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江蘇省鹽業集團作為省屬企業中的制造業實體企業,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成8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6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13個重點項目獲得國家、省級立項。著眼未來,集團公司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兩手抓,努力在符合自身實際的賽道上跑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度”。
搶抓機遇、勇挑重擔,切實增強向“新”而行的緊迫感使命感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是必須牢牢把握的“國之大者”。集團公司專門召開科技創新暨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創新版圖、重塑經濟結構的重大機遇,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貫穿始終,舉全集團之力,堅定不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適應大科學時代學科交叉融合趨勢,特別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驅動科研范式變革,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產業組織先導功能、資源要素配置功能,增強技術牽引和產業變革的創新力。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必須抓住用好的“不二法門”。全面落實傳統產業“煥新工程”,推進生產工藝和設備改造升級、更新迭代,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技術創新為根本動力,建設質量效益領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制造強企。新興產業以鹽穴資源綜合利用為契機,把鹽穴作為服務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性資源,在具有樞紐區位優勢的淮安地區實施一批標志性項目集群。未來產業瞄準科技最前沿,聚焦氫能、新型儲能等領域,聯合高校院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加快創新研發和場景應用。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必須著力掌控的“重大利器”。堅持先立后破,善于用新技術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優勢,前瞻布局鈉離子電池、深地空間開發利用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堅持因地制宜,統籌鹽礦資源開發和鹽穴資源利用,積極布局鹽穴儲油儲氣儲氫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跨越式發展,全力開辟產業發展新空間。堅持分類指導,完善政策激勵、要素保障等機制,立足企業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發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系統謀劃、體系推進,加快形成聚力科技創新的嶄新生態
組建集團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協同高效的科技創新平臺。集團公司設立集團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組建科技創新專家智庫,建設南京、淮安兩大研發基地。圍繞鹽礦資源開發和鹽穴綜合利用等主責主業,新建、聯建國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設立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構建多層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不斷提升研發能級。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小升高”行動,持續推動高水平創新矩陣擴容升級。
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提高產出效率效益。將研發投入納入全面預算管理,健全研發投入多元籌措和穩定增長機制,研發投入經費較上年度保持兩位數增長。每年設立不少于3000萬元的科研專項資金,用于重大項目“揭榜掛帥”、科技攻關、產學研合作等。突出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的創新驅動導向,提高研發投入、重大成果等創新指標權重,體現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支持,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全方位調動各層級企業加強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制定集團科技創新專項行動方案、年度研發項目清單以及中長期技術攻關清單、重大工程清單,以自主研發為主導,以合作研發、委托研發等方式為補充,加速推進科技創新項目實施。深入謀劃實施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原創性、原理性研究及產業應用技術攻關,積累儲備核心技術。整合“政產學研用金”資源,大力促進技術與資本的結合,探索技術引進驗證、試點應用、產業化推廣的實施路徑。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更大力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建立區別于投資項目管理模式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組織方式,對研發人員采用與市場相適應的薪酬決定機制,打造科技創新政策“特區”。設立科技、技能人才的技術、技能職系,暢通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會同有關高校、企業籌建卓越工程師學院,著重培養選樹“首席科學家”“卓越工程師”“蘇鹽工匠”三支“特種兵”隊伍,大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突出重點、把握關鍵,以標志性成果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鹽及鹽化工產業改造升級。集團公司加快替代一批落后低效設備、更新一批先進技術設備、升級一批試驗檢測設備,推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應用。大力度推動高端新材料、重大技術裝備等領域技術突破和廣泛應用,助力技術迭代、工藝優化、質量升級。優化對行業質量管理起示范引領作用的精益質量管理模式,創新先進質量文化,打造區域和行業質量品牌。大力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堅持“機器換人、數據換腦”,堅定不移“上云、用數、賦智”,推進資源在線化、生產柔性化、產業鏈協同化。
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科學編制《2024—2035年集團公司鹽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及遠景目標》,力爭到2025年實現庫容氣量10億方、2029年達30億方;規劃打造百億方儲氣庫群,推進石油儲備項目落地,如期完成600兆瓦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建設運營,發展儲氫、儲氦等新業務,探索建設鹽穴儲能和氫能“制、儲、運、用”綠色產業鏈。深化與央企、省屬企業、地方國企的戰略合作,協同開展建庫管庫、鹵水消納合作,開展增值服務發揮儲氣庫的商業價值。穩健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產業,拓展分布式光伏、氫光源荷儲等項目。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延伸。融合發展“制造+服務”,大力發展物資采購、研發設計、信息數據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服務型制造。共創質檢公司獲得新的國家級、省級檢驗檢測認證等關鍵資質,努力占領行業發展制高點。整合集團產銷企業倉儲物流資源,提升物流網絡化布局、集團化管控、專業化運營能力,打造快消品省內倉配一體化集配平臺。各市縣鹽業公司面向城鄉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構建非鹽產品統購分銷供應鏈體系、現代化倉儲物流體系、專業化營銷體系,全方位提升產品力、渠道力、品牌力和服務力,打響淮鹽“中華老字號”的金字招牌。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加強工業生產過程碳排放統計核算,探索推進碳足跡、項目碳評價、企業碳管理、碳捕捉利用和封存,參與推進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建設,爭創國家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全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開展巖鹽、芒硝等礦產的精深加工,定期發布上市公司ESG報告,讓綠色低碳成為江蘇鹽業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生態底色。
(作者系江蘇省鹽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責任編輯: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