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意義上極為重要的“蓄水池”和“穩定器”,明確提出“農民的產業振興當為鄉村產業振興之最基本、最核心組成部分”。在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的歷時演進歸納為“包產包干”和“半工半耕”2個傳統階段。進而認為,傳統“小農經濟”將滑向衰亡,即使“半工半耕”在不久的未來亦難以為繼;在中國式現代化與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新時代語境下,應跳出“小農消亡論”預設框架,進一步完善、優化“公底私面”范式的實踐機制與具體方式,系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的現代化突破。
關鍵詞 總體國家安全觀;小農經濟;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F3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4-022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46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rnerstone, E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 Breakthrough
LIU Shang-yi1,ZHAO Ya-xiang2,3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2. School of Supervision and Audi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3.Business School,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
Abstract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eservoir” and “stabilizer” in the sense of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based on that, this article clearly puts forward that “th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of farmers should be the most basic and core component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two traditional stages: “fix output quotas on a household basis and work contracted to households” and “half work and half cultivation”.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thought that the traditional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will slid towards decline and fall, and even “half work and half cultivation” will be difficult to sustain in the near future; under the new era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it should jump out of the preset framework of “small-scale peasant extinction theory”, further 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and specific ways of the paradigm of “taking public as the foundation and private as the face”, and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breakthrough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Rural revitalization;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Modernization
基金項目 西南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項目(2023-XZRCXM024);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212041)。
作者簡介 劉尚藝(1994—),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治理、鄉村振興。*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從事公共治理、管理創新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03;修回日期 2023-12-15
無論是改革開放以來,還是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意義上極為重要的“蓄水池”和“穩定器”[1-2],農民(亦即小農——非農業雇工)的產業振興當為鄉村產業振興之最基本、最核心組成部分。基于此價值認知與理論預設,該研究的分析結果將有助于進一步廓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存續基石和歷時演進的認知,避免陷于西方經濟學意識形態下的“小農經濟”理論之局限,更好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與“小農經濟”現代化系統突破的方向與緊迫性。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創建
《共產黨宣言》早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問題是所有制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眼中,“小塊土地”是理解小農的出發點,小農之“小”,不僅在于其耕種的土地面積之“小”,更在于其生活世界、交往空間的窄小,眼光視野、社會關系的狹小,以及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的弱小,主張對“小農經濟”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合作制改造,“如果我們要等到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后果到處都完全顯現出來以后,等到最后一個小手工業者和最后一個小農都變成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犧牲品以后,才來實現這個改造,那對我們是沒有好處的”[3-4]。換言之,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乃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立場之一。
被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后不久,就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廢除封建土地制度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土地革命戰爭,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地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先河[5]。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這個歷史時期,國家通過農業生產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等階段的不斷借鑒、探索、試錯和發展,最終徹底地終結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創新地建立、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6-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核心要義在于以村社集體為主體公(享)有土地所有權,這既確保了“耕者有其田”,又禁止了農民對土地這一最基本、最重要生產資料“私相授受”與買賣,從而在從根本上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同時,為改革開放后所培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打下了土地公有制的牢固基石。此乃馬克思主義公有制理論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創新性實踐,有著極為重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遺產價值,不宜單純基于西方經濟學效率范式與意識形態來對那段艱苦卓絕之探索歷程及其長治久安之成效進行評判。
2 從“包產包干”到“半工半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的歷時演進
盡管新中國建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對農村土地所有制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的農村土地集體公有制留下了巨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遺產價值,但長時期“一大二公”、脫離“三農”實際的生產組織機制的桎梏效應與巨大缺陷亦不容回避。1982年1月1日,在經歷了觀念、政策的跌宕起伏與碰撞之后,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發布[8],該一號文件的發布意味著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石上,以“包產包干”為基本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正式誕生。由于“包產包干”在當時極大地解決了農民的剩余權索取之內在動力問題(用農民自己的通俗話來說,就是“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完成國家的,交足集體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和集體經濟對其管理者激勵不足導致的管理低效問題,從而使“三農”迸發出勃勃生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開始允許、甚至鼓勵農民離開故土從事非農活動和在城市定居,加之2006年1月1日國家全面取消了農業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演進至“半工半耕”為主的態勢并持續至今[9]。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現代化“小農經濟”(簡稱為傳統“小農經濟”)歷經了2個階段(即以“包產包干”為主要特征的階段和以“半工半耕”為主要特征的階段),并在總體上具有以下4點特征:首先,在土地這一最根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上,具有“公底私面”范式特征(其“底”是田底權的底,即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歸集體公有,農戶或農民個體無權處置;其“面”是田面權的面,即土地的實際承包農戶或農民個體有自主使用乃至流轉的權利)[10-11]。其次,“小農”擁有田面權、用于生產經營的土地面積往往較小,一般源于集體承包所得。再次,主要以家庭勞動力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但家庭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往往較低,鮮有系統受過中高等專業教育。另外,因經營能力和所處時代營商環境所限,其生產的高生態品質農產品不能、未能充分地獲得質量溢價與生產剩余。
3 傳統“小農經濟”滑向衰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亟待現代化系統突破
較長一段時間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降,傳統“小農經濟”愈發被視為落后的、貧窮的、不經濟的(缺乏“規模經濟效益”的)、必將被淘汰的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美國的大農場農業范式在主流的學術和政策話語中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或現代農業的樣板和標桿[12]。與此同時,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龍頭企業”、披著“農業合作社”馬甲等各種形式的資本農業的擠壓和商業資本的盤剝下,再加之傳統“小農經濟”所內生的歷史局限性與逐漸缺乏經濟收入的比較優勢,傳統“小農經濟”對改革開放的紅利釋放已成強弩之末。進言之,農村人口老年化問題較之城市更為嚴重,而“打工二代”“打工三代”……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勞動從而漸趨、愈發不具備農業生產技能與“鄉愁”、寧可在城市成為“蟻族”“蹲族”也不愿意當農民。為是,傳統“小農經濟”將愈發失去存在的主體基礎,可以預見在20~30年后乃至更短些時間內,傳統“小農經濟”將在歷史的悲歌中在整體意義上滑向衰亡(即使“半工半耕”在不久的未來亦難以為繼),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過程中所發揮的、對國家安全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蓄水池”效應將干枯、“穩定器”效應將失靈[13-15]。
在一些文獻看來,“小農經濟”與現代化不相容,資本農業方能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走向光明前景[16-17]。然而,歷史經驗與現實國情無不表明,若資本農業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流,農民在整體和實質意義上將淪為資本農業的雇工與附庸,以農業雇工而非農民為主體的鄉村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基本要義,且必將危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現代化大局。進言之,農業現代化與“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在于消滅小農戶、小農業和小農村(謂之“三小農”),也不在于模仿美國式的大農戶、大農業和大農村,而是在于“三小農”在中國式整體現代化的宏大歷史進程中鳳凰涅槃,與中國式整體現代化相生相融[12,18-19]。因而,在黨的十九大開啟、二十大全面推進的鄉村振興宏大征程中,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的現代化突破不僅不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問題”,反而是一個關涉鄉村振興大局和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應然命題[20]。
綜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小農經濟”應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在土地這一最根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上,仍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為基石,這與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等方式進一步完善、優化“公底私面”范式的具體實踐機制、方式并不相悖。其次,較之大規模資本化、工廠化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其主要以家庭勞動力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與獲取生產經營剩余,并在勞動積極性與勞動效率上往往更勝一籌,但在要素效率和技術效率上往往相形見絀[21],一旦陷入產品同質化或市場“檸檬”化[22]的競爭窠臼,其在市場競爭中容易居于不利地位。此外,較之傳統“小農經濟”,其能革故鼎新,其具有利用現代化生產經營要素與方式做大做強的內在張力,能積極吸納諸如但不限于農業機械、人工智能、電子商務、數字經濟、立體農業等方面先進的現代化生產經營工具、方式、服務與模式,但需以強勁有力、系統完善的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與社會服務為前提;在保有主要以家庭勞動力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下,其亦能以公司法人或其他新型經營主體身份依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與現代化大農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即生產經營規模大小、投入資金多少、是否具有法人資格等皆非對其進行判定或甄別的要項。
進言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觀語境下,“小農”本身是一個多元化社會生產關系的集合范疇,“小農”與自然生產、家庭關系、傳統文化和社區生活方式始終處于動態共構的狀態,本身蘊含著向多維社會生產關系轉化的特性與潛力,應跳出“小農消亡論”預設框架,積極推進“小農經濟”的現代化系統突破[23]。而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小農經濟”生產經營主體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小農經濟”將不再排斥,而是積極吸納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經營方式與要素,且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為現代化的“小農經濟”提供其參與社會化大生產所需要的公共服務(公共品)、社會服務與現代化營商環境,實現“小農經濟”與現代農業、強國農業的有機銜接。此外,隨著層出不窮的諸如激素、催熟劑、調節劑、轉基因等生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運用,“小農經濟”原本所擅長的非工廠化“土法生產”的“土貨”的生態品質優勢與生活美好價值反而愈發凸顯[24],只要強勁有力地對其加以制度保護和有效的公共治理,必將顯著增加“小農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吸引力,促進農民的產業振興,從而厚植、鞏固鄉村產業振興的基盤。
4 對策建議
在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的現代化突破過程中,務必將社會主義農村土地集體所(公)有制下的“小農經濟”與西方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下的“小農經濟”的生產關系性質與前途命運區別開來,對經濟領域意識形態的斗爭保持警惕(因為資本要想滲透農村農業,就必須首先剝離農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25];對現代化農民(非農業工人)后繼乏人的問題深謀遠慮,積極開啟“新農民(非農業工人)進鄉”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更迭”的改革試驗進程;積極探索、建立小農戶“土法”生產的高品質“土貨”保護與治理制度;優化“資源下鄉”方式、創新鄉村基層治理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對“小農經濟”的公共服務,著力打造面向“小農戶”產業振興的公共服務“新基建”。
參考文獻
[1] 溫鐵軍.“三農”是保持我國經濟總體穩定的“穩定器”[J].農村工作通訊,2012(17):35.
[2] 賀雪峰.共同富裕與三輪驅動的中國式現代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4):1-7.
[3] 王露璐.小農“小”在哪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的小農道德觀及其方法論意義[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89-98.
[4] 張凡.走向權利的聯合: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制理論的時代價值[J].社會主義研究,2019(4):32-40.
[5] 王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J].江西社會科學,2006(9):127-131.
[6] 曹英偉.斯大林農業集體化思想合理性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6):64-70.
[7] 何花.從蘇聯模式到中國自主發展道路:論中國道路的選擇[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5):25-30.
[8] 王郁昭.中國改革從農村突破:包產到戶及其引申[J].改革,2008(8):5-13.
[9] 夏柱智,賀雪峰.半工半耕與中國漸進城鎮化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2017(12):117-137.
[10] 張紅宇.中國農地調整與使用權流轉:幾點評論[J].管理世界,2002(5):76-87.
[11] 龍登高,陳月圓,李一葦.在所有權與使用權之間:土地占有權及其實現[J].經濟學(季刊),2022,22(6):2107-2124.
[12] 黃宗智.資本主義農業還是現代小農經濟?——中國克服“三農”問題的發展道路[J].開放時代,2021(3):32-46.
[13] 羅浩軒.中國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9):4-14,110.
[14] 宋麗丹.西方農村中間階級的歷史、現狀及其命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0):101-108.
[15] 朱冬亮.農民與土地漸行漸遠:土地流轉與“三權分置”制度實踐[J].中國社會科學,2020(7):123-144,207.
[16] 李靜,陳亞坤.農業公司化是農業現代化必由之路[J].中國農村經濟,2022(8):52-69.
[17] 張新光.資本農業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走向光明前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小農制趨于衰亡”的回顧性闡釋[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29(2):7-11,36.
[18] 黃振華.中國家戶制傳統與“小農戶”的歷史延續:兼對馬克思主義有關小農論斷的再認識[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6):63-69.
[19] 吳重慶,張慧鵬.小農與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分工體系中小農戶的結構性困境與出路[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1):13-24,163.
[20] 紀志耿,羅玲.政治經濟學視域下中國小農經濟何以可能[J].改革與戰略,2022,38(5):67-77.
[21] 廖洪樂.農地“兩權”分離和“三權”分置的經濟學與法學邏輯[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5):109-118.
[22] 趙亞翔,高素英.農產品市場“檸檬”問題的解決:一個基于食品質量安全視角的文獻綜述[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0):70-76.
[23] 葉敬忠,豆書龍,張明皓.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有機銜接?[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64-79.
[24] 楊芷,張得才,楊海明,等.林下散養對產蛋雞生產性能、蛋品質、內臟器官指數、繁殖系統和血常規指標的影響[J].動物營養學報,2014,26(7):1935-1941.
[25] 項啟源.進一步領會馬克思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9):72-7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