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門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對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對2022年1月—2023年3月期間我院門診就診的10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研究,以雙色球法將患者分為基礎組(n=51)與心理組(n=51),基礎組采用基礎護理,心理組采用心理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以及干預后不良事件發生率和滿意度。結果:干預后,心理組SAS評分、SD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護理總滿意度均優于基礎組,存在顯著數據差異,P<0.05。結論: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門診心血管病患者中,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門診心血管病;心理護理;生活質量;心理狀態;不良事件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outpati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XIAO Sen
C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ze, Shandong 274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outpati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102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ho visit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2 to March 2023 were studi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basic group (n=51) and the psychological group (n=51) using the two-color sphere method.The basic group received basic nursing,and the psychological group received psychological nursing.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satisfaction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the SAS score,SDS score,quality of life score,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overall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basic group,with significant data differences (P<0.05).Conclusion:Applying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outpati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Outpati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sychologic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Psychological state; Adverse event
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中屬于對患者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的疾病之一,與患者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以及心功能下降緊密相關[1]。患者生活質量會受到嚴重影響,應積極采取對癥治療措施。與此同時,還應配合使用科學護理干預措施,關注患者心理健康,從身心調節角度出發指導患者以積極心態面對疾病治療,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延緩病情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鑒于此,本次研究選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期間我院門診收治的10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研究,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實施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2022年1月—2023年3月期間我院門診就診的102例心血管病患者納入研究,以雙色球法分組,基礎組51例,男女比例30:21,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64.33±3.51)歲;心理組51例,男女比例31:20,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4.71±3.4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數據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基礎組:基礎護理。門診護理人員首先應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通過溝通了解患者臨床癥狀,遵醫囑給予患者用藥護理。針對部分情緒焦慮的患者,應通過疾病治療過程講解等方式平復患者情緒,指導患者日常生活中定時服藥,注意健康飲食。
心理組:心理護理。①病例資料收集。對門診患者年齡、性別、心血管疾病類型、病程、用藥歷史等進行詳細記錄,并掌握患者的認知能力和疾病知識,以此為依據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②針對性心理護理。在全面了解患者基礎信息基礎上,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初步判斷,并實施針對性護理。針對輕微焦慮、煩躁患者,護理人員首先應采用溫和的態度同患者進行溝通,向患者講解就診流程,陪同患者進行基礎檢查,給予患者安全感,并安撫患者情緒;針對嚴重焦慮、抑郁患者,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通過溝通對患者精神壓力、不良心理狀態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并結合患者疑問進行一一解答,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通過合作方式對患者精神壓力進行緩解。傾聽患者的訴求以及痛苦來源,給予患者被尊重的感覺,從而建立良好的情緒疏通渠道;③放松療法。不良心理狀態會加劇心血管疾病病情。門診護理人員應在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產生原因基礎上,通過基礎知識講解,將患者對疾病以及健康錯誤的認知消除,并介紹冥想等放松療法,保持舒服的身體姿勢。有節奏地默念放松等字句,指導患者逐漸將全身肌肉放松下來,告知患者通過放松療法進行心態調整,將疲勞消除,指導患者在長時間治療過程中逐漸克服恐懼,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治療;④社會支持。應同門診心血管疾病患者建立緊密聯系,指導患者定期參加病友會以及象棋社等活動,融入集體生活中,積極參加娛樂活動,對患者精神壓力進行緩解,同時在社交活動中通過聊天等方式傾訴自己的苦楚釋放壓力和情緒,護理人員應適當給予安撫,幫助患者進行不良心理狀態的調節,同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3觀察指標
(1)兩組心理狀態對比:包括焦慮、抑郁2項,分別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進行評價,評分與心理狀態呈負相關。(2)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軀體功能4項,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每項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3)兩組不良事件對比:包括失眠、猝死、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越低說明護理效果越好。(4)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評價,分值分別為90~100分、60~89分、0~59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干預前,兩組SAS及SDS評分比較無數據差異,P>0.05;干預后,心理組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基礎組,有數據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數據差異,P>0.05;干預后,心理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基礎組,有數據差異,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事件比較
干預后,心理組失眠、猝死、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別為1.96%(1/51)、0.00%(0/51)、0.00%(0/51),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96%(1/51);基礎組失眠、猝死、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別為5.88%(3/51)、5.88%(3/51)、1.96%(1/51),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3.73%(7/51)。心理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基礎組,x2=4.8830、P=0.0271<0.05。
2.4兩組滿意度比較
干預后,心理組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發生率分別為58.82%(30/51)、39.22%(20/51)、1.96%(1/51),總滿意度為98.04%(50/51);基礎組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發生率分別為49.02%(25/51)、35.29%(18/51)、15.69%(8/51),總滿意度為84.31%(43/51)。心理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基礎組,x2=5.9713、P=0.0145<0.05。
心血管疾病是會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多數患者會頻繁發生嘔吐、惡心、緊縮性疼痛以及陣發性呼吸困難等癥狀,不僅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同時在長時間疾病折磨下,會產生嚴重的負性情緒,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同時也會加劇病情,導致過量分泌兒茶酚胺,交感神經遭到刺激,此時患者的血管處于劇烈收縮狀態,會出現心肌耗氧量增加,導致疾病加重的現象[2-3]。由此可見,在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對癥治療的過程中,及時給予科學的心理干預至關重要。
然而,在傳統的門診護理工作開展中,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患者的情緒護理。而在將心理護理應用于門診心血管疾病患者護理中,可以彌補傳統護理服務的缺陷[4]。護理人員在給予患者基礎護理服務基礎上,采用疾病知識講解、健康意識樹立、鼓勵參加社會活動等多種形式對患者不良心理狀態進行改善,不僅可以促使患者更加積極主動配合醫護工作的開展,還能夠促使患者心理狀態得到調整,這一過程中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可以更快地得到緩解,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等都具有促進作用[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心理組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基礎組,P<0.05。說明采用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首先可以采用真誠的態度獲得患者信任,安撫患者情緒,指導患者采用冥想以及身心放松方式進行不良情緒調節,有助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調整。干預后,心理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基礎組,P<0.05。分析原因,在對心理護理進行應用的過程中,門診護理人員可以在了解患者生活習慣以及興趣愛好基礎上,指導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釋放不良情緒,調節身心狀態,可改善患者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軀體功能等生活質量。此外,干預后,心理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及護理總滿意度均優于基礎組,P<0.05。究其原因,在對門診心血管疾病患者展開心理護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健康知識手冊以及治療效果良好案例介紹的方式,對患者焦慮情緒進行緩解,同時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促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同時通過心理調節等方式,降低失眠、猝死、惡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將心理護理應用于門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可以從患者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角度出發,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促使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得到緩解,同時能夠提升治療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發生概率,促使患者以積極心態面對治療和生活,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花榮,溫俏睿,余燦清,等.河南輝縣地區居民午睡習慣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關聯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3,31(3):213-217.
[2] 劉思蕾,李源.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的菜單式護理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醫囑遵從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23,47(6):714-717.
[3] 田蓓,王娟,吳燕.正念認知療法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的干預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3,20(2):237-240.
[4] 李鑫丹,張曉娜,蘆鴻雁,等.基于CiteSpace對積極心理學在心血管疾病領域相關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2,26(6):1-5.
[5] 孫欣怡,陳晗,馬丁,等.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狀態與拔牙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的相關性研究[J].老年醫學與保健,2022,28(2):27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