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強調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旨在克服傳統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弊端。為此,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探索和嘗試各種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迎合新課標的要求。其中,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大單元教學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旨在改變傳統的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更為寬廣的知識背景下深入學習。在初中物理課堂,實施大單元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科學而有效地實施大單元教學,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文章探討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的意義和實施策略,以供參考。
一、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構建系統的物理知識框架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實施大單元教學,整合、拓展相關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物理知識框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物理學的整體結構及其內在邏輯聯系。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為他們的物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大單元教學重視實驗與實踐環節的設計與實施,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通過親身參與實驗與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領悟和掌握物理知識,并在此過程中有效鍛煉實踐操作能力。這種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觀察能力與創新精神,能夠為學生日后的科學探索與技術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融合核心素養,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
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實施大單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能力、科學態度與責任感等。這些核心素養不僅奠定了學生扎實掌握物理知識的基礎,還是他們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和品質。將核心素養有機融入大單元教學的目標體系,能使學生在深入理解和運用物理知識的同時,鍛煉科學思維,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形成科學態度和責任感。此外,大單元教學需要確立明確的目標導向,以確保教學過程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發展方向。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應當緊密圍繞物理核心素養來設計教學目標。
以北師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物態及其變化”為例,結合新課標關于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教師應設計如下大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在物理觀念層面,通過這一章節的系統學習,學生應能牢固樹立關于物質三態(固態、液態、氣態)及其相互轉化過程的基本認知,深入理解溫度概念及其在影響物質狀態轉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物態變化規律的相關知識。第二,在科學思維層面,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運用物理原理對物態變化過程進行科學解釋。引導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和嚴謹的實驗數據分析,學會運用邏輯推理和歸納方法揭示物質狀態變化的內在規律,并能夠靈活應用這些規律解釋生活中的實際現象。第三,在科學探究層面,著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手段,探究不同物質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狀態變化規律,培養他們設計并實施簡單實驗的能力,學會有效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并能夠基于實驗證據得出科學結論。第四,在科學態度與責任感層面,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激發他們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尊重實驗事實,勇于提出新問題和創新性觀點。同時,通過介紹物態變化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應用,增強學生的科技應用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二)展示知識系統性,設計大單元主題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學積極推行大單元教學模式,旨在全面展示物理知識的系統性,并精心設計大單元主題,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物理知識本身具備嚴密的邏輯體系,各知識點間相互交織。設計大單元主題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深化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習效果。
以北師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物態及其變化”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單元主題為“探索物質世界的狀態轉變奧秘”,引導學生把握物質狀態變化的內在規律,深入剖析物態轉變背后的物理原理,并探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基于大單元主題,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子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基于“物質的三種狀態”這一子主題,教師可以系統介紹固態、液態和氣態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對物質狀態變化的認知框架。基于“溫度與物態變化”這一子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溫度對物質狀態的影響機制,以及如何通過溫度調控實現物態的轉變,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溫度概念及其在物態變化中的關鍵作用。基于“物態變化的應用”這一子主題,教師可以詳細介紹物態變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如水的自然循環、食品冷凍保鮮等,幫助學生認識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提高他們的綜合應用能力。基于“實驗探究物態變化”這一子主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通過觀察和分析物態變化的實驗現象,驗證物態變化的科學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實驗操作能力。通過大單元主題設計,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物態及其變化的相關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深入理解物態變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場景。
(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單元學習任務
由于學生在學習能力、興趣偏好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學習速度有所不同。為確保每個學生在大單元教學中都能獲得相應的成長機會,教師需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精心設計具備層次性的大單元學習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以北師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物態及其變化”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個層次的大單元學習任務。
首先,基礎層次。一是進行觀察與記錄,要求學生密切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物態變化,如冰的融化過程、水的蒸發等,并詳細記錄所觀察到的情況,旨在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并培養他們良好的記錄習慣,使其對物態變化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了解與認識。二是進行知識的系統梳理,引導學生對物態變化的基本概念、溫度的定義及單位等基礎知識進行整理與記憶,并通過制作概念圖或編寫筆記等方式,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框架,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點。
其次,中等層次。一是開展實驗探究,引導學生精心設計與實施簡易的實驗項目,如探究水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狀態轉變過程,并詳細記錄實驗數據,進而深入分析實驗結果。這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并培育其科學探究的嚴謹態度與探索精神。二是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一系列與物態變化緊密相關的實際問題,如解析冰箱制冷原理,解釋冬季窗戶上霜凍形成的原因等。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其知識應用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
最后,高級層次。一是創新應用,鼓勵學生積極運用物態變化的科學原理,自主設計并制作富有創意的小發明或實驗裝置,如制作簡易溫度計,探究不同物質在相同溫度條件下的狀態轉變過程等。二是撰寫研究報告,讓學生從與物態變化緊密相關的領域中挑選一個研究主題,如物態變化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實際應用,深入研究并撰寫詳盡的研究報告,全面展示其研究成果與分析思路。
(四)注重教學實踐性,設計大單元作業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應注重教學實踐性。大單元作業的設計旨在強化物理知識的系統性,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深化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具體而言,大單元作業涵蓋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結論總結等多個環節。學生在完成這些作業時,需要親身參與實驗過程,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數據,并進行深入的分析。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同時,加強教學實踐性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責任感具有積極作用。在完成大單元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嚴格遵守實驗規則,認真對待每一個實驗步驟,尊重實驗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感,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以北師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運動與力”為例,教師在實施大單元教學的過程時,可以設計以下具有實踐性的大單元作業。一是對日常生活中的運動現象進行觀察,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并記錄一周內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類運動現象,包括但不限于車輛行駛、行人走動及物體下落等。學生需詳細描述運動的特點,并嘗試分析其中所蘊含的力學原理。二是進行實驗探究,探究力與運動的關系。學生需自主設計實驗,探究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對物體運動狀態的影響。例如,學生可通過改變對小車施加的推力大小或方向,觀察并記錄在不同條件下小車的運動情況。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收集數據,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合理解釋。通過上述實踐性大單元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學生能夠親身參與觀察、實驗和創新活動,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運動與力的關系,有效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實施大單元教學對于初中物理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鑒于此,初中物理教師應緊密圍繞實際教學內容,積極探索和創新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的實施策略,以提高教學質量,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
(作者單位:蘭州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