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時代;新鄉賢;鄉村治理
在20世紀,鄉村治理體制歷經了兩次變革。一次是人民公社體制的構建,一次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但城鄉二元體制沒能發生轉變,契合現代化發展需求的鄉村治理格局尚不完善。自2015年國家首提“鄉賢文化”新概念以來,“新鄉賢”“新鄉賢文化”頻繁出現于鄉村治理的國家文件中,由此可見,推動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極具內在價值。然而,進入新時代,鄉村治理面臨更多挑戰。由此,本文試圖剖析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現實困頓,努力提出新鄉賢賦能鄉村治理的實踐進路。
第一,鄉村經濟失調。建國后,城市汲取了大量農村資源,直到稅改后才開始反哺農村,但鄉村經濟失調態勢卻難以扭轉。第二,鄉村鄉規失范。在村莊內部場域,村規民約遭遇解構,村莊事務不同程度上被惡人、能人掌控,一些鄉村甚至出現了暴力選舉等背離民主的現象。在村莊外部場域,基層政府呈現缺位、越位狀態。制定和執行村規民約需要基層政府的有效指導,但現實中基層政府的指導作用發揮失當,進而致使兩種狀況的發生:一種是基層政府對鄉村制定村規民約的監管寬松軟,引發政府缺位。另一種是基層政府過度干預村莊治理,村規民約要么被間接廢止,要么僅在文件中落實。政府缺位使得村莊制定村規民約缺乏監督,導致部分村莊制定的村規民約偏離法律要求。政府越位使得村莊制定村規民約受到干預,有違村民自治民主意涵。第三,鄉村人才外出。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對于城鎮化而言,鄉村人口的有序進城有利于城鄉經濟雙向發展。但問題在于,鄉村人口回流能力和人才吸引能力較弱,20世紀末進城的農民工有著濃重的鄉愁,他們大多愿意返鄉養老,而“Z時代”農民工有著強烈的“脫村”意愿。由此,鄉村人才外出致使鄉村治理面臨人才更替失序的尷尬境遇。
新鄉賢的產生條件。第一,物質條件。古代鄉賢主要參與自身所屬村落的事務管理,小農經濟使得鄉賢不必過多與外界交往,因此,古代鄉賢的活動范圍一般局限于所屬村落。進入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沖破了小農經濟的藩籬,城鄉經濟發展關系緊密,這從兩方面為新鄉賢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第二,政治條件。建國后,國家權力下滲到了鄉村,社會力量難以參與鄉村事務管理。改革開放后,國家權力開始上移,新鄉賢獲得了參與治村的政治條件。第三,技術條件?;谛畔⒉粫城医煌ú槐?,古代鄉賢很少接觸城市,古代鄉賢更多活躍于鄉村。第四,歷史條件。首先,賢能政治的傳統文化為新鄉賢產生提供了歷史支撐。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賢能政治文化,儒家等思想學派均推崇賢能政治思想。第五,社會心理條件。幾千年來,中國人有著落葉歸根的鄉土情結,鄉土情懷為新鄉賢的產生提供了社會心理條件。改革開放后,鄉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他們雖在城市生活,但其思想觀念仍具有濃厚的鄉土性。年老后他們更愿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這增強了他們的返鄉動力。
營造新鄉賢文化。鄉村場域擁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新鄉賢有責任整合兩者,推動形成新鄉賢文化。首先,新鄉賢要在鄉村治理中積極傳播現代文化。新鄉賢可以推動舉辦文化下鄉活動、村莊文藝活動助推現代文化融入鄉村生活。其次,新鄉賢要擔當繼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新鄉賢要懂得審視傳統文化,對于封建迷信等糟粕文化加以摒棄,對于“廉潔為官”等優秀文化予以傳承。
培育新鄉賢群體。第一,激活本土鄉賢。本土鄉賢經常在村生活,他們對村莊的歸屬感較高,主要是指一些宗族頭人、老教師、致富能手等,他們擁有一定的道德素養和社會技能,且樂意為村莊出錢出力。要優化新鄉賢群體的組織架構,創建新鄉賢自我管理組織,優化組織決策與監督機制,制定組織管理規章制度。第二,培育后備鄉賢。積極宣傳新鄉賢理念,激勵更多的村莊賢達能人加入新鄉賢群體。本土鄉賢要扛起責任,運用組織平臺力量和自身示范效應吸納并培育后備鄉賢,推動后備鄉賢積極參與村莊事務,提升后備鄉賢在村莊的自我認可度,從而為新鄉賢群體積蓄后備力量。第三,外出鄉賢屬于新鄉賢的后起之秀,主要包含一些在村外任職的官員、學者等。外出鄉賢曾在村莊生活,對村莊保有內生情感,他們可以借助現代交通彌補不常在村的劣勢,為鄉村治理加持賦能。
[1]胡春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N].人民日報,2022-11-15(006).
[2]賀雪峰.治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