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高校畢業生就業事關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落地,事關就業優先戰略落實,事關社會大局安全穩定。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以更高的政治自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就業育人發展方向,用心用情提升就業創業服務水平,穩步推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堅持政治高站位,為服務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系統部署,充分體現教育在促進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戰略性支撐作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承擔著服務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中的交匯作用,必須將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有效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以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的人才力量。
以更寬的視野拓寬就業新渠道。牢牢把握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向——市場化就業,整合政府、企業、高校和各類社會組織的資源,把畢業生崗位開發與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重點圍繞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強化訪企拓崗專項行動,努力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以更大的力度拓展政策崗位新空間。堅決守住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基本盤”,教育部門和高校堅持引導畢業生積極參與“三支一扶”“西部計劃”“鄉村振興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鼓勵學生利用好基層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社會工作、司法輔助、科研助理等就業機會,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以更高的標準拓深就業服務新保障。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和宏觀層面的制度設計,并貫徹到具體實踐中,努力推動各項政策舉措落實落細。優化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強化就業政策宣傳,用好“就業創業在江蘇——人才政策計算器”,幫助畢業生結合自身情況精準查詢各項政策信息,用動心的政策、暖心的服務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安心留蘇就業創業。
堅持服務高質量,為落實根本任務增添“新活力”
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唯有更為精準的、更富內涵的、更可持續的就業指導服務,方能符合社會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的就業“急難愁盼”問題的真正需求。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強化以大學生職業生涯為核心的職業發展教育,提高畢業生核心競爭能力,是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舉措。
突出信息化手段,促進就業服務更為精準。我省已在全國率先建成國家、省、校三級一體化的“江蘇大學生24365就業服務平臺”,省級層面與省內所有高校實現信息無縫對接、數據實時共享,每年通過就業服務平臺為畢業生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3000余場,精準推送崗位信息。進一步發揮好信息技術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以服務智能化、管理更精準為目標,加大就業市場建設,強化“百校聯動”效應,整合行業性、區域性就業資源,實現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共建,為畢業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就業崗位。強化就業數據跟蹤,做到精準施策,為有著不同生涯目標的畢業生提供個性化指導服務,及時為困難畢業生、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等重點群體精準提供就業幫扶和服務,推動每一位畢業生順利就業。
突出專業化素養,促進就業育人更富內涵。我省每年組織就業工作人員、就業創業骨干教師、畢業班輔導員、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專項師資培訓,不斷滿足師資培訓新要求,努力培養和壯大素質過硬的就業創業骨干教師隊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就業創業指導隊伍建設,在全省范圍內建設一支職業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培訓“突擊隊”。深化就業育人導向,積極開展本土化生涯發展理論研究,將國外生涯指導理論與中國國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著力打造特色化、科學化的江蘇生涯教育“名師金課”,全面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突出全過程指導,促進生涯發展更可持續。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理念引導為重點,堅持就業指導與思政教育、勞動教育同向同行,深入開展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助力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緊扣生涯規劃關鍵環節,將生涯教育端口前移,在新高考背景下,促進高校與高中深度對接,推進高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學生提早探索職業未來、科學規劃專業。緊扣職業發展核心能力,把生涯規劃納入高校生涯指導課程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形式多樣的“就業育人”主題教育活動,舉辦好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主題月、就業創業公益巡講等活動,幫助畢業生理性擇業、調整心態,努力成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堅持賦能高水平,為完善反饋機制塑造“新優勢”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與招生計劃、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動作用。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分析,強化數據規范和運用,能夠推動科學預判形勢、引領工作方向。要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推進數據貫通,實現信息發布常態化,提高調研評價的專業性與科學性,構建縱橫交互的工作新格局,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賦能。
建立就業形勢“瞭望臺”。依托“江蘇智慧就業大數據監測與預警分析平臺”,對省內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持續開展動態監測,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社會崗位需求狀況的動態監測評估體系,實現對就業形勢和就業狀況的動態管理和監測預警,促進科學研判人才供求趨勢,超前謀劃應對發展中的變化,力保高校畢業生就業大局穩定。
樹立專業設置“風向標”。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專業預警,逐步完善基于就業視角的專業監測預警研究。鼓勵和支持高校適應產業發展,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重點布局社會需求強、就業前景廣、人才缺口大的學科專業,按照教育部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及時調整或更新升級已經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
形成人才培養“助推器”。加強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用人單位招聘情況等調研工作橫向整合貫通,掌握江蘇高校畢業生在職場上的持續發展力,為實現“就業反饋人才培養”的目標提供更有價值的數據支撐。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適時適度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省內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適配度。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政治安全、民生福祉、社會穩定。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要從政治的高度認識、從戰略的高度謀劃、從民生的角度促進,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緊緊圍繞服務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這一使命任務,千方百計推動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