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成《決定》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目標任務,需要緊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重點帶動全局,由點及面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
“兩個毫不動搖”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持續深化國企改革,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種所有制經濟呈現各展所長、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需要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健全完善各類經營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規則體系,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弘揚企業家精神等方面健全完善務實管用的舉措,切實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推動做大做強做優。堅持分類改革、加強分類監管,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和產業集團公司等三類公司的功能作用,實現合理分工、協調發展,著力推動國資國企做強做優做大。一方面,聚焦主責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三類公司”立足江蘇產業發展基礎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加快打造一批與“走在前、做示范”相匹配的支柱產業,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和區域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聚焦分類考核促進提質增效。充分發揮考核導向作用,推動“三類公司”深化分類考核,顯著增強國資國企在服務國家戰略、促進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核心功能。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提供更多市場機會。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政策措施,貫徹平等保護原則,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一方面,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在要素供給、市場準入、行政監管等方面及時回應民營企業關切和利益訴求,穩定發展預期。另一方面,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市場機會。支持民營企業參與“1650”產業體系建設和“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支持重大創新平臺、科研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開放,支持民營龍頭骨干企業牽頭承擔國家技術攻關項目。
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弘揚企業家精神,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以培育一流企業家隊伍為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激勵和引導企業家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放在首要位置,切實增強企業家為國擔當、為國分憂的使命感,履行社會責任、熱心社會公益的榮譽感。引導和支持企業家涵養創新意識,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引領者,把創新意識貫穿企業運營管理全過程,全面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推動企業家樹立國際視野,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升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作為沿海經濟大省,江蘇在全面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等重大任務中注重暢通經濟循環并取得顯著成效。接下來,需要重點圍繞“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和“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兩個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
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圍繞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跨區域跨行業自由流動,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顯著提升市場配置要素資源的能力。其中,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心在于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勞動力市場化改革應通過深化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戶籍等配套制度改革,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應致力于推進資本市場提檔升級,通過健全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與經濟結構相匹配的資本結構;技術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心應放在完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培育建設創新載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則要充分把握數據發展規律和特點,在數據立法、確權、交易等方面加大探索,加快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充分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形成有利于促進完整內需體系培育的政策支持體系。一方面,著力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健全完善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充分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實施重大項目分級分類管理,加強要素資源省級統籌,加快建立政府投資支持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另一方面,著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特殊困難群體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工作,支持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就業形態發展,推動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在居民收入提升的基礎上,圍繞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開拓城鄉消費、推進首發經濟等重點領域出臺消費促進政策,進一步健全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
完善高水平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在推動知識產權、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上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需要持續深化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重點領域的改革攻堅,以制度的健全完善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行提供基礎支撐。
在產權保護方面。進一步完善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產權的政策制度,全面保護產權主體的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種類型的財產權,強化對產權人合法權益的執法司法保護;圍繞推動跨區域跨部門產權保護協作,以知識產權保護為重點,加快構筑產權全鏈條、跨區域保護體系,織牢織密產權保護網。
在市場準入方面。堅決維護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嚴格落實“非禁即入”要求,推動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的行業、領域、業務,持續完善市場準入審批與監管機制。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評估制度,穩步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情況、市場準入審批效能等的評估工作,著力提升市場準入效能。
在公平競爭方面。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健全完善各類經營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規則體系。聚焦醫藥、建材、水電熱氣、行業協會等重點領域,不斷健全完善反壟斷調查審查制度,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健全完善競爭執法與公安、稅務等部門聯合執法機制,推動構建跨區域、跨部門的公平競爭審查與聯合執法機制。
在社會信用方面。健全完善信用法規體系和信用標準體系,加快建設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聚焦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重點領域開展跨區域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務合作,推進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監管聯動。聚焦健全完善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推動行政管理從“門檻管理”向“信用管理”轉變。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