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賀海鋒(1978~),男,漢族,陜西渭南人,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第三初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歷史。
摘 要:初中時期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人文素養培養的關鍵時刻。在這一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被賦予了重要使命,其不僅僅要傳授歷史知識,更要在塑造學生的情感和品格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7-0151-04
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旨在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全面促進學生從培養人文情懷、深化對人文知識的理解、培養批判性思維、增強文化自信,到提高審美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素養。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在歷史學科中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
一、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在文化修養、道德品質、審美情趣等方面所達到的較高水平,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人文素養培養的關鍵時期。初中歷史教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作用,通過歷史教學,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人類的歷史進程,認識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拓寬他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提升人文素養。
(一)培養人文情懷
初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情感和品格的熏陶。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學生可以汲取豐富的精神智慧,從而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中的英雄事跡和道德典范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使他們成為有愛心、有責任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二)加深對人文知識的理解
初中歷史教學是一個開闊學生視野的過程,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總結,蘊含著寶貴的智慧,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感知不同時期的文明成就和所面臨的困境,從而形成更為全面的世界觀,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培養批判性思維
歷史不僅僅是簡單的事實陳述,更是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逐漸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認識到歷史的解釋并非唯一,這能培養學生分析史實、形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更具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四)強化文化自信
歷史是民族文化的根基,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這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同時,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體會到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對學生的身份認同和自我價值的建構有著深遠的影響。
(五)提高審美能力
歷史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情趣,從歷史建筑、歷史文物到歷史人物的品格和精神,都是審美的重要來源。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培養審美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二、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
(一)生動教學,激發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生動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途徑,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創意,設計富有趣味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制訂多樣化的教學計劃、制作生動的教學資料以及創設歷史情境,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對歷史的深度思考和參與。教師要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更好地理解、珍視和傳承歷史文化。
1. 制訂多樣化的教學計劃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注重多樣性,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講解,可以巧妙引入小組討論、實地考察、角色扮演等多元形式。通過靈活運用這些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而且使歷史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教學計劃中安排小組合作項目,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深入研究一個歷史時期或事件,從而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以《鴉片戰爭》為例,教學時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討論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在討論中,學生查閱資料、交流思想,可以深化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結束后,各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點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這樣的多元教學設計,學生在小組互動中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深入地理解歷史知識,同時激發學習興趣。
此外,教學計劃也應考慮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和階段性,確保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建構歷史發展脈絡,從而培養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整體把握能力。
2. 制作生動的教學資料
生動的教學資料是提高歷史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制作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音頻等生動資料,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歷史事件和人物。這有助于引起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從而激發他們對歷史的好奇心。以《三國鼎立》為例,教師可以從網絡、書籍等渠道收集相關資料,并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加工處理,制作關于三國人物介紹的內容,包括人物生平、主要事跡、性格特點等。通過生動的形象和有趣的解說,可以使學生更加親近歷史人物,深入理解他們的生平和貢獻。在制作教學資料時,教師還可注重相關素材的挑選,確保資料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以提升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信任感。同時,教師也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資料制作,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造力,進一步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這種生動的教學資料不僅使歷史學習更加生動有趣,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更直觀的認知方式,激發了他們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濃厚興趣。
3. 創設情境,提高參與度
將學生置身于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中,讓他們親身體驗歷史的滄桑變遷,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度。以《辛亥革命》為例,教師首先介紹了孫中山、袁世凱、康有為、梁啟超等歷史人物,讓學生了解每個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在課堂上,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教師讓學生充當不同歷史人物,如孫中山代表革命派,袁世凱代表保皇派,康有為和梁啟超代表改良派。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展現了歷史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觀點,如孫中山的理想與實踐,袁世凱的權謀與轉變,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改良嘗試都在學生的表演中得以生動呈現。
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進行了及時而有針對性的點評。教師強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袁世凱雖然推翻了清朝,但最終卻成為新的獨裁者。康有為和梁啟超主張改良,但他們的改良并沒有取得成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當時的情境和對話,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事件的發展和影響。這種情境創設不僅活躍了整個課堂氛圍,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學生在模擬中思考、表演和互動,使歷史學習不再是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一次身臨其境的歷史之旅,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二)啟發思考,培養綜合素養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綜合素養包括對歷史事件的獨立見解、對多元觀點的尊重以及對復雜問題的深刻思考。通過啟發學生思考,他們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歷史,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能力,加強在人文素養方面的成長和發展。
1. 提問引導,引發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思考和探討,引導他們逐步形成獨立見解,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夠增強他們對歷史問題的理解深度。例如,在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如何影響世界的?如果這些發明沒有出現,人類社會又將迎來怎樣不同的發展?”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還可以促使他們思考科技對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同時,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學生將逐漸培養出對歷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維,課堂中也將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知識的探究和討論。
2. 辯論討論,培養溝通能力
組織學生進行歷史辯論和討論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辯論,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歷史事件,學會尊重他人觀點,提高溝通表達能力,并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以《辛亥革命》為例,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辯論,討論辛亥革命的意義。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主張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另一組主張辛亥革命是一次失敗的革命。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需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辛亥革命,提出個人觀點和理由。這樣的辯論活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辛亥革命的理解,培養他們尊重多元觀點的態度,提高他們的溝通表達能力。
3. 項目研究,培養獨立探究能力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小組或個人的歷史項目研究,選擇感興趣的歷史主題,通過自主搜集資料、整理信息,展開深入的研究。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同時能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歷史背后的深層次意義。例如,學生可以選擇研究一個有趣且具有深刻影響的歷史主題,比如,“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演變”。在這個項目中,學生需要自行查找資料、分析文獻,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政治體制。通過調查和系統研究,他們能夠形成對該時期社會制度演變的綜合性認識。這樣的項目研究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還可以促使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情境聯系起來,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三)情感教育,培養人文情懷
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僅包括對歷史知識的理性認知,包括學生在情感上對歷史產生共鳴,培養一種對人類文明的熱愛和尊重。通過情感教育,學生將不再把歷史僅僅視為一堆生硬的事實和數據,而是能夠通過感性的體驗,建立起與歷史深刻的情感聯系。
1. 參觀博物館,親身感受歷史文物
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是培養人文情懷的重要途徑。博物館作為歷史文明的存儲庫,匯聚了豐富的文物和展品,為學生提供了了解歷史的機會。通過親身感受歷史文物、展覽,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古代社會的風貌,增強對歷史文明的感悟和熱愛。這樣的體驗能夠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使他們不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認知層面,更能夠通過情感共鳴深刻理解歷史。
2. 人物故事講解,傳承歷史精神
歷史人物往往承載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精神,通過深入講解他們的生平、事跡以及所表達的價值觀,能夠引發學生對歷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培養人文情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歷史人物的故事,例如,孔子、毛澤東、馬丁·路德·金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人物對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同時,了解他們的奮斗歷程、所堅持的理念,激發學生對人文精神的尊重和向往,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四)跨學科融合,拓寬人文視野
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能僅僅關注歷史學科本身,還需要將歷史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以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這種跨學科融合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更全面的人文素養,使其能夠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更為豐富的聯系。
1. 語文與歷史融合,提升閱讀能力
歷史與語文緊密相連,通過將歷史教學與語文教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描述歷史事件的小說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還能深入感受歷史人物的情感與思想。例如,在《三國鼎立》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與三國歷史相關的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三國志》等。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以下問題:作者是如何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文學作品中蘊含了哪些歷史信息?文學作品與歷史事實之間有哪些聯系?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三國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三國歷史的重大事件,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這樣的閱讀體驗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情感認同,使學習歷史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情感與思考的過程。
通過歷史與語文的有機融合,學生能夠在情感共鳴中更好地理解歷史。文學作品往往可以通過生動的描寫和人物刻畫,將歷史人物呈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可以沉浸于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其歡樂、憤怒、哀傷與堅忍,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人物的復雜性。這種情感的參與也使歷史學習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
2. 藝術與歷史融合,培養審美情感
藝術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歷史與藝術融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使歷史更具有藝術魅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歷史題材的繪畫、音樂創作等活動。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繪畫表現歷史場景,創作歷史人物的肖像,或是通過音樂表達特定歷史時期的情感。這樣的藝術創作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又能使歷史更加具體而生動。通過繪畫,學生可以將自己對歷史的理解以獨特的視覺方式呈現出來。他們可以選擇繪制歷史事件的場景,描繪歷史人物的生動形象,或是通過符號和色彩表達對歷史的感悟。這種藝術創作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繪畫技能,更讓他們在表達中深化對歷史的思考。
這樣的藝術創作不僅使學習歷史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促使學生從多樣化的角度去感知歷史。藝術的表達方式豐富了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感。學生在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既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又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將對歷史的理解融入藝術作品中,使學習歷史成為一種享受。
3. 地理與歷史融合,拓展空間認知
將地理教學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環境,進而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在學習《絲綢之路》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進行深入分析,學生通過地圖了解絲綢之路沿途的自然地理環境,這些地理環境可能包括沙漠、草原、山脈、河流等。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商路選擇的原因、商路對貿易活動的影響,以及沿途交易的商品特點。此外,利用地圖還可以探討絲綢之路沿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學生通過觀察沿途城市的分布、文化交匯處的特點,并深入了解這些地區的歷史、宗教、文化傳承等,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絲綢之路的多元文化特征,理解文化交流對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最后,地理與歷史融合的另一個關鍵點是探討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通過分析和對比,學生可以了解絲綢之路貿易對中國古代經濟的貢獻以及絲綢之路在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科技傳播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 結論
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歷史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加強對學生情感認知的引導,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和跨學科融合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理解。這種全面性學習體驗不僅拓寬學生的人文視野,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張亞琴.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路徑探究[J].求知導刊,2023(8):56-58.
[2]李貴榮.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方法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3):30.
[3]郝世華.試析初中歷史人文教學研究[J].天津教育,2020(11):127-128.
[4]李藝陽.關于初中歷史人文教育的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6(8):68-69.
[5]杜艷芳.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課堂人文精神的構建[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5(2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