ級X3)等三級指標體系。文章采用定量的方式科學地建立了鋼琴應用技能的考評方法,避免了鋼琴考試中經常出現的隨意性、主觀性的因素。
本研究的中職學前教育兒歌彈唱隸屬于上文Ⅱ級指標中的即興伴奏技能和即興彈唱技能。故本人參照該文中的各項指標,結合中職學前教育兒歌彈唱課程實際特點及中職兒歌彈唱技能中存在的問題,將中職兒歌彈唱考核各項指標進行細化,得出每項指標的分值比重,最終形成量表。
(三)操作過程
控制組和實驗組學生在考核前5分鐘隨機抽取之前彈奏的兒歌一首,登臺進行兒歌彈唱,學生需彈唱3次,第1次用柱式和弦伴奏,第2次用半分解和弦,第3次全分解和弦,考官根據學生的表現對應考核量表中的各項指標進行相應打分,得出該生考核分數,再將4位考官分數平均,得出平均分則為這名學生最終分數。
(四)測試結果及分析
通過對比兩組測試數據可以發現:控制組學生大都集中在60分以下和60至70分分數段,這部分學生高達44人,占班級總人數的88%,而70至100分之間僅有6人,占班級總人數的12%;實驗組學生大都集中在60至70分、70至80分分數段,這部分學生人數高達44人,占班級總數的88%。可以看出,截至研究結束,實驗組學生相對于控制組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可以認為:兒歌彈唱課程內容模塊化實施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兒歌彈唱能力的提高起到明顯的效果。
通過一年時間的兒歌彈唱課程內容模塊化實踐研究,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本研究通過改革兒歌彈唱課程內容,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用、好用的兒歌彈唱課程內容模塊,量身定做幼兒園兒歌彈唱人才,有利于學生與幼兒園順利接軌。研究依托內容模塊激發“動手實踐、探索創新”的主動學習意識,形成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研究將模塊化應用到兒歌彈唱教學中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培養未來幼兒園老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