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急救護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隨機抽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期間在醫院接受診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控制組和試驗組,每組有42例患者。控制組采取常規急救護理模式,試驗組采取優化急救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急救效果、護理效果以及生活質量。結果:護理后,試驗組患者急救效果、護理效果以及生活質量均顯著優于控制組(P<0.05)。結論:與常規急救護理模式相比,優化急救護理模式能夠為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降低其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提高其日后生活質量,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急救護理模式;應用效果
Study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mod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TAN Hongyu, WANG Xue, NA Fang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modes o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8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21 to March 202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with 42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a conven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mode,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an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mode.The emergency effectiveness,nurs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nursing,the first aid effect,nurs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model,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model can buy more treatment tim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reduce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amage,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uture,and have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effects.
【Key Words】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Emergency nursing mode; Application effect
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是指由腦動脈缺血閉塞引發的腦組織梗死,臨床中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吐字不清、失去意識,嚴重時會發生偏癱或者昏迷[1]。相關研究顯示急救護理對于腦梗死等急性疾病的救治至關重要,而臨床中的常規急救護理模式目前存在救治程序等局限,容易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救治時間,難以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2]。優化急救護理模式是對常規急救護理模式的優化,其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打破救治程序限制,為患者提供規范化、標準化、高效化的急救護理[3]。為此,本文選擇84例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不同急救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抽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期間在醫院接受診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并按照隨機數表達法將其分為控制組(n=42)和試驗組(n=42)??刂平M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患者年齡最小/最大為29/72歲,均值(52.86±9.42)歲;受教育年限最短/最長為6/19年,均值(14.28±2.51)年。試驗組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最小/最大為28/74歲,均值(53.25±8.74)歲;受教育年限最短/最長為5/21年,均值(14.47±2.6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具備正常的認知功能;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告知書;首次發生顱內出血;具有較高的臨床依從性。排除標準:不能與他人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患者臨床資料缺失;腦組織形成不可逆性損傷;合并心臟、腎臟等其他器官疾病。
1.2方法
控制組實施常規急救護理模式,即護理人員到達急救現場后監測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確定其意識清醒程度,給予其基本急救措施;在患者家屬掛號繳費后對患者進行CT掃描檢查,根據檢查結果與主治醫生進行會診,確定治療方案。
試驗組實施優化急救護理模式,主要措施如下:(1)建立急救護理小組。挑選急診醫生、急診護士長、急診普通護士、神經內科主治醫生、影像科醫生等組成急救護理小組;組織小組成員定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了解學習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疾病知識、急救知識和護理措施。(2)接診急救護理。接到救助電話后3min內準備好急救措施并出診,同時與救助現場人員保持電話溝通,了解患者腦梗死發病情況,遠程指導救助現場人員對患者進行基礎急救護理操作。此外,還需通過溝通技巧緩解救助現場人員緊張慌亂心理,幫助其保持鎮定,以便準確聽從指揮對患者進行施救;到達急救現場以后,測量患者各項基本生命體征,評估其腦梗死病情發展進程,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其口腔清潔、靜脈輸液、吸氧等基本急救護理;在保持側臥位或者仰臥位的情況下將患者轉移至救護車內,同時使用束縛帶固定患者身體,避免搖晃進而加重其病情,此外,持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將患者情況通知急診科室,使其提前做好治療準備。(3)院內急救護理。建立患者急救綠色通道,跳過掛號流程,同時使用創傷重點超聲評估法對患者進行分診,確認患者符合急性缺血性腦梗死臨床發病癥狀以后,立即將其送往卒中中心進行治療;急診醫生開具CT檢查單據,急診護士向患者家屬了解患者身體情況和以往病史等信息,并陪同患者通過綠色通道進行影像檢查;影像科醫生需在得出檢查結果以后5min內進行報告,神經內科主治醫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會診,并制定溶栓治療方案。(4)溶栓治療護理。將患者治療方案、治療風險、預期治療結果等信息告知患者家屬,確認患者家屬簽署手術通知書后展開正式救治。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急救效果、護理效果以及生活質量。
(1)護理效果:分診評估時間、靜脈溶栓時間、CT檢查時間、急救總時間。通過臨床觀察和患者資料進行統計評價。(2)急救效果:神經功能損傷、肢體運動功能、意識障礙。分別使用NIHSS量表、GCS量表、FMA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損傷、意識障礙、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滿分分別為42分、15分、100分,NIHSS和FMA量表評分與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和肢體運動功能正相關;GCS量表評分與患者意識障礙程度負相關[4]。(3)生活質量:軀體疼痛、生理職能、活力等,使用SF-36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采取百分制,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正相關。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控制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靜脈溶栓時間、CT檢查時間、急救總時間均長于試驗組,即試驗組患者護理效果顯著優于控制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急救效果比較
護理后,控制組患者NIHSS評分均高于試驗組,FMA評分及GCS評分均低于試驗組,即試驗組患者急救效果顯著優于控制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控制組和試驗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64.96±3.16)分和(64.67±3.42)分,對比無明顯區別(P>0.05);護理后,控制組和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71.59±4.87)分和(76.85±4.28)分,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控制組(P<0.05)。
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是造成患者肢體偏癱、語言功能障礙、視空間功能障礙、記憶力減退、血管性癡呆、肺部感染并發癥的主要因素,嚴重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5-6]。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最佳的治療方法是溶栓治療,具體包括重組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溶栓治療、尿激酶靜脈溶栓、血管內介入治療,因為其具有發病急和發展快的特點,因此臨床中采取溶栓治療必須盡早及時,才能有效減少或者避免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不良后果[7-8]。
試驗組采取了組建急救護理小組,接診急救護理、院內急救護理和溶栓治療護理等優化急救護理措施,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靜脈溶栓時間、CT檢查時間及急救總時間均短于控制組(P<0.05);護理后,試驗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及意識障礙程度均低于控制組,肢體運動功能優于控制組(P<0.05)。分析原因在于,護理人員在接診過程中指導救助現場人員對患者進行基礎急救,以此有效抑制了其腦梗死范圍的擴大,有利于后續救治;而開通綠色救治通道和相關科室工作安排,均加快了患者病情會診速度,以此為患者贏得更多寶貴的救治時間,病情控制和盡早治療都有效降低了患者神經損傷程度,保護了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而降低或者避免日后癱瘓風險,保障了患者患病以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與常規急救護理模式相比,優化急救護理模式能夠為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降低其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和意識障礙程度,促進其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質量,應用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愛群.HFMEA模式下的急救流程護理優化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21, 19(26):17-19.
[2] 吳妙略,劉芳,蔡淮,等.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溶栓成功率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4):214-215.
[3] 趙麗.全局式護理模式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21,30(5):950-952.
[4] 顏博文.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對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時間窗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20, 27(10):1425-1426.
[5] 周艷霞.一站式護理急救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搶救中的應用[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3):144,146.
[6] 彭亞琳.基于優化門急診綠色通道的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健康管理,2020(27):248.
[7] 呂佳瑞.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在搶救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20,43(3):42-43.
[8] 蔣彬彬.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效果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 2021,28(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