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綠色之基,山宗水源樹牢生態屏障;悟思想之力,高原大地綻現時代新貌。仲夏的高原,長天流云,氣象萬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海的實踐”主題采訪團深入高原大地,近距離體味大美青海的自然之美、精神之美、和諧之美,切身感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力在青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實踐。
繪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精彩華章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指明了青海對于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的意義和價值。青海湖浩渺無邊、水天一色,祁連山聳入云端、蒼翠蔥蘢,三江源雪山遍布、冰川矗立,一望無際的草原水草豐茂、牛羊成群……獨特的地域造就了青海獨有的自然資源稟賦,也賦予了青海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從全省90%以上國土屬于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的實際出發,青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剛性約束。
“天下黃河貴德清。”印象中黃河總是濁流滾滾、波濤洶涌,然而在貴德縣境內,76.8公里的黃河沉穩平緩,河水清澈,像一條綠絲帶環繞在山川之間。貴德縣突出重點水域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推進黃河上游水生態修復,深入開展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黃河流域生活垃圾清理百日攻堅、黃河流域生態問題全方位“體檢”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反映問題整改。全縣地表水環境質量整體良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為100%,黃河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棲息著雪豹、荒漠貓、黑頸鶴、猞猁等珍稀瀕危野生物種。近年來,通過穩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有效落實最嚴管控措施,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區域內水源涵養功能明顯增強,凍土穩定性不斷提升,植被面積增加51.27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總體改善趨勢,植被初級生產力提升12.67%,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提升7.3%,生態環境呈現新面貌。
綠水青山常在,金山銀山方能永續。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重點是推動綠水青山中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合理高效變現。
拉脊山下,阿什貢七彩峰叢砂石灼灼、五彩斑斕。海南藏族自治州以這片丹霞地貌為核心,聚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整合現有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把景區打造成集高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黃河源頭文化、天地人緣文化為一體的全域景區,實現了單一旅游觀光向綠色生態旅游轉型。2023年,景區共接待游客15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300萬元。
青海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著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青海綠電”成為一道壯麗風景線。2023年,“青海綠電”跨越山海,輸送至河南、上海、浙江、江蘇、山東、湖北、安徽等14個省(區、市),外送電178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146.4億千瓦時。
十多年前,共和縣的塔拉灘還是一片風沙漫天的戈壁。憑借年平均日照時間達到3000小時的天然優勢,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園區,年發電量超過200億千瓦時。登上園區的觀光塔眺望,345平方公里的光伏發電園仿佛一眼望不到邊的“藍色海洋”,超過1000萬塊光伏板猶如向日葵般昂首汲取陽光。經過多年發展,共和縣創建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已成為集光伏、光熱、風電、裝備制造、電力基礎設施智能化運維為一體的集中連片、統一開發綜合示范園區,并初步形成了風、光、水、地熱、儲能“五位一體”清潔能源發展新格局。
![]()
光伏園的建設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光伏板的遮擋改善了土壤的水分和肥力,助力牧場恢復。牧草長,引牛羊。為了讓羊群能夠暢通無阻地吃草,園區工作人員將光伏組件的離地高度從原來的50厘米調節為120厘米,實現了“板上發電、板間種草、板下牧羊”,進而帶動了附近牧民增收。“光伏羊”成為塔拉灘上又一張名片。
書寫傳承精神、賡續血脈的壯美篇章
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這片紅色的熱土孕育了“兩彈一星”精神、“兩路”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仲夏時節,海晏縣的金銀灘上綴滿黃色、白色的金露梅和銀露梅。20世紀50年代,這片草原上建起了中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原子城,成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這里不僅孕育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還培育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
原子城前身為第二機械工業部西北核武器研究設計院、核工業部國營221廠。60多年前,這里被選定作為核武器研制基地,6000多名牧民沒有提任何條件,僅用了十天就讓出了這片祖祖輩輩生息的土地,趕著15萬頭牲畜向剛察縣、祁連縣等地遷徙。從最初的三頂帳篷起家,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專家、技術人員、干部職工、部隊指戰員,在海拔3100多米的高原蓋廠房、修鐵路,建起了草原干打壘、地下窩棚和半地下宿舍,開啟了我國核武器研制的傳奇之路。沒有人員就突擊培訓,以老帶新;沒有圖紙,自己動手繪制……祖國一聲召喚,王淦昌、鄧稼先、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告別親人、遠離家鄉,默默奉獻、攻堅克難,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科技創新奇跡。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海晏縣原子彈紀念碑、海晏縣原子城遺址、221基地地下指揮中心……這里的每一棟建筑都在默默講述著當年可歌可泣的艱辛歲月。
為了講好原子城的紅色故事,海晏縣實施紅色旅游項目、盤活紅色旅游資源、推出紅色精品線路,形成了集教育、休閑、體育、觀賞、體驗等業態于一體的紅色文旅新模式。原子城紀念館深入發掘和研究原子城紅色文化,做好文物的活化利用和研究闡釋,還成立了“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深入社區、院校、企業,以快板、話劇等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講,慕名到館參觀學習的群眾累計達400余萬人次。
“巍巍峨峨祁連山,風刀雪劍裂骨寒。紅旗指處峰讓路,戰士刀頭血未干。”1937年3月,紅西路軍撤入祁連山,戰勝了雪山、戈壁等極端艱苦的環境,粉碎了敵人無數次追擊堵截,為革命保存了骨干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祁連縣紅西路軍解放軍二軍紀念館里,200余件帶有紅色記憶的實物,120多幅照片,24個感人的故事,記錄了這段悲壯的歷史。近年來,祁連縣集中力量打造紅色研學基地,著重做好紅西路軍在祁連活動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利用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各類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活動近600場次,接待干部群眾和游客20余萬人次。
奏響同心筑夢、聚力前行的和美樂章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之地,更是東西部協作的重要一環。進入新時代,青海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同心共創美好生活,呈現出團結奮進、內外聚力、和衷共濟的和諧發展場景。
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這在青海成為上下共識。青海是我國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在共同生活共同建設的歷程中,各族群眾結下深情厚誼。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寧夏調研時指出,民族團結非常重要,我們五十六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門源回族自治縣地處青海東北部、祁連山脈東段,被譽為“青海北大門”,有回、漢、藏等22個民族,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超過60%。黨的十八大以來,門源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民族工作與民生工作深度融合,建成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館,大力宣傳各民族群眾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涌現出的先進事跡和模范人物,團結引領全縣各族群眾凝聚共識、加快發展,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其樂融融。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10年以來,在東西部協作政策的牽引下,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先后有五批次、3800多名援青干部、技術人才來到青海,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從“輸血”到“造血”,從“單向支援”到“合作共贏”,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貢獻了智慧和力量,譜寫了新時代的“山海情”。
西寧城北,元朔山下的一片紅墻黑頂建筑群是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為了讓牧區的適齡孩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在上海市的對口幫扶下,投資1.45億元在西寧興建了這所占地51畝的學校。自2019年9月招生以來,共有1446名果洛籍學生入學就讀,目前在校學生800名,其中藏族學生占比超過97%,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持續位居果洛州各所中學首位。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考察時指出,包括教育在內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取得顯著成效,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同飲一江水,蘇青一家親。“江南的茉莉花,搖曳在黃河邊;高原的格桑花呀,盛開在巴彥克拉……”以蘇青“山海情緣”為主題的音樂劇《遇上你是我的緣》相繼在青海、江蘇等地上演,感染了無數觀眾。音樂劇改編自江蘇援青干部真實經歷和典型事跡,講述了他們立足高原、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青海是江蘇唯一承擔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雙重任務的省份。2010年開始,江蘇啟動對口支援海南藏族自治州工作;2021年起,協作范圍擴大至青海全省。近年來,通過兩地互訪、產業協作、結對共建、教育幫扶、干部交流等方式,37.15億元資金由蘇入青,1193個項目落地生根,雙方合作的范圍越來越大,內容更廣泛,形式也更加多樣。
責任編輯:包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