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球經濟受新冠疫情沖擊而大幅放緩。面對前所未有的經濟收縮,各國政府相繼推出大規模刺激政策。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相繼推出力度空前的寬松貨幣政策,同時紛紛擴大財政政策的使用。面對巨大的公共債務壓力,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引起了理論界和一些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內理論界也非常關注現代貨幣理論的使用,希望通過財政赤字貨幣化來緩解財政收支壓力,穩定經濟增長。如何看待現代貨幣理論,中國目前能否運用現代貨幣理論指導我國的宏觀調控,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什么是現代貨幣理論
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現代貨幣理論(MMT),是一批繼承了明斯基對于凱恩斯經濟理論解讀的后凱恩斯主義學者,在貨幣、財政、金融理論方面做出的新發展。該理論主張打破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邊界,通過貨幣投放來彌補財政赤字,通過發揮功能財政的作用,解決失業問題和促進經濟增長。
現代貨幣理論的三大支柱:一是貨幣國定論、稅收驅動貨幣。貨幣的價值產生于政府的權威和法定地位,因為要使用貨幣履行納稅義務,貨幣才能廣泛流通。二是財政赤字貨幣化。政府債務以本國貨幣計價,國家的貨幣借債就沒有上限,國家總可以通過印更多的錢來避免違約。三是功能財政和最后雇傭者理論。財政的目的要履行其功能,而不是收支平衡,最終應達到充分就業,起到“最后雇傭者”的作用。
面對國家較大的經濟蕭條,私人部門需求極度癱瘓,社會很容易陷入“流動性陷阱”,寬松的貨幣政策也難以促進社會需求的增長,只有大幅度提高國家的財政支出和赤字,才有可能彌補供求缺口,扭轉經濟衰退趨勢,但西方國家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已經居高不下,擴大財政赤字受到種種制約。這種情況下,現代貨幣理論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財政赤字一定會增加政府債務
現代貨幣理論認為:在社會總需求不足的時候,要通過財政支出擴大社會總需求,達到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防止經濟衰退,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應該一味追求財政收支平衡。這和凱恩斯主義是一脈相承的,與現在的主流經濟學并不矛盾。但現代貨幣理論提出的財政赤字可以用發行貨幣來彌補,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待于進一步論證和實踐。
現代貨幣理論認為:“只要政府債務以本國貨幣計價,國家的貨幣借債就沒有上限,國家總是可以通過印更多的錢來避免違約”。現代貨幣理論推崇的財政赤字貨幣化,是指通過發行貨幣直接為財政赤字融資,通過貨幣總量的永久增加,為財政的擴張提供資金,財政可以通過貨幣發行獲得資金,不需要償還。不少現代貨幣理論的擁護者都提出,利用發行貨幣,將債務貨幣化就可以減少國家債務。
但是,應該看到,現代貨幣理論并沒有否認財政赤字是政府的債務。相反,依據現代貨幣理論,“貨幣的本質是一種借據、是發行者的負債”,即使可以通過財政發行貨幣,也是發行者的負債。通過財政赤字發行貨幣,就是財政的負債。按照現代貨幣理論:“政府的債務就是非政府部門的金融資產。政府的財政赤字等于非政府部門的財政盈余”,這也就是說:政府財政赤字是政府部門占用的非政府部門的盈余,在財務關系上就是政府部門對非政府部門的負債。這樣,財政赤字無論是財政自己直接發行貨幣來彌補,還是通過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來彌補,都會通過資金的使用形成政府的凈債務。從各國財政和銀行的實際運作中,也可以看到,財政赤字可以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財政借款或財政債務,并形成貨幣發行,這些貨幣一經使用,就會變成商品和勞務提供者的收入,成為他們的債權,形成財政部門對非政府部門的負債。現代貨幣理論,既沒有從理論上,也沒有從實踐上改變這一狀況。
必須看到,通過財政赤字發行貨幣,和中央銀行發行貨幣是完全不同的,中央銀行增加貨幣投放,也會形成債務,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中央銀行的負債增加,但同時會相應增加中央銀行的資產,比如增加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負債增加和資產增加是平衡的。而隨著商業銀行對這些資金的運用,最終會形成資金借用者的債務和商品及勞務提供者的債權,二者同樣是平衡的。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不會增加中央銀行的凈債務,也不會增加政府部門的凈債務,而是通過社會資金使用量的擴大,適應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財政負債是要償還,是有限度的,否則,超過一定限度就是政府的債務風險,或者要通過通貨膨脹來吸收債務,形成通貨膨脹甚至惡性通貨膨脹,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那種以為使用現代貨幣理論,就可以擴大財政赤字而不增加政府債務的想法,既無理論依據,也是根本不現實的。
中央銀行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并不是現代貨幣理論的應用
中央銀行直接購買財政發行的國債,被一些人認為是現代貨幣理論、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直接應用。實際上,中央銀行直接購買財政發行的國債,甚至財政不用發債,直接從中央銀行透支,先于現代貨幣理論早就存在,并不新鮮。目前一些人把中央銀行從二級市場購買國債,等同于中央銀行直接從財政購買國債,認為這都是財政赤字貨幣化。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的,中央銀行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屬于主動的公開市場操作,是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調控市場貨幣總量。而中央銀行直接從財政購買國債,是被動的投放國債等量的基礎貨幣,通過商業銀行的存款放大,社會貨幣總量的增加會數倍于赤字數額,很容易造成貨幣多發,導致通貨膨脹。所以很多國家都通過立法禁止中央銀行直接從財政購買國債。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有相當一段時間曾經通過從中央銀行透支來彌補國家財政赤字。后來認識到,中央銀行直接為財政提供資金,會擴大基礎貨幣投放,導致貨幣的過度投放,引發通貨膨脹。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停止財政赤字從中央銀行透支,并通過全國人大立法禁止中央銀行以任何形式直接對財政提供資金。
面對疫情沖擊,美國政府加大財政政策的使用,但并沒有采用現代貨幣理論
疫情以來,美國政府連續出臺財政刺激計劃,財政在逆周期調節中的作用顯著增加,特別是發揮財政政策的紓困作用。特朗普政府推出總計3.8萬億美元的“抗疫救濟計劃”,拜登政府推出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濟計劃”和總計4萬億美元的“重建美好未來”計劃。美聯儲擴大量化寬松政策,加大從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和商業債券的力度,擴大貨幣供應量、這些政策措施,沒有脫離主流經濟學應對危機的政策框架,并沒有采用現代貨幣理論。隨著通貨膨脹的重啟,美聯儲加快了縮表和加息的進程,甚至引發一些經營不善的銀行破產。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明顯強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
改革開放以后,從1979年開始,我國基本建設投資實行“撥改貸”體制,大量有收益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不再依靠財政撥款而由銀行貸款承擔。正是這一制度,支持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極大發展,從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到現在幾乎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并且在宏觀調控需要的時候,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社會總需求,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國增加的4萬億固定資產投資,相當一部分資金就來源于銀行貸款。2008年-2010年,我國M2平均每年增長23.6%,銀行貸款平均每年增長25.7%,直接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增長。而美國這些年,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平均每年擴張12.4%,但M2平均每年僅增長3%。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同時,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財政部門對小微企業減稅讓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各金融機構努力增加小微企業貸款,支持促進了經濟的穩定發展。
當前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
2023年,經全國人大批準,我國發行1萬億元特別國債,今年全國人大又批準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今后幾年也有必要繼續增發國債,以擴大社會總需求,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同時今年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將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安全能力建設各項工作。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方面促進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可以通過增加財政支出緩解供需矛盾,穩定經濟增長。但最終還是要通過鼓勵經濟自身發展的活力,促進經濟增長。
(編輯 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