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通市海門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市關于“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決策部署,加快建設農業強區,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等次,獲評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2023年成功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名單以來,海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部署要求,有力有效推進農村綜改工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堅持高位統籌,持續加大試點試驗推進力度。把農村綜改作為助推海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精心謀劃、高位推動。一是健全組織推進體系。成立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同步設立項目推進、資金管理、績效評審三個工作專班,常樂鎮、正余鎮2個試點區鎮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將試點試驗列入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鄉村振興觀摩,建立完善“雙周調度、月度例會、季度點評”推進機制,構建“區級統籌負責、部門分工協作、鎮村組織實施、社會協同發力”工作格局。二是加強政策制度保障。緊扣具有海門特色的鄉村振興“2+3+N”政策體系,圍繞富民鄉村產業發展,出臺《關于鼓勵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快發展的十條措施》;圍繞數字鄉村發展,制定提升農業農村數字化水平舉措;圍繞鄉村人才振興,出臺《壯大“新農人”隊伍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鄉村治理,豐富完善黨建引領“基座工程”等文件,打出政策制度保障“組合拳”。三是規范資金管理使用。大力整合農業、水利、林業等涉農資金,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試點區域,分批分年度科學安排資金,2023—2024年試點試驗期間,共計劃籌集資金3.34億元。制定《試點試驗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和資金投入板塊結構表,細化資金使用方向和用途,實行鎮級報賬制,按照項目和行政村核算明細,建立項目資金輔助賬,加強資金監督管理。
狠抓項目建設,全力夯實試點試驗關鍵支撐。把項目作為農村綜改核心抓手,明確實施周期,狠抓推進落實,有效推動項目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一是項目招引提效。常樂鎮聚焦人才賦能鄉村振興和“一核兩帶三片”規劃,正余鎮聚焦機器人賦能鄉村振興和“一軸兩心三區多節點”規劃,確定招引重點,繪制招商圖譜。加大與浙江藍城、強盛農業等意向企業和中國農科院等有影響力的農業科研院所對接力度,儲備量質兼備的潛在“合伙人”,確保產業項目有人運營、公共服務項目有人管護。二是項目推進提速。充分發揮區鎮兩級領導小組和三個專班作用,對9個項目及子項目全面實行聯審機制,制定“一項目一方案”,一把手親自抓、一套班子專門抓,做好用地報批、手續辦理、開工建設等各項工作,形成項目推進“大事記”,堅決做到實施主體明確、建設內容和資金安排明確、建后運營和管護明確、要素保障明確、體制機制創新明確、項目效果效益明確。三是項目服務提優。用足用好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舉措,優先保障農村綜改項目建設用地需求,納入預留城鄉建設用地使用范疇。設立審批綠色通道,實行服務清單制,強化項目用地服務。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項目區域,完善鄉村道路、通信設施、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機制創新,深入拓展試點試驗有效路徑。既立足當前求實效,又著眼長遠謀長效,堅持邊實施項目邊建立機制,進一步激活動能、推動發展。一是聚焦“強農帶農”創新富民鄉村產業發展機制。充分發揮緊鄰大上海的區位優勢,深入實施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組建海門大米、海門肉雞等5大農業產業聯盟,打造海門山羊、優質稻米等6大產業鏈,發展綠色循環生態農業、電商直播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創新實施土地流轉資源增值、增加就業帶動創業等五大聯農帶農機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蘇中蘇北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1.77∶1,比全省平均低0.3。二是聚焦“貫通融合”探索數字鄉村發展機制。通過正余鎮“數字鄉村一張網”、常樂鎮“智慧鄉村”數字化平臺,完善智慧農業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建設管理智慧高效。建立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成“1+3”區域農技服務體系,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91.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出全國10個百分點。新建5G基站349個,農村地區5G信號、廣電網絡全光網改造覆蓋率100%。三是聚焦“內培外引”優化鄉村人才振興機制。搭建“鄉創+科創+文創”田園綜合體,健全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制度,組建鄉村振興學院,打造常樂鎮鄉村振興人才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推動本土人才扎根鄉村、城鎮人才回流鄉村、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形成“人才下鄉、鄉賢返鄉、科技強鄉、資本興鄉、資源活鄉”的生動局面,全區入選省鄉土人才50名。四是聚焦“共建共享”完善新型鄉村治理機制。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時代文明實踐等全國試點為抓手,健全“1+4+1”鄉村治理體系,發揮“五強聯動”“五位一體”黨建作用,實施“三帶一跟”“四民工作法”治理機制,試點區域建立網格黨支部92個,創新設置“宅上黨小組”294個,建成國家級、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8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基座工程”做法獲中組部推介,“宅上黨小組”入選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五社聯動”機制創新全省試點。
強化以點帶面,全面放大試點試驗示范效應。把典型引路作為有效手段,以全國農村綜改小切口撬動鄉村全面振興,同步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有機統一。一是啟動實施“一鎮一試點”。發揮14個省級以上改革試點疊加效應,在全國農村綜改試點的引領帶動下,海門街道、四甲鎮成功申報市級鄉村振興試點,其余7個區鎮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明確了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逐村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村整治提升等試點,全區形成了“1+2+7”農村改革試點格局,通過不同領域先試先行,釋放改革長期效益。二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為抓手,因地制宜推廣物業經濟、資源盤活、村企聯建等“強村十法”,集體經濟百萬元村全覆蓋,2023年村均139萬元,全市第一。三是示范帶動全域振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百村示范、農村人居環境千村整治”工程,統籌推進示范鎮、示范片、示范村、示范點“四級聯創”,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村8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2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先進)村33個,探索形成頤生村“特色田園、農文旅融合”,中南村“村企聯建、產業賦能”等8種鄉村發展模式,加快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海門樣板。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海門區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