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旨在通過開展各類活動與課程,助力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教育過程涵蓋了對幼兒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為的培養,能使他們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與道德判斷力。德育是幼兒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是推動幼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礎。然而,部分家長和教師逐漸偏重幼兒的智育,而忽視了德育。同時,部分幼兒園缺乏完善的德育體系,德育內容較為分散,缺乏連貫性與系統性。基于此,為了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德育在幼兒教育階段的重要性,筆者所在幼兒園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將德育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構建了系統的德育體系。與此同時,筆者所在幼兒園注重加強家園合作,提高教師素質,以期提高德育質量,推動幼兒全面發展。下面,筆者簡單介紹所在幼兒園實施德育的途徑。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保教并重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筆者所在幼兒園堅決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等相關政策和文件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致力于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筆者所在幼兒園將師德建設置于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首要位置,制訂詳細的師德建設計劃,開展專項學習活動,積極組織教師了解學習張桂梅、支月英等教師的先進事跡,并通過簽訂教師師德承諾書、總結師德建設的新經驗等多種形式,推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全面提高師德水平。
同時,筆者所在幼兒園高度重視開發德育隱性資源,在園所環境營造中巧妙體現德育的痕跡,并注重在一日活動、全園月集會、班級周活動中巧妙滲透德育。例如,在“感恩月”主題活動期間,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引導幼兒親手制作美食和禮物送給家人;在建軍節,教師帶領幼兒聽英雄故事,了解祖國的光輝歷史,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筆者所在幼兒園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重視家園合作,并通過家訪、半日活動、沉浸式體驗“憶苦思甜”、親子誦讀紅色經典等多種形式開展愛國教育,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懷。
此外,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深入學習《評估指南》,強化保教并重的意識,精心設計一日活動,使其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和多樣性,從而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教師還遵循課程游戲化理念,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教育融入游戲之中,并讓幼兒自主選擇游戲材料和形式。當下,保育員的角色和工作內容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以前側重衛生消毒轉變為側重配班參教,對幼兒的關注也從情緒延伸到內在需求。基于此,筆者所在幼兒園組織保育員觀察游戲并分享觀察所得,從另一個視角見證幼兒的成長,提高了保育員的技能水平和幼兒園的教育質量。
二、重構多元課程體系,重視德育滲透
開展德育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實際體驗與感受,讓幼兒通過這些體驗深切體會道德行為的重要性。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以課程游戲化理念為引領,以《評估指南》為準則,參考了《幼兒園綜合課程》《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等書籍,并結合海門區區域課程——“好玩兒課程”,遵循幼兒園“以自然為師,與萬物為友”的特色課程理念,精心研發課程并構建了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具體如下。
一是“好玩兒課程”。筆者所在幼兒園專注于為幼兒提供貼近生活的課程——“好玩兒課程”,用充滿童趣且富有吸引力的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了更深入地推進該課程的實施,筆者所在幼兒園采用理論學習、沙龍研討、實踐反思等方式,對課程的主題、目標、內容、資源、環境、材料和區域游戲等進行前審議,對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中審議,并在課程實施后對主題線索的邏輯性、內容的適切性、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調整的理由和改進的策略等進行后審議,將“好玩兒課程”與園區實際有機結合,提高教師的課程執行力。
二是園本課程。筆者所在幼兒園充分發揮鄉鎮園的獨特優勢,自主研發并生成了以自然為核心的園本課程,依據季節特征開展了豐富多彩且具有鄉野特色的活動,如在春天組織幼兒放風箏、觀察農作物的生長變化,在夏天讓幼兒捕捉知了、開展野戰游戲和騎行競賽等,在秋天帶領幼兒撿稻穗、跨田埂和制作稻草人等。此外,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不斷挖掘一日活動中的教育價值,生成立足于幼兒生活、關注幼兒內在需求的生活課程,例如:“每日簽到”“‘衣’探究竟”等;生成符合幼兒興趣、圍繞問題解決過程的科學課程,如“‘紙’想遇見你”“我眼中的屋頂”等;生成幫助幼兒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的節日課程,如“花好月圓中秋節”等。
三是班本課程。筆者所在幼兒園倡導“自然自得”的課程理念,要求課程內容回歸幼兒的生活。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在園本課程的基礎上,按照四季變化、節氣及幼兒一日的生活開展多樣化的活動,讓幼兒走進自然和社區,將主動權交還給幼兒,這充分體現了教育的生活化和自然化。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還充分挖掘幼兒園周邊豐富的教育資源,利用社區、醫院、超市、學校等社會資源,開展了“泥土里的秘密”“蘿卜長大了”等班本課程,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在自然中成長。此外,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還建立了班本課程審議制度,定期交流課程故事,使各類課程不斷得以完善。
四是課程審議。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在各門課程實施前后均會開展相應的課程審議,確保課程目標科學合理,活動過程游戲化。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還定期開展班本課程實時分享活動,采用集體、小組、個別等不同的形式,組織幼兒主動地學習、游戲和運動,并引導幼兒自主參與環境營造,營造適合不同年齡段及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學習、游戲和成長的物質與心理環境。
五是課程管理。筆者所在幼兒園堅持立德樹人和保教并重,深入貫徹落實課程游戲化理念,并結合本地教育資源建立健全課程評價機制。同時,為了提高課程質量,筆者所在幼兒園集中審議各年級的課程內容、環境和資源等,并通過調研和評估引導教師不斷調整課程實施過程,不斷優化園本課程內容。
三、整合各項資源,營造德育環境
筆者所在幼兒園力求通過各種方式營造一個充滿愛、尊重和關心的環境,如定期組織“媽媽辛苦了”“爸爸我愛你”等主題活動,讓幼兒理解家人對自己的愛與付出,并表達對家人的感謝和尊重,還在園所的教室環境設計和裝飾中融入德育元素。
此外,筆者所在幼兒園組織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規律和技能水平等整合各項資源,打造了多元的室內游戲館,如“閱讀長廊”“建構區”“科探室”“美工室”等,并將德育元素融入各項游戲中,讓幼兒在思考、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在活動安排方面,筆者所在幼兒園交替開展戶外活動、場館活動和區域活動等,這既保證了幼兒游戲的時間和質量,又體現了對幼兒意愿和興趣的尊重。在開展各項活動的過程中,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觀察幼兒的行為,捕捉幼兒的興趣,了解他們的發展水平,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幼兒逐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積極的探究精神。
筆者所在幼兒園已經開辟了戶外游戲區和室內游戲場,支持幼兒在種植區、“和樂”小鎮、建構區等進行游戲創造,在青青草地、飼養角里積極探索、大膽表達,開展“稻草人誕生記”“花店開張了”等活動。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還通過引導幼兒參觀面包店、銀行、停車場、超市、藥店、中小學等周邊場所,為幼兒提供了直接接觸社會的機會。此外,筆者所在幼兒園建立社區聯動機制,加強與社區、社會組織的聯系與合作,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拓展了幼兒發展的空間,基于幼兒的興趣開發了“包場老街趣味多”“社區尋寶”等項目課程。
除了園所資源和社區資源,筆者所在幼兒園還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通過開展家長委員會、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活動,密切家園聯系,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共同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形成教育合力。筆者所在幼兒園還定期開展“家長助教”活動,讓各行各業的家長走進班級,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如在“感恩月”主題活動中邀請有烹飪特長的家長到園與幼兒一起制作美食,并將制作好的美食贈送給環衛工人、警察等。
總之,結合課程計劃和要求,筆者所在幼兒園充分利用園內外自然資源開展各類參觀、訪問、調查、寫生、觀察、測量等社會實踐活動、親子活動等,拉近了幼兒和大自然之間的距離。由于園所地處農村,有很多尚待挖掘的資源,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充分審議如何結合課程目標利用資源,不僅調查、挖掘周邊資源,還對其進行篩選,進行園本課程設計,如生成特色課程“豐收季”。筆者所在幼兒園還聯合附近社區開展了“環保小衛士”“垃圾分類”等環保活動,充實了園本課程,從而更好地支持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同時加強了社區、家庭、幼兒園之間的聯系,形成了教育合力,營造了和諧的教育氛圍。
四、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德育個性化
為了增強德育效果,幼兒園需要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制訂個性化的德育方案,讓幼兒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學習德育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筆者所在幼兒園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要求教師制定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科學的一日計劃,并通過“半日展示活動”“觀察記錄分享”等活動培養教師將各個年齡段幼兒發展特點和目標爛熟于心的專業技能,使教師逐漸形成兒童意識、資源意識、課程意識和質量意識。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以“堅守兒童立場”為中心,基于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多元化資源,不斷豐富幼兒園課程內容。例如,對于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設計和組織了“我愛我的幼兒園”“幼兒園里真好玩”“點點愛上幼兒園”等活動,緩解了小班幼兒的焦慮。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通過撰寫學習日記、觀察記錄、一對一傾聽記錄、案例分析等形式,觀察、分析、支持班級所有幼兒的發展需要,真正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推動其向高水平發展。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對中班幼兒的戶外游戲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觀察后,發現他們很喜歡趴在地上玩雜草、找石子、尋昆蟲。于是,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對戶外游戲場地進行了再改造,將幼兒園東側走廊打造成綠意盎然、蟲草共生的自然小天地,幫助幼兒在自然野趣的游戲環境中獲得和諧健康的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包場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