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起草《決定》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了專門說明,并且用“五個注重”高度概括了《決定》在內容擺布上的主要特點,其中,最后一個注重就是“注重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在《決定》的第十五部分,著重通過對深化黨的領導制度、黨的建設制度和黨的自我革命制度改革的部署,為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提高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
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建設,加強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決定》指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要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而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首先在于通過深化黨的領導體制機制改革,加強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集中統一領導。
深化頂層設計機制改革。由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健全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制度體系,完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的設置與運行,加強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各項改革工作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的團結統一。
深化各層級落實機制改革。黨的領導是全面系統整體的,必須全面系統整體加以落實。重心在于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各級黨委(黨組)要積極擔負起主體責任,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鼓勵地方各級黨委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和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能夠最終落實落地入人心。
深化其他領導機制改革。領導制度的改革除了要加強領導權威、完善落實機制以外,《決定》中還特別提到兩項機制改革。一是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改革。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并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二是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改革。改革激勵機制是需要不斷自上而下加以完善的一種改革動力機制,彰顯了黨的領導的推動力;輿論引導機制是通過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而形成的一種引力機制,拓展了黨的領導的影響力。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決定》指出,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在于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的學習教育機制。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要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組織實施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計劃,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
深化黨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成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常態化,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拓展新興領域黨的組織建設。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進一步深化黨的組織建設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決定》中強調,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
完善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黨內法規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的規范依據。現已形成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準則、條例為基本制度形態,以規定、辦法、細則為具體展開的黨內法規制度規范體系,黨內法規制度通過多年來的立改廢釋,體系已日趨完備。隨著實踐發展、社會變遷和改革的不斷深化,黨內法規制度仍需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形成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的機制,這樣才能彰顯其科學性,增強其權威性和執行力。
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決定》強調,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的大敵,是黨內的頑瘴痼疾。要刀刃向內,根除頑疾,《決定》明確提出要健全防治機制,持續精簡規范會議文件和各類創建示范、評比達標、節慶展會論壇活動,嚴格控制面向基層的督查、檢查和考核總量,提高調研質量,下大力氣解決過頻過繁問題,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
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要在一體化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上拓寬思路。以系統觀念深化風腐同查同治,精準甄別“四風”問題,建立問題線索移送機制,紀檢監察機關加強同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溝通協作,健全同查同治合力機制。注重雙向突破,一方面堅持“由風查腐”,甄別違規吃喝、違反程序作決策等背后存在的請托辦事、利益輸送、權錢交易行為,另一方面注重“由腐糾風”,將“四風”問題作為審查調查工作重要內容,深挖被審查調查人和其他相關人員涉嫌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線索。
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一方面要樹立政治思維,準確認識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背后的政治危害。堅決查處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腐敗,堅決防止領導干部成為利益集團和權勢團體的代言人、代理人,嚴肅查處政商勾連、資本向政治領域滲透等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另一方面要樹立法治思維,準確適用紀法規定。在違紀問題的認定上,嚴格遵循黨規黨紀相關規定,對行為進行全面分析。在涉嫌犯罪的認定方面,準確把握罪與非罪,正確區分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罪,立足案件事實證據作出判斷和處理,積極探索新型職務犯罪罪名的實踐應用。
(作者系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