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促進我國學校體育資源的優化利用和共享,推動體育資源區域協調發展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實施,文章基于全民健身和體育強國視角,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實地調查法,分析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現狀,發現其主要困境有:(1)有關政策需要進一步落實和改進;(2)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3)社會體育組織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不高;(4)關于學校體育的宣傳不足;(5)學校地理位置距離城市居民區和商業區較遠。進而對多主體協同治理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提出對策:(1)政府要宣傳并推動落實有關政策,完善有關激勵機制;(2)學校要強化校園安全管理,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并做好信息發布工作;(3)社會力量應積極參與到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日常運營和宣傳工作中。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資源共享;協同治理
[作者簡介:姚竣杰(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訓練。]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Sharing Sports Resources in Schools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YAO Junji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Guangxi, China)
《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中提到:“十三五”期間我國全民健身工作成效明顯,但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不能適應廣大群眾的需求等問題。對此,《計劃》中的主要任務包括: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做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1]。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也包括現階段我國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欠發達地區,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但各方面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區域。改革開放以來,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發展水平的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這種差距也體現在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情況中。本文通過總結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并對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困境主要表現為:學校體育場館數量、質量和開放時間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以及群眾對于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政策和信息了解不足。
1" 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現狀
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六普”期間我國學校體育場地數量占全國總體育場地數量的40.22%,而其中不開放的占68.41%。不開放占比超過全國平均值的省級行政區包括:天津(88.4%)、河北(84.28%)、山西(75.23%)、內蒙古(84.62%)、遼寧(83.53%)、吉林(85.23%)、黑龍江(77.11%)、福建(83.29%)、山東(75.1%)、廣西(88.44%)、云南(91.88%)、西藏(86.84%)、陜西(71.63%)、甘肅(78.2%)、青海(96.94%)、寧夏(87.25%)、新疆(94.51%),其中大部分為欠發達地區。且不開放占比超過九成的云南、青海、新疆均為欠發達地區[2]。作為對比,在我國的福建福州、浙江慈溪、上海楊浦、江蘇太倉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等發達地區,一些學校已形成各有優勢且經過實踐檢驗的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和發展路徑[3]。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在2015年就有99%的公立學校對外開放其體育設施,中小學體育場館也成為很多體育俱樂部組織活動的主要場所[4]。
本文通過對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進行實地調查,以及和一些學校領導、學校體育場館工作人員的交流,發現很多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都已配備基本的體育場館和設施,部分學校甚至擁有室內田徑館、游泳館和多功能綜合比賽館等高質量體育場館,一些高校內還有大量專業的體育教師和體育專業的學生,具備承辦中大型體育賽事和運動會的條件和經驗。但平時卻很難見到有社會人員入校健身,學校承辦的體育賽事和運動會通常也是由教育部(局)、體育局等政府部門或學校自己組織的,缺少其他社會力量的參與。
2" 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困境及其原因
2.1" 有關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和改進
在《全民健身條例》和《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學校場館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體育場館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中,政府提出了要建立與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與運營,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但就目前情況而言,此類政策在欠發達地區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具體的激勵機制也缺乏多樣性,不夠適應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局限于政府購買服務、集中授予長期經營權等在欠發達地區執行難度較大的形式[5]。
從1995年頒布的《體育法》到2023年起草的《全民健身條例(修訂草案)》,關于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問題一直在各種政策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和強調。但除《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試點工作方案》外,其它涉及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政策均缺少系統的配套政策,也沒有出現較大的方向變化。可以發現,此類政策始終圍繞著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困難的問題,但比較缺少系統、具體的開放辦法,實際執行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2.2" 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學校體育的受重視程度不高,欠發達地區的學校在體育方面的財政預算一般低于發達地區的學校。而高質量體育場館的建設一般耗資巨大,尤其是室內游泳館、多功能體育館和冰雪運動館等,造價甚至在百萬元以上。這就導致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體育場館在數量、質量和多樣性方面普遍落后于發達地區的學校,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且多樣化的體育健身需求。
此外,學校在體育場館日常運營、維護中的所需的資金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學校體育場館通常是低價甚至免費向社會開放的,這就可能導致欠發達地區的學校為了節省開支而限制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時間和數量,降低開放的頻率和質量,或者提高收費和準入門檻[6],導致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得不到滿足,使群眾入校健身的意愿降低。
2.3" 社會體育組織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不高
目前,財政撥款和單位自籌仍是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建設和運營資金的最主要來源,難以滿足學校體育場館高質量、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且由于政策落實程度不足、激勵機制單一,以及社會關注度不足等原因,社會體育組織對于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相關工作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形式也缺乏多樣性。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等大型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學校體育的形式集中在對體育競賽和運動隊或運動員進行冠名贊助,而較少直接參與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日常運營等經濟效益不高的活動。此外,欠發達地區的社會體育組織的數量和質量普遍不如發達地區,大部分是一些小規模的體育企業和體育俱樂部,以及非營利性的小型社會體育組織,他們對于建設和運營學校體育場館等需要大量資金的工作更是無能為力。
2.4" 關于學校體育的宣傳不足
在2006年8月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發行的《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試點工作方案》實施過程中,宣傳和普及政策的工作做得不夠,學校不重視和群眾不了解的情況非常普遍[7]。一些學校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經常消極對待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相關工作,更不會將開放時間、入校要求等信息和政策對外宣傳,給群眾入校健身增加了不便。此外,在各類新聞媒體的報道中,有關學校體育的新聞數量相比于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要少得多,其中學校體育競賽以外的內容更少。這就導致群眾對于大到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有關政策,小到周邊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情況都缺乏足夠的了解,社會體育組織也缺乏參與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日常運營的動機和積極性。
2.5" 學校地理位置距離城市居民區和商業區較遠
近年來,欠發達地區的學校的體育設施和體育專業已經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大多數學校已擁有田徑場、籃球場等基本的體育場地和設施,部分學校甚至建有專業的室內田徑館、游泳館和多功能綜合比賽館等高質量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資源不僅包括體育場館,還有大量專業的體育教師和高等學校內體育專業的學生,可以為入校健身群眾提供體育健身方面的咨詢和指導服務。但是,很多學校的地理位置距離城市居民區和商業區較遠,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很不完善,難以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這便導致很大一部分健身者不愿意舍近求遠,最終選擇距離自己較近的公園、休閑步道等地進行運動健身。
3" 多主體協同治理欠發達地區體育資源共享的對策
全球治理委員最早對協同治理給出了明確而權威的界定:協同治理是個人、公共及私人機構管理他們共同事務的全部行動。在治理欠發達地區體育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政府、學校和社會力量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各主體應積極承擔責任,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欠發達地區的各類特殊情況,豐富創新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內容和形式。
3.1" 政府方面
3.1.1" 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的支持力度
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學校體育的受重視程度不高等因素,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水平普遍落后于發達地區。政府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組織的資金與政策支持力度[8]。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可行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鼓勵學校積極開放體育場館,引導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學校體育資源共享。政府還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等方式,吸引社會體育組織和體育人才參與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體育資源共享工作。
要做好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工作,必須設法解決學校的地理位置給健身者造成的不便。政府需要完善學校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其和學校體育資源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尤其是在交通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完善學校周邊的交通設施、開設公交專線或增加公交車次等方式,為距離學校較遠的群眾入校健身提供方便。
3.1.2" 宣傳并推動落實有關政策
針對政策宣傳和普及不到位的問題,政府可以通過媒體宣傳和教育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學校體育資源共享政策的宣傳力度,使人民群眾理解政策的內容和意義。還可以通過組織培訓班和研討會等形式,向學校和相關主體普及和傳達政策的內容和目標,并對其做出準確、清晰的解釋,提高他們對體育資源共享的認識。此外,政府還應該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建立并完善政務服務和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等平臺,加強各方信息互通,方便人民群眾了解政策、反饋問題和提出建議。在推動落實有關政策方面,政府需要加強對學校和其他社會組織的監督和引導,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使制定好的政策能夠快速、有效地落實,實現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目標。
3.2" 學校方面
3.2.1" 主動尋求與社會力量合作
有關欠發達地區建設與運營學校體育場館的資金問題,只靠學校和政府的力量難以有效解決。對此,學校可以嘗試與社會體育組織展開合作,拓寬資金來源,減輕學校體育場館建設與運營的資金壓力,優化學校體育場館社會化服務,適應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9]。學校可以通過深化校企合作、降低準入門檻等方式,獲得建設、運營體育場館的資金支持以及廣告費、贊助費,緩解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在資金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等社會體育組織擁有豐富的專業體育人才儲備,學校引入這類專業人才可以為學校體育場館提供管理和健身指導等方面的服務,并由其對學校內部原有的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與考核,從而提高學校體育場館在這些方面的專業化水平。
3.2.2" 充分利用學校的人力資源
在推動我國學校資源共享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與運營,還應發揮好相關專業人才的帶頭和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人力資源優勢。高等學校可以通過提供志愿者服務和勤工助學崗位等形式,讓具備一定體育專業知識的學生參與體育場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還可以通過向體育教師發放加班補貼等方式,提高其參加課后體育工作的積極性[10]。學校應鼓勵有能力的師生為健身群眾提供全民健身指導、群眾體質監測等服務,并給予相應的支持和獎勵,豐富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學校體育資源對健身群眾的吸引力。同時,學校也要完善志愿者培訓、考評與獎勵機制,提高學生參加體育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志愿服務水平。
3.2.3" 做好信息發布工作
針對宣傳和普及政策的工作做得不夠,群眾不了解政策和學校開放情況的問題,學校應做好學校體育場館的信息發布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可以在互聯網平臺發布學校體育資源的信息和數據。例如將場館信息整合到微信公眾號、小程序或App中,并在其中加入在線選場、預約入場等功能,方便人民群眾找到自己心儀和更適合自己的運動場地。學校可以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發布動態和直播,分享學校內的體育比賽和其他體育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到學校體育的熱烈氛圍。還可以通過各種官方平臺宣傳、解釋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和贊助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學校體育資源共享。
3.3" 社會力量方面
3.3.1" 提高社會體育組織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在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體育資源共享工作中,學校和政府的預算比較有限,社會體育組織需要承擔更多責任。不同類型、規模的社會體育組織要找準自身定位,積極發揮作用,探索更多參與學校體育資源共享工作的形式。規模較大的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等可以通過俱樂部進校園和提供贊助等形式與學校開展合作。而規模較小的體育俱樂部、非營利性的體育組織等則可以向學校輸送體育指導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學校體育資源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在校學生和青少年群體,對體育運動的熱情普遍很高,在體育方面的消費能力較強。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運動員走向職業賽場,CUBA、CUFA和青運會等學校體育競賽的觀賞性和關注度日益上升,我國學校體育可帶來的經濟效益早已不可同往日而語。各類社會體育組織應及時認識到這一變化,提高在學校體育資源共享工作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3.3.2" 充分發揮媒體作用
媒體可以通過報道成功案例、正確引導輿論和宣傳有關政策等形式,充分展示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價值和潛力,提高群眾對此的認知度和關注度,使學校更愿意與社會共享其體育資源、社會體育組織更愿意參與學校體育的相關工作。媒體還可以通過采訪專家意見、做好輿論監督和反饋工作等形式,真實反映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實際情況和群眾遇到的困難,并監督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以及對相關工作和政策提出改進意見。媒體的宣傳報道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有利于減小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實現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目標。
4" 結語
由于各種原因,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相關工作在現階段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面臨諸多困境。其原因包括:有關政策需要進一步落實和改進、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社會體育組織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不高、關于學校體育的宣傳不足、學校地理位置距離城市居民區和商業區較遠。
對此,各主體應充分認識到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發揮多主體協同治理的優勢。政府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學校體育的支持力度,宣傳并推動落實有關政策;學校應主動尋求與社會力量合作、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并做好信息發布工作;社會力量應積極參與學校體育資源的建設、運營與宣傳工作。各主體應各司其職、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學校資源共享、區域平衡發展和全民健身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21-08/03/content_5629218.htm,2021-08-03.
[2]魏德樣,王健.我國學校體育場地動態發展的特征分析——基于全國體育場地“五普、六普”的數據挖掘視角[J].體育科學,2017,37(2):16-27.
[3]郝海亭,郇昌店,徐曉敏.我國部分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管理機制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3):221-225.
[4]國家體育總局.他山之石 日推動大眾體育發展的啟發及借鑒[EB/OL].https://www.sport.gov.
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7664/c20104952/content.html,2015-02-06.
[5]陳元欣,李娟.新時代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主要困境、創新實踐與未來展望[J].體育教育學刊,2022,38(1):1-7+103.
[6]徐磊.我國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社會共享的困境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7(7):110-113+119.
[7]周榮.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政策的變遷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8]孫成林.我國全民健身體育場地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
(5):571-579.
[9]溫洪澤.我國學校體育場館發展問題及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1(8):97-102.
[10]徐磊,王慶軍,孟文濤.大數據時代學校體育場館服務全民健身智慧治理的內在訴求與路徑選擇[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1,37(5):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