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奠基階段,這一階段也是學生心理、生理變化的關鍵時期,如何幫助學生夯實小學階段的基礎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關注點。其中,數學學科是學生在小學階段重點學習的科目,它在學習內容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因此學好小學數學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文章結合一線教師長期的教學經驗,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和原則,分析了當前學生在數學學習習慣上的問題,并就如何在新課改下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示。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學習習慣
隨著當前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如何有效地開展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的關注點,對此,很多教師都在研究如何優化當前的小學教學工作,特別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以來,廣大教師針對“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教學工作關注度更高,但其研究的重點更多集中于教師如何有效地“教”上面,對學生如何高效地“學”則關注不夠,特別是在數學學習習慣養成方面關注度明顯不足;而廣大家長對學生的關注則是在考試成績上,忽略了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這逐漸使學生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升,也影響了學生在數學教學中主體地位的有效發揮,對此必須引起廣大教師的關注。文章將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進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重視。
一、學習習慣的內涵及特征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地練習逐漸形成,并逐漸內化為學生個體需求的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從特征上來看,學習習慣具有這些特征:其一,后天形成性,學習習慣并不是學生天生就有或者遺傳產生,而是在后天受一定環境影響逐漸形成;其二,相對的穩定性和可變性,它是一種定性行為,一旦形成后改變起來較為困難,但并不是完全一成不變,它在強大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影響下也會發生改變;其三,具有情境性,即學生的習慣在相同的情境下往往會有同樣的反應;其四,個體與群體相互作用,即學習習慣有時候會影響周邊的同學,同時周邊環境也會影響個體習慣。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基本原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由此可以看出,習慣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習慣,無論是對學生成長還是對教師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對學生而言,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促進學生不斷發展數學學習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而且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會使學生受益終身;對教師而言,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有利于轉變教師自身的觀念,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它也會使數學教師強化教學研究意識,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主動做出調整,促進數學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過程中要避免盲目性或隨意性,可以遵循這些原則來推進:首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要在符合小學生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推進,切勿急于求成;其次,要遵循榜樣性原則,即教師和家長都要做好學生的榜樣,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觀,使學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追求;再次,要遵循反復性原則,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曲折且充滿反復的過程,需要教師持續的努力、耐心的引導,才能夠最終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為;最后,發展性原則,它是指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時,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最好是能夠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終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助力。
三、當前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不良習慣
就目前來看,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良習慣較多,主要表現在:缺乏課前預習和主動復習的意識,導致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缺乏準備,效率較低,甚至經常出現“吃夾生飯”的現象;書寫和計算小問題較多,經常出現各種低級錯誤;注意力不夠集中,無論是在課上聽課還是課下寫作業,經常出現走神甚至是邊寫邊玩的現象;動手意識薄弱,在學習過程中懶得動筆、懶得做筆記,特別是在計算環節對口算“癡迷”,但經常出現各種問題;學生參與課堂意識淡薄,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成為“觀眾”或者“看客”;思維較為單一,經常局限于淺表思維層面,因此當學習內容難度稍有增加,則馬上表現出各種不適應;學習中缺乏目標意識,容易自我滿足,針對個人學習中的短板缺乏徹底解決的意識,甚至有時候會出現不懂裝懂、不會裝會的現象。
這些習慣上的問題積累起來對學生數學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導致學生到了小學中年級段就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一些學生逐漸成為數學學科的“學困生”,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以及長遠的發展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四、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
(一)家校配合,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闭n前預習屬于上課前的準備環節,學生預習的效果會直接影響其課上聽課和參與的效果。從預習的作用來看,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能夠提升其發現問題的意識,也能夠開拓其學習視野,對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小學階段學生在家學習時間較長,因此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離不開家校之間的密切配合。從學校層面而言,數學教師從學生入學伊始就要重視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既要給學生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又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現狀教給學生有效預習的方法,并且在課上要進行適當的檢查,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而對學生的預習進行點評指導,使學生逐漸重視課前預習,并逐步落實到日常學習中;從家庭層面而言,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的督促和引導,在學生完成校內作業的同時,鼓勵其積極預習新內容,并且嘗試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主動預習的意識,久而久之,他們也就能內化成自己的主動行為,這樣有利于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二)巧妙推進教學,培養學生聽課習慣
對小學生而言,課堂是其進行數學學習的主要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數學習慣的重要場所,數學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各環節出發來培養學生的聽課習慣。
1. 精彩導入,培養學生專注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效率,需要使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教學。對此,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具體而言,數學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多樣化的導入活動,如情境帶入、故事導入、思維沖突導入和設疑導入,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來設計導入,使學生意識到盡快投入課堂的必要性,進而逐漸幫助學生養成了專注的習慣。
2. 巧妙設疑,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
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提出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道出了設疑、思考對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意義。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他們對未知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有較強的“征服欲”,喜歡參與挑戰,也喜歡展示自己。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多給學生提出問題,進而給學生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其主動思考的習慣。
3. 設計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中心工作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即要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需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改變被動聽課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課堂上全面地“動起來”,即學會動眼看、動腦思、動手做、動口說。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更依賴形象思維,所以教師要重視創設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情感共鳴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動起來,這樣既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動起來的習慣,為學生有效地參與課堂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及時評價,培養學生追求進步的習慣
教學評價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教學評價能夠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反饋,它能夠起到診斷、矯正、引導和激勵的作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也強調要大力應用賞識教育這一重要“武器”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具體而言,教師要經常性地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優秀表現進行鼓勵性評價,既要樹立典型,又要給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利用學生的好勝心來激發他們的潛能;針對個別學生不太好的表現,教師更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努力給學生正能量的引導,告訴學生怎樣做會更好,這也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三)重視書寫,培養學生書寫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強,這正是培養學生書寫習慣的關鍵時期,對學生而言,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會終身受益,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書寫習慣:
1. 重視規范學生的寫字姿勢
學生的寫字姿勢不僅會影響其寫字的速度和美觀程度,從長遠來看還會影響其身體發育,學生一旦養成錯誤的書寫姿勢,對其視力和脊柱的生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從細節處規范學生的書寫姿勢,不僅要提醒學生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坐姿,還要給學生強調要努力做到“三個一”,即書距一尺、桌距一拳、手距一寸,并在學生寫字、做題時及時提醒學生,慢慢使其養成規范的寫字習慣。
2. 重視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強調教師要言傳身教,很多時候身教重于言傳。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學生而言,教師就是他們心中最好的榜樣,所以他們經常會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來進行引領、示范。數學教師要從日常的板書和作業批閱著手,進行一筆一劃的規范書寫,其中也包括對數字和符號的書寫;而在豎式計算、作圖環節則要應用尺子進行輔助,然后再去要求學生落實。
3. 及時反饋,注重持之以恒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和過程,小學階段的學生自律意識相對薄弱,因此在書寫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對此,教師一定要重視日常的觀察和指導、提醒,通過多肯定、多鼓勵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意識,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四)規范要求,培養學生作業習慣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作業是課堂學習的拓展和延伸,它也能夠幫助學生起到復習、鞏固所學的作用,對鍛煉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較大幫助,更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教師首先要從細節著手,給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使學生知曉怎樣做作業;其次,教師要重視檢查、反饋,對學生作業質量要進行針對性的評價,盡量做到全批全改,使學生也重視作業完成情況;最后,要注意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即多表揚、多展示優秀作業,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五、結語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在新課改下的小學教學中要想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數學學習習慣是重要保障,數學教師要從細節出發,掌握相關教學要求,遵循科學指導的原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為學生未來的成長提供建設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戚春香.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學習習慣培養探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8):58.
[2] 仝紅兵. 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J]. 家長,2019(22):62+64.
[3] 龔一瑛.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J]. 新課程:上,2019(04):166.
[4] 覃玲.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