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其內涵就是實現二者在頂層設計、隊伍培養、平臺建設,以及組織保障四個方面的協同,從而發揮二者的合力,推動協同育人的體系化、規范化、常態化,確保協同育人落到實處,實現整體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協同育人
一、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意義
思政課教師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理論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重點負責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輔導員主要是負責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給學生進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引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如果能夠在保證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專業化的基礎上,調動兩支隊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兩支隊伍的高效協同,必將有力推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有利于促進優勢互補,加強育人實效
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關注焦點是存在差異的,前者關注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而后者重點關注的是“培養怎樣的學生”的問題。同時,由于分工的專業化和明晰化,就導致了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這兩支育人隊伍出現各不相謀、各自為政的情況,嚴重阻礙了高校育人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兩支育人隊伍加強協同合作,在實現優勢互補的同時,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實現“1+1>2”的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育人精度,拓展育人深度
思政課教師的課余時間主要是備課、閱讀學習、撰寫論文、推進科研,很少有時間和機會與學生進行深入地溝通交流,因此思政課教師無法清楚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和想法,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內容缺乏指導性和針對性。如果思政老師能與輔導員相互配合,形成雙向協同機制,思政課教師就能較為及時和精確地獲取學生的信息和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育人育才的精度。
在大學里,輔導員在處理學生日常事務中常常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雖然能夠及時解決當時的問題,但是很少去進行總結思考,也沒有時間和精力運用有關理論進行深入分析。這樣就可能造成“治標不治本”的情況,不能有效解決學生真正的問題和困難。因此,我們必須讓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進行優勢互補,加強二者的交流學習,同時提高為學生解決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的能力。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困境
(一)育人主體的協作性不足
協同育人工作需要兩支隊伍進行有機整合,達到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的效果。然而,這種“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必然需要兩支育人隊伍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等情況進行深度的溝通和交流,但是由于工作量大、分工的專業化和明晰化、專業背景的不同等情況,最終造成兩支育人主體之間的協作溝通不足。同時,在實際的協作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往往把協同育人簡單地理解為兩個互不相關的工作部分,沒有將對方納入教學計劃或實踐活動中,而是各自為政,形成割裂化的工作局面。這種“部分優化,整體不協調”的工作方式,不僅無法全面展示協同育人的優勢,也會造成協同育人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局面。
(二)育人資源的共享性不足
當前,各大高校都擁有自己的見習基地、實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等資源,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時,這些資源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在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實踐教育活動中,兩者的資源未能有效互通和融合[1]。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活動往往過于單調乏味,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低;而輔導員的教育活動雖然深受學生喜愛且與學生有更好的互動,但對內核升華不夠,深度不夠。因此,當兩支隊伍缺乏互通和共享之時,就必將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進而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興趣逐漸降低,最終影響了協同育人的實效。
(三)育人過程的互補性不足
思政課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同時也直面教學實際需要,因此往往能敏銳地發現相關專業的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思政課教師主要通過課堂的理論教學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輔導員由于對學生們的生活學習有較為深入的了解,熟悉不同學生的特點,能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因材施教,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協同育人模式中,兩支隊伍并未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更多的時候兩支隊伍都是各自為政,缺少互補性,無法做到相得益彰、取長補短,這對于推動高校協同育人工作產生了阻礙,不利于建立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三、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對策
(一)加強統一領導,完善頂層設計
1.共建隊伍的領導機制
為提高兩支隊伍的溝通協作,提高育人實效,就必須成立工作專班,下設相應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組織架構主要有三層,首先是組長,組長應該從分管校領導中擇優選擇,校領導的直接參與不僅能夠體現學校對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的重視,同時也有利于激勵小組成員加強溝通協作,有力地推動了兩支隊伍的溝通協作;其次是副組長,副組長應該由教務處、黨委學工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部門的專人擔任;最后是小組成員,小組成員主要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2]。同時,這個協同育人工作專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準則,結合學校的工作實際,進行頂層設計,同時要統籌安排各項工作,不斷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還要定期舉辦相關的培訓和工作推進會、溝通協調會等,讓兩支隊伍面對面協調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明確各自的責任和分工。
2.構建雙崗雙聘的模式
高??梢酝ㄟ^構建“雙崗雙聘”的模式來讓思政課教師擔任兼職輔導員,參與到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同時讓輔導員擔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兼職教師,參與到理論教學之中。
而且還需要設立“雙崗雙聘”指導小組,從指導小組中選配一批理論知識扎實、教學經驗豐富的名師和資歷深、能力強的專職輔導員作為指導老師,引導兩支育人隊伍開展相關工作。這種“雙崗雙聘”的方式,不僅可以讓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優勢互補,有效提高第一、第二課堂的育人效果,還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后”的問題。
3.引導樹立協同的理念
不可否認的是,各高校在推進協同育人工作過程中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必須從思想認識層面進行轉變,不斷培養并提高兩支隊伍的協同育人意識。為了建立協同育人隊伍間良好的工作關系,兩支隊伍必須要有相互配合的工作意識,多溝通,多交流。各大高校應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方面,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文件,開展相應的講座學習,加強對兩支隊伍的教育、培訓和引導,幫助兩支隊伍樹立協同育人的思想和理念,使兩支隊伍在思想上形成統一;另一方面,通過創造良好的協同育人環境,幫助兩支隊伍有效推進協同育人工作。
(二)加強優勢互補,促進聯動培養
1.完善聯動培養體制機制
高??梢愿鶕拘5膸熧Y力量等實際情況,制定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聯動培養方案,建立和完善本校協同育人聯動培養的體制機制,強化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整體素質[3]。可以嘗試建立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培訓基地或研修中心,該基地或中心可以針對兩支隊伍的差異性和職責,開展綜合或專項培訓,包括具體案例處理、課堂教學、科研能力提高等方面。組織開展校內外的思政專題培訓會,如國家政策、心理預防、社會熱點、論文寫作、工作實習等專題培訓會等。
2.開展協同育人創新研究
在實踐中,兩支隊伍要在協同育人的方式方法上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兩點:首先要在科研能力上進行創新。可以讓輔導員參與到思政課教師的相關課題研究之中,借助輔導員對學生真實情況的了解,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存在的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進行“對癥下藥”,最后總結歸納成普遍適用的成果并進行廣泛推廣和運用。
其次,要在協同方式上進行創新。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要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協作等教學方式,提高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聯動性、創新性。
3.加強協同育人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典型示范:一方面開展評優爭先活動。以協同育人工作中兩支隊伍的育人成果為依據,通過制定協同育人成果指標體系,將個人成果量化,根據量化結果設置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層級,并對取得“優秀”等級的教師進行表彰。
另一方面總結協同經驗并推廣。要及時挖掘在協同育人工作推進過程中表現較為突出的個人,對其先進模范事跡進行宣傳和表彰;同時,應加強高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邀請那些在推進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果并表現突出的高校,進行經驗總結和分享。
(三)加強資源整合,搭建協同平臺
為實現兩支隊伍的協同育人,就必須搭建雙向交流平臺,通過平臺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保障兩支隊伍溝通交流的便捷性和通暢性,促進兩支隊伍的協同,增加凝聚力,形成育人合力。
1.搭建教學交流合作平臺
高校應建立網絡集體備課平臺,給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分配集體備課任務,促進思政課教師之間,輔導員之間,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之間的備課協作,同時輔導員要注意在育人過程中,不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將理論運用到育人實踐之中,并在育人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思考,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
2.搭建學術科研交流平臺
各大高??梢越Y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通過開設協同育人工作有關的校級課題,吸引并鼓勵兩支隊伍共同進行課題申報。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邀請資深教師為輔導員做課題講解、科研選題、材料整理、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講座,以提升輔導員的科研水平。同時,可定期舉辦交流會、研討會等,由資深輔導員進行具體的案例分享和經驗交流,以提升思政老師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提高課堂互動性。
3.搭建管理交流合作平臺
這就需要思政老師與專職輔導員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社團活動、就業指導等工作,讓兩支隊伍在協作中深入了解彼此的工作內容,在交流合作中達到“1+1>2”的效果。同時也可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存問題開設專題學習研討班、技能培訓班等,邀請專職輔導員參與,促進課堂教學和日常實踐教育的有機融合。
4.成立協同育人工作室
工作室負責思政老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的專項事宜,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由專人監督工作進度,并向院校領導反饋工作效果。定期組織協同育人工作會,讓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相互匯報工作,就相關協同育人問題進行討論,分享經驗,加強彼此聯系,打破因部門分化而導致的溝通不暢等問題,實現定期交流溝通。
(四)加強組織建設,完善體制機制
1.完善考察、督查的機制
具體監督評價措施可以根據各高校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可以通過開展不定期檢查、學校領導和二級學院領導的突擊巡查、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或全面普查等措施來考察、督查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在協同育人方面的效果、質量和滿意度。這樣可以形成一套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確保兩支隊伍在思政課教學、學生行為管理、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思政課題申報和科研項目研究等方面進行有效協同。
2.建立考核評價的機制
一是定目標,量化標準。首先,建立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的考核評價機制,應設置明確的目標和量化的標準。這些目標和標準既要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總體要求相契合,又要與育人工作的具體實踐相銜接。例如,可以設定教學質量、學生成長、師生互動等方面的指標,并細化量化標準,使其具備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二是多維評估,多元參與??己嗽u價機制應采用多維度的評估方法,充分綜合教師和輔導員不同方面的表現??梢园ń虒W觀摩、學生評價、同行評議、輔導員工作報告等形式,確保評價結果具有權威性和客觀性。同時,要鼓勵廣泛參與,讓師生、學工部門、校領導、行業專家等多元主體參與評估,形成全面的評價體系。
3.建立激勵反饋的機制
一是獎懲激勵,倡導合作??己嗽u價機制不僅要設立獎勵措施,還需要設立相應的懲罰機制,對未達標或不合格的人員進行督促和糾正。此外,最重要的是倡導合作,鼓勵教師與輔導員之間的互助與協作,營造良好的育人合作氛圍。
二是反饋改進,持續優化。建立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的考核評價機制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應側重于及時的評價反饋,為教師和輔導員提供改進的機會和空間,可以通過收集學生意見、開展教學研討會、組織經驗交流等方式,促進教師和輔導員的專業成長和共同提高。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彭瑤.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21.
[2]梅蘭英.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華大學,2021.
[3]楊濤,丁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思考[J].大眾文藝.2020(20):161-16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項課題項目(21Z05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唐志強,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助教,長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王霄,武昌理工學院,助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陳雯,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館員,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圖書情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