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江蘇是全國發展的縮影,2023年GDP超過韓國,人均GDP也達到了高收入國家水平,但在民生領域,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項。甄別清楚當前民生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針對性地切實解決,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
把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可靠的依托。全會提出,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我省有8000多萬人口,做好就業促進工作是頭等大事。
首先,著力破解結構性矛盾。當前,一方面年輕人就業難,另外一方面很多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招工難”。我省“招工難”前10工種中有7個為制造業,缺口達2.2萬人。長遠看大中專院校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育人模式,短期看要有針對性開設技能培訓班,讓人崗更加適配。其次,積極創設和挖潛新的工作崗位。既要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也要兜底幫扶特殊困難群體就業。再次,推動產業升級。通過產業升級提供更多中高收入崗位,開發更多中高薪就業機會。同時,持續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實施新一輪穩崗政策,持續做好就業再就業培訓,積極推動長三角跨區域人力資源協作,建好家門口的就業服務站。
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工作
從小處講,收入分配事關生活品質、社會需求和經濟增長;從大處講,收入分配事關國家性質、社會和諧穩定,甚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率偏低,我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國家。全會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作為東部發達省份,江蘇理應作出積極探索,通過收入提升帶動消費,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先,推動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梯度轉移。我省很多地區,特別是蘇北蘇中部分地區農村還有不少剩余勞動力,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技能,幫助他們轉移到生產效率更高的第二、第三產業,可以大幅增加勞動收入。其次,切實擴大一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深化企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動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更加健全,工資收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再次,加大二次分配調整力度。鼓勵社區和村集體組織加大對組織成員的分紅力度,積極探索在更大區域范圍內實施分紅。按照基本生活需求,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水平。與此同時,優化三次分配,鼓勵先富群體積極向公益組織和特殊貧困群體捐贈。
加快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人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動力。人口問題,關乎經濟持續增長、國家繁榮興盛甚至民族存續。對江蘇而言,人口問題同樣關乎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我省一些地區出現了中度甚至重度老齡化,其結果是勞動力不足,社會發展失去活力,經濟發展失去后勁。為此,既要亡羊補牢,又要未雨綢繆。全會提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
首先,完善生育激勵機制。例如生育二孩、三孩的,可給予指定醫院費用全免的支持。建立健全二孩及以上孩子家庭補助機制,加大對多孩家庭購置大戶型住房貼息、減稅力度。其次,有效降低養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降低兒童醫保費用,提高醫療服務水平。鼓勵大型用人單位率先創辦托兒所、幼兒園,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再次,優化人口公共服務。適應人口流動客觀規律,加快推進醫保省級統籌等政策,促進城鄉、區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動。
系統謀劃教育綜合改革
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為過。對個人和家庭來說教育是百年大計,對國家和民族來說是千年大計甚至萬年大計。幾十年來我國在教育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痛點、堵點、難點依然不少。特別是大城市,幼升小、小升初擇校壓力大,中高考壓力大。全會提出,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我省科教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有理由在教育改革上作出積極探索。
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辦好各類各階段教育。首先,改革義務教育招生方式。義務教育階段探索推行“大學區制”,按就近原則,多校劃片,電腦派位。其次,調整普職比例。擴大普通高中錄取比例,部分中專學校向綜合高中轉型,提升職業教育質量,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互轉。人才成長是一個過程,要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給予更多選擇機會,引導他們終身學習、不斷進步。再次,深化育人模式改革。高度重視學生身心健康,按規定配齊專職心理老師,建立健全家長課堂,調整到校時間和自習時間,增加室外教學活動,把假期真正還給孩子。摒棄“唯分數”導向,深化高考錄取方式改革,重點考察學生平時綜合表現、基礎學科和特長學科,給高校更多招錄自主權。引導用人單位唯才是舉。在進行人員招聘時,設置一定的專業和學歷門檻無可厚非,但是要打破“第一學歷”歧視,重點考核學生的品德和能力。加強青少年學業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科學合理規劃學業和職業發展提升就業競爭力,引導學生科學制訂人生規劃,做好教育和就業銜接工作。
切實提高社區治理水平
做好社區治理工作,是完善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社區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直接關系到社區發展和居民幸福。全會提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總體來看,近些年社區軟硬件環境越來越好,但還存在一些老舊住宅小區基礎設施破損、配套不全,沒有物業管理機構入駐或物業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社區治理涉及市政、交通、城管、環保、消防、市場監管和安全生產等部門,執法力量很難全都延伸到,市場主體也不希望頻頻面對多頭管理。
首先,更新改造老舊小區。系統、連片、持續改造和提升老舊小區品質,盡力配套好各類設施。通過更新改造,讓老百姓安居、宜居。其次,完善物業管理法規。細化物業管理的各項政策和標準,明確監管部門,加大監督力度。通過獎優驅劣,打造優秀、品牌物業管理公司,持續提升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水平。推動商品房小區普遍設立業主委員會,讓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再次,持續深化綜合執法改革。基層治理工作千頭萬緒,需要綜合執法力量介入。可以借鑒推廣南京市秦淮區紅花街道等基層綜合執法改革經驗,擴大綜合執法改革覆蓋事項,優化綜合執法審批權限和執法流程,通過軟環境的提升讓人民群眾更“樂居”。
(作者單位:江蘇省政府研究室)
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