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必須堅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充分發揮人才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為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我們要建成的科技強國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擁有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不斷壯大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隊伍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構筑人才競爭優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對于我們深入系統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推進新征程上的現代化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既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為了人民”的人民性特質,也深刻揭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依靠人民”的發展思想。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建設力量,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支撐。但是,我國目前仍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等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反映了我國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難度大、問題多、任務重的現實情況,同時提出了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必然要求。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是培養和造就一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時代創新人才隊伍的戰略抓手。從理論層面來看,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這充分闡釋了人才的培養和集聚離不開教育和科技的支撐,教育、科技、人才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循環系統。從實踐層面來看,一定要加強統籌銜接。在頂層設計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中,必須考慮到教育問題和科技問題,瞄準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目標。離開教育和科技,創新型人才隊伍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育、科技、人才,既有各自相對獨立運行的子系統,又共同隸屬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系統。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才,科技的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教育又為科技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科技也為教育發展持續賦能。因此,只有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通過科技向教育賦能、教育向人才賦能,才能使新時代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培養達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需的人才數量(即規模宏大)、人才結構(即結構合理)、人才質量(即素質優良)的戰略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當前,我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高質量教育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還存在諸多斷點堵點卡點。因此,需要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立足推進“高質量教育—高素質人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良性循環,加強人才培養和集聚的機制創新。
將科學家精神融入教育機制,厚植新時代人才的創新基因。作為植根于我國科技事業偉大實踐的精神體系,科學家精神是我國一代代科學家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實踐積淀,形成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優良傳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要將科學家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融入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價值體系和精神引領,營造崇尚科學、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持續推進機制創新,形成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的新格局。
發揮高校戰略先導作用,當好教育科技人才通達融合的樞紐。高校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合作交流的多重功能,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在推進“高質量教育—高素質人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良性循環中發揮著戰略先導作用,既是教育、科技、人才通達融合的重要樞紐,也是推進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的關鍵力量。因此,高校在新發展階段需要對標對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新質生產力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和目標要求,堅持“四個面向”,把握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根據科技創新趨勢優化學科和專業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育教學資源結構布局,創新高校對外協作的體制機制,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持續推進高校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創新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培養機制,以人才新質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要求。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一支具有“金字塔”結構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其中戰略科學家處于“塔尖”,一流科技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處于“塔身”,青年科技人才處于“塔基”。目前,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還存在“有高原缺高峰”、人才選拔使用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破”和“立”都不夠等體制機制障礙和問題。因此,要堅持黨對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工作的領導,建立和完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培養和集聚的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推進高能級平臺載體建設,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組織,為高端人才提供高質量的工作機會,增強其國際競爭優勢;健全不同領域科研人才的分類評價機制,完善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從而吸引集聚海內外高端人才。
健全市場化聚才用才機制,進一步激發各類用人主體的主動性。推進人才發展的市場化和社會化,是確保高端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有效舉措,也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要充分激發用人單位引才用才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和支持各方力量參與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主體作用。同時,積極探索市場化引才新機制,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借助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公司、引才引智工作站等有償薦才,對招才引智成效顯著的引薦主體,健全完善市場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激勵機制;健全和完善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的高端人才服務矩陣,全面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集聚的市場化、社會化水平。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