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葉關學(1993~),男,漢族,云南昭通人,昭通市昭陽區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
崔婭松(1993~),女,漢族,云南宣威人,昭通市昭陽區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
摘 要:文章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2023年6月五省高考生物(新課標Ⅱ卷)真題進行分析,從考向、考點形式闡述了2023年6月高考生物(新課標Ⅱ)試題特點,羅列部分試題在教材中的分布,總結試題命題規律,希望可以啟發教師明確教學方向。
關鍵詞:新課標Ⅱ;高考生物;高考評價體系;試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7-0118-04
教育部2020年1月發布的《評價體系》是高考命題者的指南針,作為命題、評價與改革的依據,其也是新高考新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在高考綜合改革的背景下,圍繞《評價體系》對2023年6月高考生物(新課標Ⅱ卷)試題進行剖析是十分必要的,能發揮考試育人功能及引導教學作用,為教師教學、學生備考提供參考。
一、 評價體系視角下的試題命制
《評價體系》是涵蓋廣泛的有機整體,包括“一核”“四層”“四翼”。其中,“一核”是核心,回答了“為什么考”;“四層”是考查內容,回答了“考什么”;“四翼”是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以上三個部分息息相關,如“四層”中的“核心價值”是“一核”中“立德樹人”的指南針,前者為后者指明培養任務;“學科素養”承載核心價值,包含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生物學科的“四層”“四翼”以現實生活、問題情境等為命題的重要載體,承載考查內容,明確考查要求。
二、 試題在教材中的分布及其特點分析
(一)試題在教材中的分布
核心素養視角下,聚焦課標要求,試題充分以教材為依托,知識點具體設置如表1所示。
表1 部c08a248b4d8745b54843963625e539aa1162595e02cf4c84d5c4509a2509bef5分試題在教材中的分布
選項題號
教材對比
教材模塊原文對照頁碼
1A選擇性必修一實例1:血糖平衡的調節 血液中的糖稱為血糖,主要是葡萄糖。研究表明,血糖的調節主要依靠激素的作用。其他許多生命活動的調節也與激素有關。P50
32(1)選擇性必修一自主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sympatheticnerve)和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e)兩部分組成,它們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圖2-2)。當人體處于興奮狀態時,交感神經活動占據優勢,心跳加快。P19
32(3)選擇性必修一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進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促進非糖物質轉變成糖,使血糖濃度回升到正常水平。P51
32(4)選擇性必修一促使下丘腦分泌、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從而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P60
32(4)選擇性必修一當大量丟失水分使細胞外液量減少以及血鈉含量降低時,腎上腺皮質增加分泌醛固酮,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Na+的重吸收,維持血鈉含量的平衡。P61
34(1)必修二孟德爾用純種高莖豌豆與純種矮莖豌豆作親本(用P表示)進行雜交(cross)。他驚奇地發現,無論用高莖豌豆作母本(正交)還是作父本(反交)雜交后產生的第一代(簡稱子一代,用F表示)總是高莖的。孟德爾把F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作顯性性狀(dominanttrait),如高莖;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作隱性性狀(recessivetrait),如矮莖。P4
34(2)必修二就果蠅紅眼與白眼這一對相對性狀來看,F全為紅眼。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狀的表現,總是與性別相關聯。P30
35(1)選擇性必修三由單一個體繁殖所獲得的微生物群體稱為純培養物,獲得純培養物的過程就是純培養。P11
35(2)選擇性必修三細胞經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產生完整生物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即細胞具有全能性。P34
35(4)選擇性必修三微生物肥料利用了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生物活性物質等來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促進植株生長,常見的有根瘤菌肥固氨菌肥等(圖1-12)。有的微生物肥料還可以抑制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P27
(二)試題特點
1. 試題注重基礎,立足“必備知識”,突出核心考點
題目簡潔明了,邏輯關系清晰準確,沒有設置知識陷阱,旨在加強考生對主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基本概念的掌握,使學生在理解生物學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并進一步解釋相關的生物學現象。例如,選擇題的1、3題,以第1題為例。【試題解析】考查糖類、激素調節和物質運輸等相關基礎知識的內在聯系,選項中葡萄糖在人體內通過血液運輸是血漿的重要組成成分,其含量受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激素的調節;葡萄糖以協助擴散或主動運輸的方式通過細胞膜,B描述錯誤;葡萄糖進入肝細胞被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或者轉化為肝糖原儲存起來;葡萄糖可以轉化為脂肪。【解題策略】理解葡萄糖跨膜運輸的方式(例:進入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為協助擴散、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為主動運輸)及作用(主要的能源物質、血糖的主要成分)。掌握血糖平衡調節相關基礎知識的內在聯系,建構血糖來源去向及平衡調節的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
圖1 血糖來源去向及平衡調節的思維導圖
2. 試題聚焦實驗,拓展科學思維,強調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性,考查探究能力
“應用性”體現了用生物學原理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生命規律,證實生物源于生活實踐的課程理念??碱}以實際生活生產、生物學前沿科技等為載體,立足生物學科素養,考查學生實踐實用能力,強調知識的綜合性以及知識運用的復雜性,能較好地區分學生的素養水平。如第2題,基于生活中的生物學原理應用情景,考查理論知識點的應用能力。此外,側重初步探究的能力、驗證生物實驗結果的能力。在評估學生科學探究的策略及科學思維方法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關注學生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第35題基于教材實驗,要求考生對操作過程和材料作用建立聯系,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堂實驗中真動手、真思考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驹囶}分析】35題考查植物組織培養、微生物培養等技術。(1)在微生物學中將接種于培養基內,在合適條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種類微生物的群體成為純培養物。由單一個體繁殖所獲得的微生物群體。對本實驗來說就是根瘤菌繁殖得到的單菌落。(2)植物組培過程先脫分化,后再分化。細胞全能性重要概念:細胞經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3)甲組和乙組的區別是固氮菌,所以要保證培養液中沒有氮源,目的即結論,探究的是接種到試管苗上的根瘤菌是否具有固氮能力,如果甲長得好,說明接種到試管苗上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4)微生物肥料除了能夠促進植物生長,起到肥料的作用之外,能夠減少化肥的使用,改良土壤,保護環境?!窘忸}策略】注重新教材新概念(純培養物、細胞全能性)、新方法。預測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探究性實驗一般有多種可能的預測結果,大多有三種。(1)語言描述:變量促進結果,說明探究的自變量促進因變量、自變量具有……能力。(2)變量抑制結果。(3)變量與結果無關。(4)全肯定。(5)全否定。(6)一肯定一否定等,說明自變量與因變量關系同(1)類推即可。
3. 試題強調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題干、模式圖、示意圖中,要求考生基于事實和證據,運用歸納或推理的方法建構合理方案并解釋生命現象。如第6題、第33題,以33題為例進行分析,【試題分析】考查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生態位及環境保護相關知識。(1)水鳥攝入的能量需要經過同化后才能被利用,一部分在水鳥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水鳥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其中一些以遺體殘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2)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也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3)游客在觀賞水鳥時應保持遠距離,禁止投喂。【解題策略】獲取圖示信息(水鳥攝入的能量有三個去向)——加工處理信息(經同化后被利用:一部分在水鳥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水鳥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其中一些以遺體殘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解決問題——聯系新教材新概念(生態位)等。
4. 試題強調長句表達訓練,注重科學思維方法訓練,培養關鍵能力,發展高階思維
生物學科學思維涉及較多,如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和評價維度等。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科學思維,目標明確,在教學前,聚焦課標中的核心素養要求,基于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關聯單元中相關知識與技能,把章節目標滲透到單元教學目標中。教學中,應關注學科思維,既要解題,也要解決問題,適當優化、活化、深化和更新教材內容,化抽象為直觀,在生物學經驗和學科知識之間建立鏈接,發展學生高階思維,塑造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
長句表達訓練類題目屬于非選擇題中的“科學思維”的特征設問,在語言表達題型中所占比例很高,其設問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合理的解釋是 ”“……判斷的依據是 ”“……其原因是 ”“……其機理是 ”等。旨在考查考生在新情境條件下對知識體系的掌握,也是對《評價體系》中的關鍵能力和科學思維進行考查,是真正素質考查的體現。例如,第31(2)、32(2)(3)和(4)、34、35(4),其中以34題為例?!驹囶}分析】果蠅是經典遺傳學實驗材料,本題借助果蠅考查伴性遺傳和自由組合相關知識。結合實驗分析,長翅和截翅性狀,正反交不一樣,應該是伴性遺傳。因有一組全是長翅,很顯然長翅為顯性,截翅為隱性,且位于X染色體上。紅眼和紫眼性狀,正反交一樣,全表現為紅眼,所以紅眼為顯性,且位于常染色體。(1)根據分析,因為雜交組合①全是長翅,雜交組合②出現了長翅:截翅=1:1的情況,只有雜交組合①為XTXT與XtY,雜交組合②為XtXt與XTY,后代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顯性性狀為長翅,由T控制。(2)結合分析與(1)可知,果蠅翅型為伴性遺傳,因正反交不一樣。雜交①為RRXTXT和rrXtY,雜交②為RRXTY和rrXt。(3)雜交①子代長翅紅眼雌果蠅為RrXTXt,雜交②子代截翅紅眼雄果蠅為RrXtY,雜交之后產生(R_∶rr)x(XTXt∶XTY∶XtXt∶XtY)=(3∶1)x(1∶1∶1∶1)=3∶3∶3∶3∶1∶1∶1∶1,也就是紅眼長翅雌果蠅∶紅眼長翅雄果蠅∶紅眼截翅雌果蠅∶紅眼截翅雄果蠅∶白眼長翅雌果蠅∶白眼長翅雄果蠅∶白眼截翅雌果蠅∶白眼截翅雄果蠅=3∶3∶3∶3∶1∶1∶1∶1。【解題策略】答案模式:(1)描述事實(起因),一般來自題干信息——分析本質(媒介),一般來自題干信息和材料有關生物學原理——得出結果,一般來自題干信息,可以照抄(2)遺傳題解釋原因,可用“只有……才能……”的方式作答,如“只有雜交組合①為XTXT與XtY,雜交組合②為XtXt與XTY,后代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三、 結論
高考試題如選擇題第1、2、3、4、31、32題等都對生物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規律、基本方法進行了考查。試題32全為原文填空,所以,教材是教學的依據,高考命題的依托,又高于教材,更是考試評價的重要載體,應回歸教材,關注新教材原文,夯實基礎知識是關鍵。在其他層面上,面對新課改、新課標、新教材等全新的學科體系,要基于教材知識的新概念、新過程、新方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這些新信息,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并加以應用,要求學生既要“學會”課堂知識,更要“會學”新知識。要有針對性地加強高頻考點的優化練習和教材中概念模型的建構與運用。同時,師生要仔細探究挖掘課本例題,提煉其中的模型與原理,訓練學生對知識的分類歸納整合能力。對典型題還需進行一題多練與變式訓練,使學生能真正理解生物學科本質。教師還要充分領會教材插圖的含義,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學會插圖中知識點的遷移,讓學生將教材部分插圖簡化,進而提升認知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信作者:崔婭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郭學恒,吳成軍.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生物學科關鍵能力考查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3):64-69.
[3]吳成軍.科學思維的測評框架及測評路徑[J].中學生物教學,2022(25):4-8.
[4]吳孝良,王啟雨.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高考試題分析及教學啟示[J].中小學班主任,2023(2):48-52.
[5]陳琳.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生物學情境化原創試題命制策略——以一道綜合遺傳題為例[J].中學生理科應試,2023(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