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是我國素質教育一貫堅持的核心宗旨,其中,德育占據著重要位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立足于新課標改革的宏觀要求,設計并實施詳細的教學方案來推進課程教學優化工作,進一步提高科目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文章探討了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一)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小學生正處在觀察生活、體會生活、享受生活的關鍵時期,對生活中存在的人或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解概念性知識時,應積極融入更多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契合的內容,幫助學生快速、精準地理解和內化課程知識。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課程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讓課堂更加生動,更加貼近學生生活。
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8課“安全記心上”時,教師可以創設更多學生熟悉的日常情境,比如:暑假時,幾個小伙伴邀請自己去附近的河里游泳,但是父母曾叮囑過不要靠近自然水域;過年時,堂哥要一起放鞭炮,但想起教師說過鞭炮很危險;爸爸新買了一輛自行車,自己很想騎這輛自行車去逛逛,但記得老師說過自己還不到騎自行車的年齡等。
通過創設這些生活化情境,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積累,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排查生活中的安全隱患。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還能為課程教學取得良好成績提供必要支持。同時,學生能在生活化情境中感受到知識學習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從而在實踐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趣味游戲元素
小學生普遍活潑好動,熱愛有趣的游戲活動,在活動中,他們普遍能夠展現出較強的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積極設計和組織更多富有趣味性、代入感和發展性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玩+學+思”的綜合模式下,自然順利地獲取課程知識,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思維體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大家一起來合作”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猜詞達人”的游戲。首先,將學生按照強弱結合的原則分成幾個小組,每組按照順序派出兩名代表。然后,由一名代表背對著黑板,另一名代表則面朝黑板。最后,教師在黑板上隨機寫出一個詞語,面朝黑板的學生需要在不做動作、不說到黑板上字眼(包括諧音字)的基礎上,憑借語言表述引導搭檔準確猜出黑板上的詞。在計時結束前完成,可為本組積1分,最后看哪個小組得分最高。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知識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教師需要在游戲活動的設計中體現出針對性和可行性,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游戲的核心內涵,在實踐中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提高技能應用能力。這樣,通過游戲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在整體的學習和認知過程中獲得成長和進步,切實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上述案例可見,富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能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進一步提高學生之間的默契,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價值和樂趣,感受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三)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化元素
小學生的感性思維和認知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他們的理性思維和抽象認知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往往更傾向于通過可視化的方式獲取相應的知識信息。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一些涉及概念性知識內容的教學活動時,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可視化,使學生能夠憑借更加具象和直觀的方式去認知和消化課程內容,這樣不僅能減小學生學習的難度,還能使學生的學習體驗變得更好。
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時,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時可以借助電子白板等設備,通過圖片、視頻等更具表現力的方式來展示更多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珍品,例如,教師可以展示素有“山水一絕”之稱的《富春山居圖》、享有“天下行書頂作”之譽的《蘭亭集序》、彰顯盛世氣象和博大神韻的舞蹈《秦王破陣樂》、曲調悠揚、風韻古樸的經典琴曲《春江花月夜》及《鍘美案》《天仙配》等京劇和黃梅戲中的經典選段。學生在深入品味這些藝術佳作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傳統文化,使文化內涵內化成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為學生形成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引入真實案例引發學生獨立思考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所有知識信息都是根據一系列真實的案例總結和提煉而形成的。因此,這些案例的解讀和闡述,對教師課程教學非常重要。基于這一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具體情況引入相應的案例素材,使學生能夠結合案例中的人、事、物、景進行獨立思考,并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依據。這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代入感,為學生提供更多形成觀點、梳理思路、表達自我的窗口和平臺。
(二)利用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而學生的這一主體地位需要通過相應的活動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基于這一認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結合課程教學的主題和目標,積極設計和組織更多具有交互性的課堂活動。這樣的活動能促使學生在溝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個性化的認知見解,并圍繞一系列主題進行獨立思考。這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還有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開展豐富的德育實踐活動
(一)通過觀察性實踐活動增強德育實效性
從本質上來講,“道德”是一個社會性概念,其形成離不開對社會生活的整合和提煉。因此,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對現實世界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才能取得豐碩的德育成果。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參與更多觀察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和自然,感受身邊的真、善、美。同時,這些活動有助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形成豐富和真摯的人文情懷和社會感知,最終順利達成課程教學和道德素質培養的目標。
例如,教師在完成了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的基礎教學后,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前往學校的綠化帶、花圃或當地的植物園、公園等地,欣賞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隨風搖曳的柳樹、嬌艷欲滴的花朵、上下翻飛的蝴蝶、辛勤采蜜的蜜蜂、列隊“行軍”的螞蟻、引吭高歌的小鳥、青翠欲滴的小草等。通過與自然界的“零距離”接觸,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自然”和“生命”所具有的生動內涵,認識到美好自然環境的重要價值,形成環保意識。
(二)通過參與性實踐活動增強德育實效性
與觀察性活動相比,參與性實踐活動往往具有更強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實踐活動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獲取外界信息和形成內在認知的途徑。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組織觀察性實踐活動的同時,應組織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參與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這些活動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具體、真實地感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更為客觀、翔實、多元的思想,完善自身的社會認知體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生活離不開他們”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體的能力和意愿,在確保安全和活動有序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勞動活動,如協助保潔人員打掃地面、幫助學校園丁拔除雜草、幫助學校門衛室整理訪客記錄、維修班級的勞動工具等。這些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奉獻觀和發展觀。
四、加強家校合作
任何一種教育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家長作為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其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致力于搭建一座堅實的家校合作橋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精準傳達學生在校的具體表現與需求,與家長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和諧、有益的教育環境。
結語
教育不應是空洞的理論說教或“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應在感受、認知、理解、認同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成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科學理念,圍繞多元主題設計并實施教學策略,真正將課堂變成引導學生了解道德、認同道德、踐行道德的平臺,幫助學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為其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五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