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此后“大食物觀”多次出現在中央重要會議、文件、法律中。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3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規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當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對食物品種豐富多樣、品質營養健康的消費需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大食物觀為新時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也是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全面理解大食物觀的內涵
大食物觀一方面強調擴大食物來源,突破原有過分依賴耕地的限制,全方位、多途徑地向全部國土資源要食物,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另一方面強調讓老百姓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強調膳食消費的多樣性,滿足人民多層次、多元化食物需求。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大食物觀的豐富內涵:
首先,大食物觀強調大糧食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干過,也在沿海干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其次,大食物觀強調大資源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再次,大食物觀強調大農業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它區別于傳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大食物觀要求打通食物全產業鏈,將農業產業鏈加長、加寬,增加農業附加值,增強一二三產融合和多功能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
最后,大食物觀強調大健康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今后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大食物觀不僅關注食物產量,更加注重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多樣性,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大食物觀的大健康理念不僅僅局限于滿足人的健康,而且要求實現農業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做到生產上去、生態上去。
大食物觀與老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大食物觀不僅關系國家糧食安全,也關系老百姓的生產生活。
從農業生產角度看,大食物觀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大食物觀從更加全面、系統、長遠的視角審視農業發展,強調農產品生產要更加注重品質提升、營養健康、生態友好,既要保障食物數量供給,更要提升食物營養品質,這為優質農產品生產開辟了廣闊市場空間,有利于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同時,大食物觀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農產品生產不僅要穩定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更要統籌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樹立大食物觀,準確把握市場需求變化,因地制宜優化種養結構,創新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對于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食物消費角度看,大食物觀讓老百姓的餐桌更加豐富、健康、營養、可持續。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需求正呈現出從“生存型”“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加速轉變的特點。大食物觀順應了這一消費升級趨勢,倡導發展多樣化、優質化的食物供給體系,以滿足居民不斷提升的食物消費需求。大食物觀強調食物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協同發展,提倡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食品產業轉型升級,豐富食物品類,改善食物品質,優化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消費者可以買到品種更加豐富、質量更有保障、口味更加多樣的食物產品。同時,針對居民普遍存在維生素A、鐵、鋅和鈣等微量營養素缺乏的“隱性饑餓”問題,大食物觀倡導加強營養教育,普及平衡膳食知識,引導居民養成適度飲食、葷素搭配、粗細搭配的健康飲食習慣,有利于從源頭上提高國民整體營養健康水平。此外,大食物觀還關注食物消費的資源環境效應,號召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提倡綠色飲食、光盤行動,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消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食物觀與全球農業食物系統轉型理念高度一致
在糧食與食物安全、農業發展領域,國際上目前最流行的是農業食物系統(Agri-food Systems)轉型理念,這一理念與大食物觀、大農業觀的內涵高度一致。農業食物系統是指圍繞食物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廢棄物處理等環節組織起來的復雜系統,涵蓋農業投入品供應、農產品生產、收獲后處理、食品加工、批發零售、餐飲服務等各個產業鏈條,涉及農民、加工商、經銷商、消費者等多元利益主體。農業食物系統強調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視角,關注食物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營養健康、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多重屬性。全球農業食物系統轉型的總體目標是建設更加高效、包容、有韌性、可持續的農業食物系統,既能滿足人口增長對食物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又能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同時惠及農民、消費者等各利益相關方,最終實現減貧、營養健康、糧食安全、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等多重目標。
農業食物系統轉型意義重大而深遠。一方面,農業食物系統轉型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抓手。農業食物系統與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多數目標密切相關,轉型發展農業食物系統,有利于消除貧困和饑餓、改善營養健康、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等,對于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農業食物系統轉型是破解人類社會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當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營養健康等一系列危機與農業食物系統失衡密切相關,唯有加快推進農業食物系統轉型,走向更加公平、健康、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才能從根本上破解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難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了實現農業食物系統轉型,世界各國立足本國農業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食物資源開發模式,為我國踐行大食物觀提供了重要借鑒。例如,挪威利用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通過嚴格的行業管理、政策支持、科學規劃,大力發展海洋科技,在向海洋要食物方面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以三文魚為例,挪威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工養殖三文魚,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三文魚產區。2023年,挪威三文魚產量達151.11萬噸,占全球產量的52%;出口三文魚約120萬噸,總價值約119億美元。三文魚富含優質蛋白、各類維生素和礦物質,挪威三文魚養殖不僅為本國創造了工作機會和外匯收入,還為全球超過100個國家供應了健康膳食。

因地制宜深入踐行大食物觀
樹立大食物觀,關鍵在于行,在于走對路,在于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產業。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
首先,要挖掘食物資源潛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以福建為例,得益于豐富的水域資源,2023年福建省人均水產品占有量達200余公斤,居全國之首。其中,福建寧德大黃魚養殖產業的發展尤為引人矚目。針對野生大黃魚因為過度捕撈日益瀕危,而人工養殖存在技術缺失等現實困難,福建集中資源進行科研攻關,解決大黃魚不能人工養殖的問題,隨后逐步擴大人工養殖大黃魚規模,大黃魚新品種和新品系選育不斷取得突破。如今,“寧德大黃魚”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全國80%以上的大黃魚產自寧德,不僅成為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為我國養殖規模最大的海水魚品種之一和優勢出口養殖產品,全產業鏈年產值超百億元。山東的蔬菜總產量居全國首位,以“中國蔬菜之鄉”壽光為代表的生產基地,近年來利用物聯網和信息化手段不斷提升設施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山東還在繼續推動日光溫室宜機化、塑料大棚標準化、連棟溫室規模化、菇房與培養房智慧化等系列設施農業。
其次,要堅持農業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浙江為例,浙江省安吉縣是“兩山”理論的發源地和首倡地,“兩山”理論實踐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安吉縣考察,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開創了“兩山”理論探索實踐的先河。安吉通過畜禽糞污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促進農業清潔生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技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提升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持續推進“811”(“8”指浙江省八大水系,“11”指11個省級環保重點監管區)生態創建行動,高標準打造特色農業強鎮、美麗鄉村精品村,建成了一批全國知名的生態旅游村。通過堅持生態立縣、生態強縣,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安吉走出了一條生態美、農業強、農民富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再次,要加強食物營養宣傳教育,促進形成合理的居民膳食結構。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煉出了平衡膳食八準則,包括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規律進餐,足量飲水;會烹會選,會看標簽;公筷分餐,杜絕浪費。要充分發揮媒體宣傳引導作用,廣泛普及營養健康知識。2024年,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圍繞“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主題,聚焦居民突出的飲食消費不合理情況,著力針對減少食用油、增加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消費等加大科普宣傳。要將營養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到大學全面普及營養健康知識。
責任編輯:趙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