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一戰略任務鮮明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我們正面臨著某些體制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著不少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卡點和堵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健全的體制機制保障,要先厘清三個問題: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什么樣的基本條件?二是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卡點和堵點是什么?三是如何打通現存的卡點和堵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新條件
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生產力由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組成,這同樣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但是,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既有“新”的起點,又有“質”的變化,還有“力”的升級。其中“新”的起點主要體現為作為生產力載體和表現形式的產業,有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新起點;“質”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變換”范疇,將從以往主要以有形的物質消耗為主,逐步向以無形的知識(數據)消耗為主轉變;而“力”的升級主要表現為從以往歷次工業革命催生的熱力、電力、網力,到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算力的升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三要素”有新需求。就對勞動者需求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新”勞動者隊伍的需求,顯然不同于傳統以簡單重復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術工人,參與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適應現代高端先進設備、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就對勞動工具需求而言,正如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曾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明確了劃分時代的標志正是人們的生產工具或勞動資料。與發展傳統生產力相比,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工具需求的最大變化在于生產的信息化、智能化,進而從實體經濟生成數字經濟。就對勞動對象的需求而言,新時代最大的變化是,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即可以使用的加工對象,其基本特征是,數據的使用不僅不會被消耗,反而可以不斷增值,即越是使用就積累越多,價值越高。也正因如此,《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存在的卡點堵點
目前,在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三要素”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卡點和堵點。
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勞動者隊伍尚未形成。在生產力“三要素”中,“人”無疑發揮著最為積極、最為關鍵的作用,因為從本質上看,這一要素是決定科技進步以及技術運用的根本因素。但目前,我國在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方面還存在短板,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型勞動者隊伍支撐不夠,尤其是高端創新型人才的供給不足。尤其是在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比如人工智能和信息通信技術領域,人才供需比遠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人才供給不足不僅凸顯了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和卡點,也凸顯了人才流動和科技創新體制等方面的障礙。
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勞動工具尚未出現顛覆性變革。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等融合應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最終表現為產業升級。當前,我國已形成了規模大、門類全、競爭力較強的制造業體系。然而,一方面,我國傳統產業體量龐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制造業總體上仍處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仍然相對較低,另一方面,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仍然較為緩慢,即傳統產業向新質生產力轉型過程中存在困難,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中面臨投入大、難度高、要素適配性低等問題。
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勞動對象仍面臨諸多問題。數據成為可以使用的加工對象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根本特征。信息和數據等要素不僅因為成為勞動對象而直接創造價值,而且能夠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進一步放大價值創造效應,并將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圍擴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未來產業領域。遺憾的是,當前我們不僅面臨著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不足,在某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然存在“卡脖子”問題,而且還面臨著由于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接口不開放、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等“數據孤島”問題。諸如類似問題的存在,不僅使得數據資產潛在價值無法得到充分利用,也限制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圍擴展。
以體制改革為牽引打通卡點堵點
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卡點和堵點形成的原因固然眾多,但體制機制障礙無疑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深入學習領會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為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堵點卡點注入強大動力。
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和人才激勵機制改革。伴隨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崗位缺人”和“人缺崗位”并存現象,因為新的就業崗位不斷出現和增加,并且往往超過人力資源培育的通常周期。以“干中學”“自成才”為特征的適應性就業崗位和工作方式,會成為許多新創就業崗位的人才成長路徑。這就需要對當前教育模式進行深化改革,不僅需要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還要不斷強化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適應數字化轉型需求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在人才激勵機制上,考慮到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性強和技術迭代快的趨勢特征,人才政策取向應更具重在責任擔當的特征,需要有創新擔當和允許試錯的制度安排,以此激勵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人才成長。
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升級不僅包括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更重要的是加快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就需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一方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完善產權保護、放寬市場準入、強化公平競爭、優化價格機制、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不僅要確保政府在市場失靈時能夠進行有效的調控和引導,而且還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產業數字化提供物質基礎,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政策支持。
在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中激發數據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數據發揮著極為關鍵乃至主導作用,但目前數據要素市場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不僅包括前述指出的“數據孤島”問題,還包括數據權屬界定不清晰、數據交易機制不完善、供需匹配難、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問題。因此,完善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推動建立健全數據產權制度,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加快破除阻礙數據要素合規高效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應成為未來數據要素市場深化改革的重點內容和方向。
(作者系南京審計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教授、博導,江蘇新時代自貿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