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我們黨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高校思政課彌足珍貴的教學資源。從理論、價值和實踐邏輯三個方面探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是新時代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舉措,也是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題中之義。
一、理論邏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的內在耦合
(一)育人內容相契合
回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黨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其中的精髓要義,最為鮮明的是理想信念、家國情懷、艱苦奮斗和開拓創新,而這些精髓要義也是高校思政課要傳遞的價值理念??梢?,二者育人內容相契合。
“馬原理”的講授內容就是要向大學生傳授唯物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和立場以及方法,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則以馬克思主義為其理論依據;“毛概”主要講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的一個重大創造,并在二者相結合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思想道德與法治”旨在講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觀點和價值觀念,幫助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這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的精神品格契合。
(二)理論根基相契合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在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濡染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用歷史和實踐詮釋著馬克思主義在每個階段的發展脈絡,在百余年實踐中涌現出一大批能夠反映時代精神的革命先烈,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內蘊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與生俱來的理論智慧??傊袊伯a黨人精神譜系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的理論自覺。高校思政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方法論支撐,始終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為指導,是一個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二者的理論根基相契合。
(三)育人價值相契合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人智慧、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人格的審美升華,擁有崇高的道德品格和道德力量,占據了道義高點和精神高地,始終激勵我們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咬定目標、勇往直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具有強大的育人價值,能夠激勵廣大青年大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培育愛國為民的高尚情懷,錘煉道德品格、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塑造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培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思政課教師堅持對大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共產主義信仰,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扎實的政治理論分析大學生在成長中的困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總之,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價值主要通過傳遞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主要包括遠大的理想,良好的品德,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堅強的毅力等,促進其自由全面發展。
二、價值邏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一)鑄魂: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鍵在于明確定位,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首先,關于培養什么人??拐鹁葹木?、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都生動體現了共產黨人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的精神特質;紅船精神是以理想信念為內核的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抗美援朝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充分彰顯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對此作出了深刻回答,即要培養敢于擔當歷史使命、具備愛國為民情懷、勇于創新的新時代大學生。其次,關于怎樣培養人。要擁有“剛柔并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等。最后,關于為誰培養人?!盀橥瓿勺鎳腿嗣褓x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抗美援朝精神、“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裕祿精神、堅持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等給予了回答。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刻回答了新時代高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賦能: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首先,使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更鮮明。大學階段的思政課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了解“五史”,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使思政課教學目標更鮮明,要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幫助學生了解黨史、國情,感悟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彰顯的勇氣和力量,激勵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其次,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更生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論灌輸為主,導致高校思政課吸引力不強、“孤島化”現象嚴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蘊含著大量生動的事跡和事件,教師可以結合電視劇、電影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和共產黨人攻堅克難、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讓思政課堂“活起來”,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三)導向:培育青年大學生正確黨史觀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把握歷史。如果歷史觀錯誤,不僅達不到學習教育的目的,反倒會南轅北轍、走入誤區。”這一重要論述為培育青年大學生正確黨史觀提供了根本遵循。當代大學生出生于互聯網快速發展時代,互聯網媒介所具有的顯著優勢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帶來了良莠不齊的信息,黨史娛樂化、故意抹黑歪曲黨史等不良現象也時常出現,這些不良現象影響大學生正確黨史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淡化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價值認同。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引導大學生系統認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發展歷程,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會議,澄清對黨史上重大歷史事件模糊和片面化認識,樹立正確的黨史觀。
三、實踐邏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理路
(一)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有其自身的知識體系,是思政課教師授課的關鍵要點。高校思政課教師既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成邏輯,也要講明白其在各個時期的發展脈絡,講透徹其中共性特征、主要成就和豐富內涵等知識性問題。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內蘊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敢于擔當、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精神特質,對大學生具有價值引領作用。如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講述雷鋒精神相關知識的同時,激勵大學生要具備奉獻精神、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和創業精神,幫助大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二)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體悟相統一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有內在邏輯機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以偉大建黨精神為精神之源、以時代任務為發展主線、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具有理論特質。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掌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相關理論,以點帶面,引領青年學生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帶領學生參觀有關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相關內容得以生動、形象、具體展現??傊谏鐣嵺`中深化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相關理論研究,在社會實踐中體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強大精神力量。
(三)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教師簡單教授,更不是學生簡單接收,而是二者雙向交流的過程。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的內容進行深層次、跨領域、多視角的認識和理解,將融入內容挖深挖透,找準二者結合點;要精心備課和設計教學內容,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創新教學形式。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差異,采取啟發式、參與式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觀看有關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相關紅色電影、電視劇和節目,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熱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思政課教師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容整合,順應學生認知方式的改變,形成適應大學生思想實際和理解水平的教育內容,在學生的認知條件下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如使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故事,借助PPT、視頻等方式呈現。要把學生成長成才作為重要評價標準,及時關注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反饋和思想狀況,面對學生的學習和思想困惑、錯誤傾向,教師要及時有效解答、引領和糾偏。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我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的基因密碼,蘊含強大的精神力量,為高校思政課提供優質的內容資源。探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邏輯理路,就要從理論邏輯、價值邏輯、實踐邏輯三方面展開。也就是說,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的內在耦合的理論邏輯到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培育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正確黨史觀的價值邏輯再到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堅持實踐教學與實踐體悟相統一、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實踐邏輯,都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可能。在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課必須始終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引導青年大學生傳承薪火、接續奮斗,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陳晉.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N].光明日報,2016-06-29.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4-17.
(作者系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