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呼喚著教育領域的改革和創新,2021年廣州開始實施“新中考”改革方案,對初中生涯發展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們通過對實驗校生涯教育課程的開發,結合實驗校的生涯教育現狀提出解決對策。這樣,學生才有生涯規劃的抓手,進而推動樹立規劃的意識,從而積極主動參與到生涯規劃中來。
一、初級中學開發生涯教育校本課程的背景
實驗校學生來源于學校周邊六個自然村的村民子弟以及部分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弟,到了初三會出現較大分化,學生在填報志愿時都非常迷茫和糾結,特別是那部分文化科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群體,填報時會出現諸如“隨大流”等亂填現象,到了中職、技校因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而無法專注理論和技能的學習,難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根據對實驗校生涯教育調查,學生的生涯愿景和家長對孩子的生涯指導等狀況如下。
1.學生缺乏生涯規劃意識,生涯規劃能力低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發展還很不成熟,自我認知不足、缺乏職業體驗的實踐機會,職業發展定位模糊。大多數學生面對多樣的選擇,很迷茫,說不清自己喜歡什么。可見,學生整體生涯規劃意識淡薄,生涯規劃能力低,考上高中的學生缺失“新高考”選科的能力,報讀職中(技校)的學生選擇專業時,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強。
2.家長缺乏對學生生涯規劃的有效引導能力
當前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片面膚淺的一元化成功觀念: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一元化成功觀下,往往使人們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一元價值觀大行其道,實驗校大部分家長,觀念守舊,對廣州新中考、廣東新高考政策不了解,平時極少與孩子溝通生涯規劃,對孩子生涯規劃缺乏有效指導,關注點更多在于孩子的成績,很難顧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個性、潛能,在孩子升學和就業方面可能更物質化,金錢化,這導致學生的職業選擇的價值傾向也擺脫不了“一元化成功觀”的陰影。
3.學校在初中生涯教育中嚴重缺位
當前國內高中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處于探索階段,義務教育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更為缺乏。以前,實驗校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校本生涯課程開發滯后,當前比較實用的生涯課程資源較少,缺乏專業的生涯規劃教育師資團隊,提供給學生社會體驗的實踐機會較少。這導致實驗校沒有在初中生涯規劃教育中發揮重要指導作用,嚴重缺位。
二、多元人才需求下初中生生涯教育校本課程
1.課程目標
實驗校初中生生涯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細分為:學生自我體認、生涯規劃原理與步驟、生涯規劃成果生成。在目標的指引下,實驗校將借助主題班會、年級大會、校會和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等德育課程以及在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教學的滲透教育,從七年級到九年級開設一系列的生涯教育課程內容。
2.內容安排
課程內容主要圍繞自我體認、生涯分析、生涯目標三大目標,活動圍繞六大主題模塊教學內容開展。
自我體認。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品格、愛好、能力,確定適合的職業生涯選擇范圍。管理自己:如何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學習、管理休息、管理身心健康等。
生涯分析。人際關系:從人際交往中學習別人優點,提高自己人際交往的水平,讓自己綜合能力成長起來。了解職業:掌握職業選擇的方法。
生涯目標。職業定位:樹立自己積極的職業規劃價值觀,提高生涯規劃的意識,主動學習生涯規劃的常識。職業定向:確定具體的職業志愿。了解其專業內涵概念。分析行業細分門類,了解其市場、職場工作場景。結合自己綜合情況完善規劃目標所需條件諸元。
3.課程實施路徑
利用德育主陣地,開展生涯教育主題級(班)會。級長和班主任可以利用德育主陣地,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為本年級(班)學生提供各種生涯主題教育,教育形式可多樣。教師講授生涯理論知識,可采用“對分課堂”四元教學模式“教師講授生涯主題班會內容—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答疑”。這樣有助于改革傳統的“說教式”主題班會課,讓學生在交流探討過程中學會梳理收集各類信息,掌握整理和分析的方法,最終通過報告、海報等方式展示小組成果。
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開展社會實踐(實習)活動。開展好實踐活動,學校應充分利用本土、本校各種社會資源包括家長的資源,與社區各單位搭建實習平臺,建立生涯實踐“校社”合作平臺,學生可以利用假期開展系列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走出校門,了解用人單位職業各種技術條件、文憑條件、分工和職責。學生利用實習平臺,梳理信息,提出解決方案,回到校園通過班級黑板報展示小組成果,接受實踐導師的點評。學校還可適當向社區、家長普及生涯教育,吸納家長、企業人士到課堂分享其成長故事和職業性質、職業特征和職業功能,拓展學生的社會視野、啟迪學生的生涯意識、豐富學生的生涯認知。利用教師、家長的社會資源可以開展生涯人物訪談,讓社會人士現身說法,學生可以從中得到教育和啟發,在將來的生涯選擇中提供更多的思路。
做好個性化生涯輔導。除了上述提及的方式,學校心理咨詢室老師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特別是個性化“因材施教”引導,這是生涯教育校本課程落到實處的必要輔助方式。心理老師擅長心理測量、咨詢、可通過與學生交談,分析學生的理想、愛好、興趣、性格、能力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生涯規劃活動中來。對于面臨選擇困難、內心充滿困惑的學生,可通過開展一對一的個性化生涯指導,根據學生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家庭資源及社會發展等主客觀要素,幫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的定位定點和定向,做好升學或就業的生涯發展規劃,把握住生涯發展的好機遇。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生涯教育專業委員會2021年度生涯教育研究課題“多元人才需求背景下初中生涯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課題編號:GDSYJY20210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