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田玉花(1972~),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安丘市和平中學,研究方向:初中化學;
李曉燕(1975~),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安丘市東埠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
摘 要:文章探討了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理論基礎、有效性及策略。在“雙減”政策下,通過對研究基礎、研究方法、條件保障和預期社會效應的理論闡述,論述了初中化學作業課題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實現路徑問題。通過對作業形式、內容、主體和難度進行闡述,明確了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更新作業設計理念和及時的反饋指導,提出了促使學科全面提升的初中化學單元作業設計策略,增強了單元作業的教育效果,為教育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設計;有效性;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7-0122-04
一、 初中化學作業設計課題的理論闡述
(一)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研究基礎
初中化學作業單元設計的創新性實踐課題研究的基礎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化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和素質水平。具體來說,這個課題的研究基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育改革的需求。“雙減”政策要求各行各業都要進行轉型和創新,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化學教學需要適應新形勢,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需要進行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其次,學科知識的更新。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知識內容和應用場景都在不斷變化和更新。為了使學生掌握最新的化學知識和技能,需要對教材和課程內容進行創新和優化。最后,關注學生的需求。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需求也需要得到充分關注。通過調查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針對性地設計作業單元,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成就感。
(二)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研究方法
針對“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單元設計的創新性實踐研究課題,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第一,文獻綜述法。收集和分析相關領域的文獻資料,對“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教育、作業設計等方面進行系統梳理和歸納,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和啟發。第二,問卷調查法。針對初中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等不同群體,設計相應的問卷,了解其對“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單元設計的認知、態度和反響等情況。第三,實驗研究法。設計并實施“雙減”背景下的初中化學作業單元,采用實驗研究法對其優化效果進行評估,包括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第四,案例研究法。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單元案例,深入探究其設計理念、實施過程、效果評價等方面的內容,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通過以上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單元設計的創新性實踐研究課題,為其推廣和應用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持。
(三)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條件保障
“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單元設計的創新性實踐研究課題研究要想順利開展,需要一定的條件保障。第一,政策支持。教育部門應該給予政策上的支持,鼓勵和推廣這種創新性實踐研究,并提供相應的經費和資源。第二,教育資源。教育資源包括師資、教材、設備、網絡等多個方面。在“雙減”背景下,學校或者教育機構需要向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師、合適的教材和設備以及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做脫離生活實際的場景設計。第三,學生參與度。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是創新性實踐研究課題研究的重要條件之一。需要讓學生認識到這種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自主選擇空間。第四,研究團隊。進行研究工作需要有一支具有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的團隊。這個團隊可以由教育機構的教師組成,也可以邀請專業的研究機構參與。第五,數據支撐。創新性實踐研究需要有充分的數據支撐,包括對學生的調查、對課程改革效果的評估等。因此需要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并及時得出結論和反饋。
(四)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預期社會效益
“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單元設計的創新性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預期會產生以下一些社會效益:第一,推進教育創新。該研究將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以適應“雙減”政策背景下化學教學的需求。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實踐范例。第二,提高學生成績。通過優化化學作業單元的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并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成就感。這將有助于提高整個學生群體的學業表現,推動學校的整體發展。第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但也與許多其他領域相關聯。通過該研究,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需求。第四,推動行業升級。化學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優秀的化學人才對行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非常關鍵。通過該研究,可以提高初中生對化學科學的興趣和認識,為未來的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打下基礎。
二、 初中化學作業的有效性
(一)作業形式多樣化
“雙減”政策的提出在教育領域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與變革,該政策強調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強調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而非單一學科的應試能力。在新課程理念下,豐富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因此作業也要變得多樣化。所以千篇一律的作業不利于學生學習,除了布置常規家庭作業外,還應該采取多樣化的嘗試。化學作業設計主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設計。完成課后作業是為了對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理解和鞏固提升,但關鍵點在于不同的學生能力不同,所以制定作業的難度要以每個學生所擁有的理解能力來進行區分,進而布置不同難易程度的課后作業。例如,在教學時講授元素周期表,部分學生可以對這些背誦熟練,還能說出他們的特點、密度等。另一部分同學并不熟悉這些,教師應特別地對這些學生進行作業布置,讓他們把基礎內容練好。
(二)作業內容多樣化
“雙減”政策背景下,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不僅用腦也要用手。將用腦用手相結合,課堂學習只是學習的一種形式,應該培養學生動腦與動手,設置更多單元實驗的機會,這樣所學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樣性的作業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發展。在課后作業中,可以包括不同類型的題目,如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以鞏固和強化課堂所學知識。此外,布置實驗報告作業有助于學生通過實踐探究化學原理,并提升他們的實驗技能和科學寫作能力。還可以設計探究性作業,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實驗或進行實地調查等方式,深入探索化學背后的原理和應用。通過這樣多樣化的作業內容,學生不僅能夠在不同層面上進行學習,而且能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科素養。
(三)作業評價主體多樣化
化學家庭作業需要多樣主體的參與,這樣更具有參考價值。學生自評過程中,應該從以下角度審視自己,例如,自己的學習方法正不正確?學習態度是否認真?學習效率是否高效?這樣才能更直接更準確地看到自己的缺點,改善效率大大增加,從而實現高效率、低耗時的學習。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可以采用家長評價,有一部分學生在家學習就會松懈,家長可以幫助看管學生完成作業內容,家長在學生寫作業時進行引導、監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寫作業不三心二意,不馬虎應付作業。
(四)作業難度層次化
班級學生的差異化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基礎較差,有的基礎知識儲備較差,有的沒有自控力。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設計作業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本文將探討作業分層式設計模式,該模式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目標分層、難度分層、形式分層、評價分層、反饋分層、調整分層、時間分層和個性分層。
1. 目標分層
目標分層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難度不同的目標。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能力水平設定不同的目標,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對于優秀的學生,可以設置更高的目標,以挑戰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對于中等學生,可以設置一般目標,以鞏固知識技能;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設置基礎目標,以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知識。
2. 難度分層
難度分層是根據學生水平設定不同難度的題目。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能力水平設定不同難度的題目,以便每個學生都能取得進步。例如,可以設置不同難易程度的題目,如基礎題、拔高題和延伸題等不同階段層次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
3. 評價分層
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89d9d8b4a8917eb161e07d7908e7c977標準叫作評價分層。在作業評價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對于優秀學生,可以采用高標準的評價,以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對于中等學生,可以采用中等標準的評價,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采用較低標準的評價,以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 反饋分層
反饋分層是指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進行不同的反饋。在作業反饋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反饋方式,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改進。例如,對于優秀學生,可以在肯定的同時,指出不足之處,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對于中等學生,可以給予鼓勵的同時,提出改進意見,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給予幫助的同時,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進步,以激勵他們繼續努力。
5. 調整分層
調整分層是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分層方式。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便根據他們的表現和需求隨時調整分層方式。例如,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方面進行動態調整,以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難度和形式。
6. 時間分層
時間分層是指根據不同的時間段,制定不同的作業量。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規律,制定不同時間段的作業量,以便學生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例如,可以設定每天的作業量、每周的作業量和每月的作業量等不同時間段的作業量,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安排。
7. 個性分層
個性分層是指根據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作業內容。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需求,制訂個性化的作業內容,以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例如,不僅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從特長等方面制訂個性化的作業內容,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作業分層式設計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目標分層、難度分層、形式分層、評價分層、反饋分層、調整分層、時間分層和個性分層等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
三、 初中化學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設計初中化學單元作業時,首先需要明確該單元的核心素養和教學目標。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中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和知識,而教學目標則是指導學生達到這些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對于化學單元作業設計,核心素養可能涉及學生對化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實驗操作和數據處理能力、解決化學問題的思維能力以及科學表達和溝通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學目標應該明確地指導學生達到這些核心素養,例如,通過作業學生能夠理解本單元中重要的化學概念,能夠獨立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并分析實驗結果,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化學問題,并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
(二)更新作業設計理念
1. 設計單元作業
在進行單元作業設計時,首先要明確單元核心素養,這是單元學習的重點,也是作業設計的中心。單元作業設計需要考慮全局化、系統化和統領化,將單元教學目標、考試目標以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因此,單元作業設計應立足于單元核心素養,將教學目標分解為課時教學目標,并重新組合以完成考試目標。在設計單元作業時,內容組織應該是整體化、分散化和結構化的。作業類型應多樣化,包括但不限于書面作業、實驗報告、項目設計、口頭報告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評價形式也應多樣性,可以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評價更加全面準確。
2. 設計分層作業
教學原則的基礎是因材施教,注意每個學生的理解差異,設計分層次作業,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作業做、有能力做、能做好作業。一是作業形式的板塊分層,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知道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利于及時補救短板;二是作業目標的分層,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要求,設計不同的作業,有的是針對課堂的檢測,有的是對思維發散的培養,有的是對學習品格的培養,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三是根據學習態度分層設計作業,可以設置不同難度和深度的題目,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對于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戰性的題目,鼓勵他們深入學習;而對于學習態度較為消極的學生,則可以提供更簡單和容易理解的題目,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3. 設計訓練思維能力作業
“雙減”政策的核心是為學生減負提質,“減”的是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提”的是學生學習的質量。提高學習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維能力的差異。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設計。一是設計融入學習方法的作業。例如,提供一些問題解決型的作業,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等方式進行思考和學習。這樣的作業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uyAAIkkkWX5JKTnAlQ/U8g==問題解決能力和學習方法。二是設計解決問題的作業。學習的本質就是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習目標和重難點,設計一些帶思考性的解決問題的作業,如實踐調查、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三)提供及時反饋和指導
教師應該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并給予詳細的反饋和指導。這包括指出學生的錯誤、提供正確的解答或改正方法,并解釋其中的原理和邏輯。通過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學生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彌補知識漏洞,增強學習效果。具體來說,首先,設定合理的時間框架。教師應該在作業布置時明確作業完成的截止時間,并在此時間之后盡快進行批改和反饋。確保作業的周期合理,既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又能保證教師及時給予反饋。其次,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可以采用電子提交、紙質提交或口頭作業等方式收集作業,并設定統一的批改標準和評價體系。這樣可以提高批改效率,同時確保反饋的一致性和準確性。最后,鼓勵學生參與反饋過程。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評價,并提供對教師反饋的回應,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袁慧君.“雙減”背景下初三化學多元化作業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3(15):77-78.
[2]張麗麗.“雙減”視域下初中化學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J].化學教學,2023(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