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錄像觀察、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張本智和在20場賽事中技戰術運用效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運動員在比賽中四段指標的卡方檢驗無顯著性差異,其在發搶段的搶攻意識強,得分高。在與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運動員比賽中三局段指標和各局間的卡方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運動員四段指標中各段間的卡方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1)。張本智和在與我國主力選手比賽中第三拍得分最高,第八拍及以后得分率最低;在我國后備選手的比賽中第三拍得分最高,得出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選手在比賽中第一至第六拍得分較好,技戰術運用穩定,第七拍及以后則為其短板。
關鍵詞:乒乓球比賽;技戰術;卡方檢驗
[第一作者簡介:柴亞萍(1992—),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技術表現與分析。
通訊作者簡介:周艷香(1991—),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運動訓練。]
An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Technical and T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Elite Table Tennis Players based on Chi-square Test
CHAI Yaping, etal.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yang 618500, Sichuan, China)
乒乓球運動是一項技戰能主導類的隔網對抗性運動項目,在中國被稱為“國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的文化底蘊。在70年代初,中國乒乓球隊始終貫徹中央的決策,積極開展乒乓外交,為打開中美兩國交流大門進而改善世界政治格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乒乓健兒在幾十年爭先奪標的征程中,還孕育出“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幾回搏”“勝了從零開始”“輸球不輸人”“我是代表集體領獎的”“打出風格、打出水平”“創新才有生命力”等一系列名言警句、格言和故事,被人們經久傳誦,成為社會共有的精神財富,造就了“中國乒乓”在世界上不可撼動的地位。但隨著“養狼計劃”、海外兵團及海外本土運動員的崛起,各個國家的乒乓球優秀運動員也迅速涌現[1]。例如,日本出現了張本智和、水谷隼、丹羽孝希等一大批優秀乒乓球運動員。其中,日本新生代乒乓球運動員張本智和在近幾年的國際乒乓球比賽中大放異彩,先后多次在國際重要比賽中將中國頂點選手擊敗,這給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帶來了一定的挑戰[2]。因此,本文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數理統計法對日本乒乓球運動員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運動員在近幾年的重大比賽中的技戰術特征進行分析,找出差異,分析張本智和的優勢與劣勢,以期為我國乒乓球運動員的技戰術提供有效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日本新生代男子乒乓球運動員張本智和對陣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運動員的比賽為研究對象。選取了2018-2020年期間其與我國4位主力選手的12場(與樊振東3場、馬龍4場、張繼科3場、許昕4場)、與我國4位后備選手的8場(與林高遠3場、梁靖崑2場、周雨2場、王楚欽1場),總計20場交鋒賽并進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文研究的需要,以“技戰術”“乒乓球比賽”“卡方檢驗”等關鍵詞,通過搜索全球學術快報、中國知網數據庫等相關網站,搜集乒乓球運動員技戰術、卡方檢驗的相關文獻,最后整合了30篇相關文獻仔細閱讀,同時在本校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瀏覽相關書籍,掌握了相關研究的基礎知識和最新現狀,能夠科學地學習卡方檢驗以及認識了解乒乓球運動員技戰術特征,為本篇文章運用卡方檢驗對乒乓球運動員技戰術實施效果分析提供研究基礎[3]。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新浪微博官網下載了張本智和與中國主力選手12場、后備選手8場比賽的視頻。對張本智和比賽視頻中的技戰術運用特征進行反復觀察和記錄,并將所得的數據輸入到表格中,進行整理分析。
1.2.3" “新四段指標”統計分析法
“新四段指標”統計分析法是由尹華跟等人[4]在根據前人學者吳煥群等人[5]提出的“三段指標評估法”、李今亮等人[6]提出的“十段指標評估法”、楊青等人[7]構建的“四段指標評估法”、張曉棟等人[8]構建的“動態三段指標統計法”以及肖丹丹等人[9]構建的“雙三段指標統計法”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的技戰術統計分析方法。該方法主要結合周星棟等人[10]的研究,即第5拍和第6拍在乒乓球比賽中是攻防轉換的關鍵,對發搶段(第1、第3拍)、接搶段(第2、第4拍)進入相持階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經典“三段指標評估法”存在的技戰術數據統計不對應以及其他幾種統計方法存在數據統計操作相對復雜,初學者難以理解等問題。因此,“新四段指標”分析法將比賽中的第5和第6拍設置為轉換階段,進行單獨分析,其他階段的設置分別為發搶段(第1、第3拍)、接搶段(第2、第4拍)及相持段(第7拍及以后)。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新四段指標”統計法設計四段指標,統計相應的數據,然后采用統計學中的卡方檢驗統計分析張本智對陣我國不同梯隊優秀乒乓球運動員的20場比賽中的各階段技戰術指標是否存在差異性,并找出各項技術運用效果對比賽結果的影響。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張本智和比賽中四段指標得失分卡方檢驗分析
根據表1所示,通過對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選手比賽中的四段指標得失分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選手在乒乓球比賽中的四段指標得失分卡方檢驗所得P>0.05,說明了張本智和在與我國不同梯隊選手比賽中技戰術運用效果無顯著性差異,不影響比賽結果。但是,從表格中的得失分數據來看,可得出張本智和在與我國主力、我國后備選手比賽中發搶段的得分占比最高(與主力占62.7%、與后備占7.8%),失分占比最低(與主力占37.3%、與后備占32.3%),在相持段得分率最低(與主力占33.1%、與后備占30.4%)、失分率最高(與主力占66.9%、與后備占69.6%),突出張本智和在發搶段技戰術運用上穩定,防守能力強,得分高。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我國后備選手在轉換段、相持段得分要低于失分且失分達到近70%,說明張本智和在此兩段中攻防轉換能力較差,技戰術運用效果不明顯,丟分嚴重。
2.2" 張本智和在比賽中四段指標的各段與各段得失分卡方檢驗
根據表2和表3的統計結果所示,通過多方位比較能夠得出更加有效的數據。本研究對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我國后備選手比賽中的各段與各段間得失分進行卡方檢驗。數據表明,張本智和在與我國主力選手比賽中發搶段與接搶段得分高,值得注意的是張本智和在轉換段與相持段中得分低失分高,形成強烈的反差比,且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卡方P<0.01,說明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我國后備選手在比賽中各段與各段技戰術運用效果之間的得失分卡方檢驗有明顯差異性,對比賽結果有一定的影響。
2.3" 張本智和比賽中三局段的得失分卡方檢驗分析
根據表4所示,對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開局、中局、尾局得失分進行卡方檢驗統計。為了方便讀者的理解,本研究分別對三個局段進行解釋,開局段:任意一方得分達到4分前。中局段:一方的得分達到4分至另一方得分達到8分前。尾局段:任意一方的得分達到8分后。結果顯示,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及后備選手三局段指標得失分的卡方檢驗P>0.05,說明張本智和在與我國主力、我國后備選手比賽中技戰術運用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從表中的得失分數據可以看出,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選手在開局中得分比最高(得分200分、占比52.2%)、失分最低(失分183分、占比47.8%);張本智和與我國后備選手比賽中在中局段得分最高(得163分占比51.1%),失分比最低(失156分占比48.9%),說明張本智和在與我國主力選手比賽中在開局段技戰術運用最好,在與我國后備選手比賽中中局段技戰術運用最好。且在三局段中,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后備選手得失分相差不大。由此得出,張本智和在與我國主力后備選手比賽的三局段中得分率不高,失分率較嚴重。
2.4" 張本智和在比賽的三局段中的各局與各局得失分卡方檢驗
根據表5和表6所示,通過對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乒乓球運動員的比賽中各局與各局得失分進行卡方檢驗。結果得出,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選手,后備選手各局與各局得失分卡方檢驗P>0.05,無明顯差異性。從表格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選手、我國后備選手的乒乓比賽三局段中在中局段得分高,值得注意的是其與主力選手比賽在中局段的失分高于得分,說明在中局段的技戰術運用不穩定,賽場狀態差導致持續失分嚴重。在上述的數據結論中,張本智和的優勢在發搶段,得分高,在三局段中的開局段得分最低,失分最低,說明張本智和在各段的比賽中開局戰術運用不穩定,得分少。
2.5" 張本智和比賽中各拍得失分變化特征分析
通過對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乒乓球運動員對戰的每拍得失分進行折線圖統計。如圖1-4所示,從張本智和與我國主力選手12場比賽看,其在第三拍得分最高,說明張本智和在與我國主力選手比賽中第三拍技戰術運用非常穩定,開局搶攻意識強,值得注意的是,得分高的同時,失分嚴重,很可能是接球上不斷失誤。在第七拍及以后得分都低于失分,說明臨近賽末,其拍不占優勢,頻頻失誤。在與我國后備選手比賽中,同樣是第三拍得分最高,失分也高,說明張本智和在第三拍打法兇狠,同時也表明其防守能力弱,導致失分嚴重。在第七拍及以后的得分都低于失分,說明第七拍及以后是張本智和整體比賽中的短板。
3 "結論
(1)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運動員的四段指標的卡方檢驗無顯著性差異,對比賽結果無顯著性影響;各段與各段指標有顯著性差異,對比賽結果有顯著性影響。與我國不同梯隊運動員三局段無顯著性差異,對比賽結果無顯著性影響;各局與各局指標無顯著性差異,對比賽結果無顯著性影響。
(2)張本智和與我國不同梯隊運動員比賽中,在發搶段發球搶攻意識強,技戰術運用穩定效果好,得分能力強;接搶和轉換階段能力一般,較為穩定;在相持段技戰術使用少,技戰術運用效果差,得分低,搶先上手能力差,防守意識薄弱。
(3)張本智和在三局段比賽初期,能較快進入比賽狀態,開局思路清晰,搶攻意識明確,得分率高,尾局技戰術運用效果差,防守能力差,意識薄弱。
(4)張本智和在第三拍打法兇狠,得分能力高,同時失分也高,第七、第八拍得分能力低,是其短板。
參考文獻
[1]尹華跟,柴亞萍,張葆欣,等.對日本乒壇新秀伊藤美誠主要技術指標統計分析與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1):89-94.
[2]尹華跟,周艷香,姜佳君,等.日本新生代乒乓球主力選手張本智和的綜合競技實力評估及比較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22,42(6):103-113.
[3]王紅震,陳婷婷,成波錦.基于卡方檢驗的伊藤美誠技戰術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
(1):83-88.
[4]尹華跟,周艷香,柴亞萍,等.乒乓球比賽技戰術效能評價模型的構建與應用[C]//第十三屆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2023.
[5]吳煥群,李振彪.乒乓球比賽中實力與技術診斷的方法及其應用效果[J].國家體委科學研究所學報,1989(1):32-41.
[6]李今亮,蘇丕仁.對部分世界優秀男子乒乓球進攻型選手技術實力的評估——兼談十項指標評估法的建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8(4):71-76.
[7]楊青,張輝.乒乓球比賽技戰術“四段指標評估法”的構建與應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29
(5):439-442.
[8]張曉棟,肖丹丹,周星棟,等.乒乓球技戰術動態三段指標統計法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體育科技,
2018,54(1):80-83.
[9]肖丹丹,周星棟,劉恒,等.乒乓球技戰術雙三段統計法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
(5):112-116.
[10]周星棟,張瑛秋.新球時代背景下基于板數特征的乒乓球競技表現及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2):16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