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家國家級兒童發展研究機構以及我國兒童事業對外交流展示的窗口,中國兒童中心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順應國家大教育戰略發展趨勢,積極倡導并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做兒童成長的引路人、兒童未來的筑夢人,助力民族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持續增強與各國駐華使館、國際組織溝通聯系,廣泛開展兒童國際交流活動和教育項目,培養兒童國際素養,激發他們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的熱情與行動。
開展教育幫扶 助力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
2023年7月的一天,正午時分,伴隨著鈴聲,從西寧開往北京的T176次列車發車了。“這是我第一次來北京,真是太激動了!”來自青海循化的90名中小學生如歡快的小鳥,嘰嘰喳喳,興奮地唱個不停。在這個驕陽似火的季節,他們奔赴首都北京,開啟夢想之旅。
學生們參與的“點亮夢想·共創未來”中小學生交流營是中國兒童中心、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教育局共同主辦的2023·青海循化可持續發展教育幫扶項目內的一項活動。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幫扶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教育幫扶,不能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地處青海省東部黃河谷地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和中國撒拉族的發祥地,200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再集團對口幫扶縣。針對循化縣鄉村地區和偏遠地區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短缺的現狀,根據教育部“統籌規劃、改革創新、按需施訓、注重實效”的培訓原則,經過專家團隊的研究討論,中國兒童中心為該縣設計了此幫扶項目,旨在進一步增強教育幫扶深度,促進教育公平,讓鄉村學生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增強當地教師專業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壯大“可持續發展”人才隊伍,從而助力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7月17日,交流營在中國兒童中心正式開營。在為期5天的研學交流活動中,學生們走進天安門廣場、故宮博物院、國家速滑館、北京天文館等,帶著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深刻理解,重新認識自己、國家和世界,激發對未來的思考。作為民族文化小使者,來自循化的學生們踴躍參與各項活動,講出自己的故事,展示民族風采,堅定文化自信。“最難忘的是天安門廣場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我感受到了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我將奮進新征程,做好接班人。”“故宮博物院的建筑和文物讓人目不暇接,古人的智慧讓我佩服。”“這是我第一次看球幕電影,星空就在我們頭頂,星座的故事就在眼前發生了……”循化縣第三中學的馬馨悅、白莊中心小學的韓雅馨、積石鎮循陽學校的韓玉紛紛說出自己的心聲。
結營當日,“我們和未來”主題藝術作品展為活動畫上圓滿句號。“這是我們小組的口號。這是藏、漢、英三語的祝福。”“這是中國兒童中心,這是天安門廣場,這是速滑館……”來自積石小學的熱桑等同學站在中國兒童中心的草坪上,向觀眾熱情地介紹小組的藝術作品。學生們在藝術家的指導下,以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目標,親身參與策展、布展,結合本次交流的所見所聞所想,充分表達對自己、對世界、對未來的思考。
主辦方還給學生們留了一項作業——請寫出你的夢想。“我以后想考取中央民族大學,來北京讀書,未來為美麗家鄉貢獻力量!”和積石鎮和美小學的孫佳星一樣,很多同學寫好了未來考學和職業發展的志向。盡管沒有字數要求,卻有不少孩子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篇。
一顆種子一個夢。中國兒童中心原黨委書記叢中笑在學生們返程前送出寄語:“希望你們守護好夢想的種子,并為之奮斗,讓這顆種子成為點亮你們自己、點亮中國、點亮世界的絢麗火焰!”相信循化的孩子們在見識了更多風景之后,仍能牽掛家鄉、反哺家鄉,給家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自青海循化可持續發展教育幫扶項目啟動以來,在中國兒童中心的精心策劃實施下,“點亮夢想·共創未來”中小學生交流營、“卓越校長”“卓越教師”研修班、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循化縣第一幼兒園技術幫扶等項目活動陸續開展,以宣傳可持續發展目標、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將消除貧困、良好健康、公平優質教育、清潔能源、可持續消費、氣候行動等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理念貫穿于項目各項活動中,通過專題講座、入校參訪、課堂觀摩、現場教學等多種方式,為循化教師、學生們提供了深入、全面的學習交流體驗。一場共創未來教育的雙向奔赴,成為民族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注腳。

搭建交流平臺 培養兒童可持續發展能力
“媽媽,這個黃頭發的姐姐是外國人嗎?”“這是什么活動呀?我也想參加!”2023年11月一個平靜的下午,中國兒童中心室外廣場上圍滿了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走近一看,原來這里豎起了一塊超長的展板,只見11名青少年的半身照依次排列,向大家宣告“我們的力量”中外兒童分享匯活動在世界兒童日來臨之際正式拉開帷幕。
“親愛的同伴們,很高興見到你們每一個人。我叫瑪麗亞·科茲洛娃,是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學校的學生。”活動現場,一位俄羅斯小姑娘給大家講述了她夢想成為科技記者的故事:“現在,媒體工作人員與現代科技的聯系比看起來更加緊密,記者甚至可以參加太空飛行,向觀眾展示太空飛行的樂趣,解釋科學實驗,激發青少年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她希望各國的少年兒童共同努力,登上太空,發展未來科技。
科技、環保、文化是中外兒童交流對話的重要話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膚色、發色的少年兒童以“與未來對話”“守護美麗家園”“讓文化發光”為主題,在舞臺上侃侃而談,依次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對地球未來命運的思考。聽眾們被一個個小演說家的魅力所折服。
“看著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因為我們的低碳行為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健康,是的,這就是我們兒童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改變的世界!”來自深圳的趙羽茜同學不僅分享了參與“瀾湄童創自然角”行動的收獲,更與來自泰國的劉乒乓同學隔空對話,交流兩國兒童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創意做法。
兒童的力量是美好的,也是無限的。中外兒童在活動最后共同倡議為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而行動,爭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宣傳先鋒、創新先鋒、行動先鋒。聽眾們有幸在現場共同見證世界兒童力量:團結起來,秉持發展優先戰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不斷孕育出世代友好的力量。
“誰能說出‘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2023年12月8日,在進行短暫的熱身之后,“上合未來”青少年模擬上合組織活動正式開始。來自北京亦莊實驗中學和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學校的24位中學生齊聚一堂,準備就氣候變化問題展開磋商。
“我是哈薩克斯坦代表,我認為應該把發展放在第一位,決不能為了經濟發展犧牲環境利益。”模擬上合組織議事規則,各國代表們首先依次闡述本國立場。而到了自由磋商環節,大家紛紛離開座位,與其他國家代表展開辯論,尋求共識,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我是中國代表。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只有扎實推進可持續發展,人類社會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會議最后,大家共同簽署了《模擬上合組織成員國國家協調員理事會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聲明》。
為增進上合組織國家間青少年交流,傳播“上海精神”,推動可持續發展,培養青少年用全球視野謀劃未來發展,中國兒童中心組織開展“上合未來”青少年模擬上合組織活動。活動結束后,各國青少年們仍然依依不舍,他們不僅收獲了一次模擬參與國際會議的體驗,更締結了與其他國家青少年的珍貴友誼。
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凝聚未來力量
大國之大,不在于體量大、塊頭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開拓兒童青少年全球視野,有助于引導其成長為胸懷天下的可持續發展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球氣候變化、戰爭沖突以及后疫情時代的社會動蕩等影響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話題,中國兒童中心聯合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共同開展COP15“多樣的生命 多彩的世界”系列活動;宣傳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通過兒童參與未來外交官體驗營等形式,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與聯合國訓練研究所項目合作,組織開展“青少年領導力”“衛星與多邊外交”在線課程培訓,青少年學生化身為“國家外交官”,正裝出席“聯合國會議”,通過演講、辯論、寫作、磋商、投票等方式,推動會議向著“求同存異”的目標前進,為國際熱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與全國防盲指導組、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開展“世界視覺日”愛眼活動并開發《家庭眼健康教育手冊》;啟動瀾湄合作機制下首個兒童交流項目——“瀾湄童創自然角”行動等;開展“兒童友好使者”國際交流活動,為中國兒童與俄羅斯、英國、巴基斯坦、泰國、老撾等多國兒童搭建交流平臺,千余名中小學生走進外國駐華使館、國際組織,與外交官、使館學校師生共同開展多姿多彩的交流活動,在踐行全球發展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未來,中心將堅持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引領,把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成果轉化為推動少年兒童交流工作的實際行動,不斷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友好交流,深耕可持續發展項目,做好生態環境教育、文明交流互鑒等兒童友好交流篇章,共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余冬云、劉姚姚、賈龍慧子/執筆;中國兒童中心對外交流中心/供圖)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