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基于高素質職業農民學生學習特點,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高素質職業農民招生專業設施農業與裝備的核心課程之一——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為例,從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課程思政、考核方案等方面對課程教學總體方案進行了詳細闡述,并通過“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運維”學習模塊任務的教學實施過程分析,展示了課程教學團隊對于該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為更深層次的課程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 高素質職業農民;高職;課程教學;設施農業裝備;實踐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4-027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58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for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 Farmers—Taking the Cours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WANG Bo,XU Di-jua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er quality professional farmer students, this article had taken the cours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which wa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um of the major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The course teaching overall plan was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in term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politics and assessment program. Also, with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module task of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of soilless culture facilities,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team for this course was displayed in the paper, which provided profitabl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eper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 farmer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urse teaching;Facility agricultural equipment;Practice
基金項目 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學研究會2023年度國家級學會項目(23GYJS036);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橫向項目(06004010)。
作者簡介 王波(1984—),女,山西陽泉人,講師,博士,從事現代設施農業智能裝備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從事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教學和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3-11-23
培育大量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以擔負起鄉村產業振興的主導者、現代農業科技的使用者和農村民主自治的實踐者等多重職能,不僅是順利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途徑,也是提升我國農民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的有效舉措[1]。近年來,北京市聚焦農業全產業鏈,面向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種養大戶等,實施專項培育行動,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全市農民培訓工作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2]。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作為北京地區唯一一所農業類高職院校,始終緊扣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生產需求,自2016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實施“北京市農村基層干部人才培養工程”,探索實行全日制教育與在崗學習相結合,創新形成農民大學生“學歷與能力雙提升”人才培養模式,采取“集中面授+線上教學+巡回指導”教學模式[3-5],為北京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截至2023年,學院共招生10個專業(方向)農民大學生4 325人,畢業大學生1 440人,85%以上扎根農業生產一線[6]。
設施農業與裝備專業作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特色專業、智慧農業專業群核心專業,立足“鄉村振興戰略”,追蹤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重點,依據北京設施農業裝備行業對高等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需求,制訂了面向高素質職業農民的人才培養方案,并積極進行教學實施。筆者聚焦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對專業教學團隊近幾年的高素質職業農民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進行了詳盡闡述,并對教學效果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總結,為未來進一步的教學改革創新提供經驗借鑒。
1 課程總體教學方案
隨著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且得益于得天獨厚的科技優勢和教育優勢,北京設施農業的科技投入在顯著增加[7-8]。而設施農業行業從業人員數量缺乏、文化程度偏低、科學種植技術水平不高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先進的設施生產技術、智能化生產與環控設備的推廣應用。因此,在高職設施農業與裝備專業開設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課程,契合了北京設施農業高效發展對行業人才的迫切需求。
1.1 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課程是研究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涉及的生產管理技術和裝備技術的一門學科,是設施農業與裝備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是落實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相關精神和打造雙高院校-智慧農業專業群的重要體現。專業聯合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京內外相關農業技術裝備公司等校企合作單位,在對人才需求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基礎上,對標產業發展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專業課程[9],制訂了課程標準,明確了以下課程總體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設施農業生產中必備的生產知識和技能,掌握常用生產裝備的功能和原理;能夠應用各種生產裝備進行設施農業生產和管理,具備一定的從事設施農業生產、設備維護和管理的能力;培育有道德、懂技術、精技能、會創新的“現代農匠”人才。
1.2 完善升級課程內容
該課程以設施農業生產過程為主線,并以設施農業生產的主要環節為導向,同時結合校內外實訓條件,將教學內容劃分為8個學習模塊,并細分為19個學習項目,見表1。其中,模塊1圍繞設施農業各生產環節的主要生產流程,使學生總體了解設施園藝中常用的裝備類型、功能和應用;模塊2~7分別對設施農業主要生產流程如播種育苗、嫁接移栽、病蟲害防治、無土栽培、溫室智能物流及采收包裝等涉及的相關技術與裝備展開項目化教學,使學生掌握設施園藝生產主要流程相關技術及裝備應用技能;模塊8為拓展知識模塊,主要對植物工廠生產技術及家庭種植柜進行拓展教學,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1.3 分析創新教學模式
高素質職業農民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年齡結構、知識水平、職業與生活背景、學習目的、居住地位置、學習時間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10-12]。專業教學團隊在學院探索運用“集中面授+網絡教學+鄉村現場指導”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課程資源庫微課等信息化資源,創新融合混合式教學、對分課堂、合作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致力于提升高素質職業農民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效果。
1.4 有機融入課程思政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是將職業精神的追求、正確價值取向的形塑、健全品格心智的培養、職業素養結構的優化和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等多方面要求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與勞動、社會實踐過程的始終,統籌兼顧德技兼修、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13]。作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新型職業農民的課程思政教育對其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有重要意義。根據筆者從教經驗,新型職業農民學生群體中30~45歲年齡段的學生占比最大,且具備相對豐富的工作經驗和人生閱歷,機械、刻意的課程思政教育難以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創新運用隱性課程思政教育方法,從學生的工作和生活實踐出發,以課程內容為載體,將行業發展、社會責任、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有機提煉并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學生的精神內核。
1.5 優化設計考核方案
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考核結果關系到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質量,傳統的平時成績+期末考試的考核方式難以真實反映高素質職業農民群體的學習成果。專業教學團隊針對高素質職業農民學生亦農亦學、時間碎片化的學習方式,結合對其進行信息技術能力、自我學習與自我拓展能力、發現問題、獨立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目的,優化設計形成了過程性考核(70%)+終結性考核(30%)的多元化課程考核方案,如圖1所示。
2 課程教學實施案例——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運維
無土栽培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在設施生產上的集成,代表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屬于高新農業技術,是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在此選取無土栽培技術與裝備(學習模塊5)中的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運維(模塊任務),對課程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詳細闡述。
2.1 教學內容與目標
對標職業崗位的知識和技能需求,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運維是對無土栽培技術與裝備模塊學習內容的整合運用,在完成前期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展開無土栽培播種育苗、無土栽培設施安裝、無土栽培設施運行與維護3個子任務的訓練,相應適配崗位及技能目標如表2所示。
2.2 教學設計
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結合高素質職業農民班的授課時間與形式,課程采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庫,以集中面授→學生小組合作→鄉村現場指導→匯報總結為主要教學環節(圖2),完成教學實施。
2.3 課程實施
2.3.1 集中面授。
為了順利完成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運維學習模塊的任務,學生應首先熟悉并掌握無土栽培技術的基本知識。基于前期授課理論內容,教師在高素質職業農民班面授時間進行2個學時的理論講解,主要內容為回顧無土栽培技術,如無土播種育苗、無土栽培營養液的配制及使用方法、無土栽培設施常見種類和特點等,并在此基礎上,對該學習模塊的3個子任務需要完成的內容進行詳細解釋,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理解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理論講解內容相關課件與視頻同時上傳在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可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復習查看學習。
2.3.2 學生小組合作。
根據高素質職業農民班學生的工作和居住地點條件,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一般可分為4~5組,每組5~7人并確定1位組長,由組長根據各子任務的具體內容及實操所需場地、環境條件等對組員進行明確分工,并選取各位同學的空余時間共同進行任務實操。
對于子任務1,由于生菜具有生長周期較短且適合無土栽培的特點,學生小組選用生菜種子進行無土栽培播種育苗。根據網絡教學平臺推送的任務單,學生小組嚴格按照生菜種子的浸種催芽、育苗海綿播種與育苗要求,完成無土栽培播種育苗工作,如圖3a所示。
子任務2的管道式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調試應安排在生菜育苗接近結束時進行。學生小組根據營養液在管道中的循環路徑,完成管道式無土栽培設施的安裝;安裝完成后,接通水泵電源,為無土栽培設施供水進行調試,觀察水循環情況、水深度及漏水情況,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在設施調試的同時,學生根據網絡教學平臺推送的營養液配制方法視頻,結合理論課程知識要點,使用教師提前分發的營養液原料進行營養液的配制并妥善使用和存貯,如圖3b所示。
在完成無土栽培播種育苗和設施安裝調試后,學生小組將小苗移栽至管道式無土栽培架的定植籃中并整體放置于適宜的溫濕度環境內,展開子任務3的無土栽培設施運行與維護學習內容,具體包括營養液的循環監測與補給、滴漏問題的解決、生菜苗生長狀況的追蹤等,如圖3c所示。
在以上各子任務的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文字、照片、視頻等方式記錄生菜播種育苗環境參數、管道式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調試過程、日常運行與維護過程、生菜苗生長狀況、實操過程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并按時整理以上素材,為后期匯報總結做準備;教師遠程指導、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追蹤學生任務表現。
2.3.3 鄉村現場指導。
在學生進行實操過程中,教學團隊進行1~2次的鄉村現場巡視指導教學,主要針對學生的實操訓練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學團隊還對學生的工作與家庭情況進行調研,從多方位多角度了解學生的求學需求,兼顧考察京郊區縣設施農業發展狀況,共同為進一步的課程改革和提升學生學習體驗積累經驗素材。
2.3.4
匯報總結。高素質職業農民班學生在學期末返校面授前,完成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運維的匯報材料整理,包括匯報PPT和實操報告。在課堂面授的2個學時內,各學生小組依次匯報實操成果(圖4),分享實操心得,師生共同討論,教師對存在的問題一一指導點評,強化教學重點,同時結合小組互評、學生個人表現給出成績。
2.3.5 課后拓展。
由于生菜從播種到收獲需要一定周期,而溫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的變化以及營養液的供給情況會影響生菜的生長周期,因此在學生匯報總結時,各小組的生菜生長狀況不盡相同。在課后拓展環節,學生小組可根據所處環境條件繼續進行生菜的無土栽培管理直至收獲食用;學生還可以到校企合作現代智能溫室企業進行現場學習,體驗大型無土栽培設施運行管理方式。
2.3.6 課程考核與評價。
該模塊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核:學生課堂表現(5%)、學生實操表現(5%)、匯報PPT質量(15%)、實操報告撰寫(15%)、實踐技能水平(45%)、小組互評(5%)、課后測驗(10%),通過全過程、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來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在課后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學生對課程內容設置、學習過程感受、學習收獲等方面的評價。
2.4 效果反思
無土栽培設施安裝與運維模塊任務基于作物生長流程設計教學環節,將理論課知識點有機融入實操環節中,使學生能夠體驗從無土播種育苗、無土栽培設施安裝到運行與維護,直至蔬菜收獲的全過程,從而更加直觀地理解現代智能溫室中催芽室的作用、育苗移栽的必要性、營養液組分的性狀與配制方法、環境變化及設備運維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進而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更加具象化且深入化。同時,網絡教學平臺、課程資源庫等信息平臺的應用,也使高素質職業農民班學生能夠靈活利用空余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形式更加多元。最后,學生親手將一粒種子培育為一棵生機盎然的蔬菜,并成為餐桌上一道美味的菜品,在體驗到快樂和成就感的同時,能夠從內心真切感受到我國溫室技術的發展對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直接影響,大大提升專業學習興趣和信心。
3 結語
建設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使農業發展后繼有人,是深化農村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科技對農業貢獻率、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確保糧食安全的重大舉措[14]。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經過多年的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探索實踐,為北京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但是,社會的不斷發展、行業崗位需求和學生學習特點的變化等新趨勢對高素質職業農民課程改革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立足當下,充分發揮農職教育優勢,深入分析和研究針對高素質職業農民群體的課程教學設計,尋求在教學方法上、教學內容上、課程體系上、師資結構上積極變革,滿足用人單位最新崗位能力要求及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 肖義.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3(7):79-80.
[2]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2022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EB/OL].(2022-07-01)[2023-10-05].http://nyncj.beijing.gov.cn/nyj/zwgk/zcwj/325870816/index.html.
[3] 李小明,李軍輝,刁維芹.面向高素質職業農民的高職課程內容設計與實踐:以農業裝備智能化技術課程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5):272-276,279.
[4] 胡霞,葉克,李小明,等.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農業裝備應用技術高職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1,42(5):222-227.
[5] 李軍輝.高素質職業農民專業基礎能力培養的研究:以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5):266-269.
[6]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鍛造鄉村振興一線人才[EB/OL].(2023-05-30)[2023-10-05].https://www.bvca.edu.cn/sgtg/info/1104/1497.htm.
[7] 陳瑪琳,陳俊紅,龔晶.北京設施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瓜菜,2021,34(8):102-108.
[8] 李瑾,馮獻,韓瑞娟,等.設施農業發展的科技需求及對策研究:基于北京地區的調研[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1):301-306.
[9] 楊學坤,葉克,徐迪娟,等.智慧設施農業裝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2,43(5):222-226.
[10] 楊文雄.新型職業農民班級特點分析與管理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24):280-282.
[11] 王春玲.針對新型職業農民課程教學設計的分析研究[J].科教文匯,2020(33):149-150.
[12] 梁杰.職業勝任力視角下的新型職業農民課程體系構建[J].成人教育,2021,41(1):52-58.
[13] 張太宇,王燕紅.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理路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6):37-40.
[14] 曹曉玲.著力建設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J].農業經濟,2022(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