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新農科背景下,高校應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焦國家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立足培育一批專業知識扎實,既有一定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又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人才的培養依托于優質專業課程的建設,園藝植物育種學是江西農業大學園藝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通過前期探索實踐,該課程構建了“三位一體”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對農科相關課程思政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 新農科;園藝植物育種學;三位一體;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4-027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59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Trinity” Course in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LUO Sha,ZHOU Qing-hong,ZHU Qiang-long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45)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universities need to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focusing on national major strategies such as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cultivating a group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loving rural areas,and loving farmers.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rel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courses.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is a major backbone course of the horticulture major. Through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is course has constructed a “Tri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related course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Trin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基金項目
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新農科背景下《園藝植物育種學I》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XJG-21-3-26);江西農業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培育項目“園藝植物育種學I”。
作者簡介 羅莎(1983—),女,湖南寧鄉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蔬菜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3-12-01
在新農科背景下,2022年教育部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教高〔2022〕23號。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多項教育相關會議,強調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2020年8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 號,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課程思政不是教育改革,而是教育回歸,旨在讓農業高校教育回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知農愛農的新農科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2-3]。專業課是高校學生的主要課程,所占比例超過思想政治課程,且專業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專業課是課程思政建設的載體,為了發揮專業課的育人功能,需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與隱性教育資源有機融合,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4-5]。因此,探索和構建符合新農科要求的農學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十分必要。
1 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內容及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園藝產業占江西省種植業產值40%以上,形成了以柑橘、獼猴桃、辣椒、豇豆、芋、百合等特色園藝產業,在服務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21年出臺《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做大做強水果、蔬菜、茶葉等特色農林產業”[6]。地方高校肩負著培養能為地方產業服務的“扎根農業、服務農村”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任。目前,園藝專業學生主要接受專業類學科知識的教育,人生理想缺乏,職業規劃不清,對從事園藝專業相關崗位就業積極性不高,缺乏“扎得下去、吃得了苦、干得成事”的吃苦耐勞精神,導致園藝專業技術人才流失,不利于地方園藝產業的持續發展[2]。因此,挖掘園藝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把價值理念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有效發揮專業課堂教學的育人作用,是培養“知農、愛農、敬農”新型農業人才的必要手段。
目前,我國種業存在創新能力較弱,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種子對外依存度高等系列“卡脖子問題”[7]。中央文件多次明確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8]。種業發展離不開優秀的育種人才,在新農科建設的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轉變,各農業高校的迫切任務是培育一批專業知識扎實且實踐能力較強,又知農愛農的應用型創新人才[9]。
園藝植物育種學是高校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主要講授果樹、蔬菜和觀賞植物人工進化的遺傳原理和技術手段。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認識優良品種在園藝植物產業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園藝植物新品種選育的遺傳原理、改良途徑和技術手段;能夠將先進的育種技術應用于育種研究和實踐中,促進園藝植物種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前該課程側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如何將價值塑造融入課程目標是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蘊含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耕讀精神、愛國精神和科學素養等思政元素,應充分挖掘各知識點蘊含的思政元素,以“如鹽入水”的方式將德育滲入專業課授課全過程,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者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10-11]。因此,該課程建設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育種在園藝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作為園藝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和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充分發揮新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園藝專業人才培養上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為新農業服務。探索方案如圖1所示。
2 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案例的整理
豐富生動的思政案例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基礎,能讓課程思政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園藝植物育種學是一門與產業和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學科,依托最新的生命科學技術成果,且與生活息息相關,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同時可以挖掘一些與學生產生共鳴的生活實例。如緒論部分蘊含古老的農耕文化與現代育種技術的碰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科學技術的敬畏;種質資源章節中蘊含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等思政元素,能讓學生意識到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性。同時,不同時期育種家的感人故事、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貫穿整個教學章節,可作為課程教學素材。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途徑具體見表1。
3 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實踐與探索
3.1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修訂課程建設目標 在新農科背景下,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有了新的要求,育人目標需要緊
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焦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一批急需緊缺農業人才[12]。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舊版人才培養方案以知識掌握和技能培養為目標,難以滿足新的人才培養需求,需要與思政教學目標有機結合,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形成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價值目標“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學科知識、育種技術和“三農”精神的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樹立創制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的園藝新品種目標,增強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3.2 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重構課程教學內容 在“三位一體”課程目標的指導下,將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按照表1中思政教學內容安排,在各章節課堂教學環節中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培養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達到專業課程的育人效果;基礎知識與前沿科研成果相結合,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園藝育種產業的前沿學科動態,拓展和豐富實驗、實習課程內容,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提高綜合性、設計研究性實驗課程的設置,挖掘育種界新秀的科研事跡,將權威文獻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融入課程實驗中,通過對優秀年輕學者研究過程的學習,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和自豪感;實踐教學是培養“知行合一”人才的重要途徑,課程實習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教學基地,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考察江西育種企業,如江西大家族種業有限公司等,參與育種企業的雜交實踐等育種工作,了解產業實況及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成就感;參與科研實踐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洞察力與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課堂教學后,組織部分學生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與開展,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將課程中學習的理論知識通過科研項目的實施得以深刻理解。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刻理解科研創新求實精神,在實踐中增長智慧發展才干,真正達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目標。
3.3 提高課程的育人效果,創新教學模式 依托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構建集思政教育、信息技術手段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課前、課中、課后“三步走”的教學模式。改進傳統課堂授課方式,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梳理的課程知識點及相關思政案例,通過線上(MOOC、超星、微信、QQ等)的方式,如教師制作或網上精選的短視頻、圖片、問題導向等形式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各章節知識點,學習相應的思政案例,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改變傳統的被動聽課的習慣。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翻轉課堂、案例式及專題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輔以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和延伸學習時間。
3.4 立足課程的引領性,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除傳授專業知識外,專業課教師還肩負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職業情操的重任[13]。課程思政教育能否有效開展,專業課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是前提,將思政教學融入專業課教學的能力是保障。因此,提高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研討和教學競賽具有重要意義。課程建設團隊教師積極參加各類線上、線下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幫助理解課程思政的教育內涵,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樹立思政育人的意識。同時,教師通過研討積累思政案例,引領學生將專業知識內化為價值能力,讓學生產生共鳴,達到課程的思政效果,并實現育人價值的目標。同時,教師通過參加各類教學比賽,提高思政教學的教學技能,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有效地促進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技能的提升。
3.5 提升課程思政效果,優化課程教學評價 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不應只局限于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的考核,應體現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及價值觀的多元化評價,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而是綜合素養的考核:一是考核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由之前占總成績的80%降到60%;二是綜合素養考核,由之前占總成績的20%提高到40%,包括過程性綜合考核以及學生價值水平。過程性綜合考核包括學生線上、線下學習、測試、討論、PPT展示及實驗實習表現情況等,學生價值水平的考核以課程論文的形式進行,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①社會責任感,以為園藝產業添磚加瓦為己任;②事業自豪感,關心園藝產業發展;③科學文化修養,科研創新能力的體現;④文化傳承,學生知農、愛農思想的展現,通過構建課程思政多元化綜合評價考核體系,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科學精神、創新意識。
4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人才振興的推動,離不開人力資本的開發,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園藝產業在助力江西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地方院校園藝專業肩負著為地方產業培養優秀的人才的重任。人才的培養依托于專業課程的建設,通過前期建設,團隊教師不斷挖掘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構建了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形成了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價值目標“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標;圍繞該目標,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步走”的教學模式,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塑造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基礎知識與前沿科研成果相結合的課程教學內容,形成了適合評價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體系。在2019、2020級2屆學生進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反饋。同時,該課程獲批江西農業大學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師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政教學能力,積極開展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研討和教學競賽,獲江西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
目前,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思政仍處于不斷摸索、實踐和完善中,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圍繞“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不斷完善思政案例的挖掘和匯編,豐富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積極嘗試運用各種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2] 石定芳,吳能表.新農科建設驅動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21,22(1):44-50.
[3] 易鵬,吳能表,王進軍.新農科課程思政建設:價值、遵循及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3):78-87.
[4] 孫廣俊,李鴻晶,陸偉東,等.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蘊涵、育人優勢與實踐路徑[J].江蘇高教,2021(9):115-120.
[5] 王森浩.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21,31(12):64-67.
[6] 周琪.特色農業助力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脫貧攻堅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2.
[7] 郭順清.中國種業現代化的現實問題,發展路徑和政策布局[J].現代農業,2023,48(2):26-30.
[8] 仇煥廣,張祎彤,蘇柳方,等.打好種業翻身仗:中國種業發展的困境與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22,43(8):67-78.
[9] 劉鋒.新時代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難點及應對策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2):136-142.
[10] 唐然,周平,趙自仙,等.文獻導讀模式在作物育種學“課程思政”中的應用[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3):156-161.
[11] 謝志明,韓國君,冉秋艷,等.新農科背景下園藝作物育種學課程思政建設初探[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2,36(2):76-80.
[12] 張擁軍.新農科視野下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21(Z2):35-37.
[13] 羅仲尤,段麗,陳輝.高校專業課教師推進課程思政的實踐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