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化的21世紀,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已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其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更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與進步。然而。想要進一步發揮其優勢與作用、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的經濟收益并豐富人們的生活,就需要促進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傳統的實體經濟中,往往會面臨銷售市場難開拓、宣傳范圍不夠廣以及企業口碑難塑造的問題。但是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人們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就對此展開研究,在分析了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探討了其與農業、制造業的融合現狀,最后從多個方面提出了促進技術與經濟深度融合的策略,以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實體經濟;融合
近年來各種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內都有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并且這些新興技術是互相依托、互相促進的。例如,互聯網就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供了依托和保證,而云計算技術則進一步提升了大數據技術的處理能力。大數據技術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給我國經濟建設和技術創新提供了沃土。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根基,其快速且穩定的發展可以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然而,如何進一步研發這些新型技術,如何實現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同實體經濟的深入融合,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則是當前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一、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相關理論
1.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含義
對于互聯網,人們并不陌生,其在生產生活中已經被廣泛應用。互聯網是依托于網絡將各個設備終端連接在一起的一個空間,且這一空間有著明顯的虛擬性特點,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這一虛擬空間內進行信息查詢、溝通交流、數據收集等。而“互聯網+”則是將其與傳統產業經濟進行結合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該模式推動了經濟變革,近年來發展十分火爆。大數據技術是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技術可以從各種類型的信息中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數據,給發展決策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撐。人工智能指的是應用普通計算機程序來呈現人工智能的技術,這一技術不但是當前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并且還能有效推動經濟信息化發展與社會進步。
2.三種先進技術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1) 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
第一,互聯網的出現和應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各種信息數據的傳播速度大幅度提升。由于互聯網的出現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改變,所以互聯網的應用尤其是“互聯網+實體經濟”有效地推動了經濟建設。
第二,經濟建設需要了解社會需求與市場動態,這樣才能做出具有針對性的發展決策,進而獲得預期利潤。大數據技術可以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中快速、準確且全面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數據,可以清晰且客觀地反映社會事件、現象,給經濟建設提供真實、全面且有效的信息,助力其有條不紊地發展。
第三,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人工智能技術當前有了較為深入的發展,并且在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等多個行業領域內都有所應用,多層次、多角度地推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2) 經濟發展給科技創新提供基礎和保障
科學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經過一次次地探討、實驗、論證,并最終應用在實踐中才產生的。同時其還需要結合實踐經驗對當前的技術不斷進行改良和優化,在原有系統的基礎上進行升級,以更加貼合經濟生產的需求。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還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而這些工作的開展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所以說經濟發展給科學技術創新提供了物質基礎與保障。此外,經濟發展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廣大民眾的認知,構建繁榮的文化氛圍,從而使得人們樂于接受新事物。而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型思維方式與科技,需要人們的理解和接受,才能拓展其應用范圍進而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1.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農業的融合
(1) 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體系
現代農業并非是單純的種植業或養殖業,而是全產業鏈化農業,生產性服務對當前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農資化肥的供應、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的收割與銷售等。并且農戶對這些需求逐漸從單一性走向了多樣性,對整個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如農資產品的銷售或租賃、農業保險、農產品加工與檢測、農業產業鏈內資金融通、農產品的網絡銷售與品牌樹立等。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恰恰可以給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助力,以互聯網為平臺將農業產業化鏈條的每個環節都整合到同一個空間內,所有用戶就可以在該平臺提出自己的需求,然后第一時間就有相應的服務機構提供專業服務。互聯網平臺還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資源整合,例如,整合農機作業的供需匹配問題,不但可以提升農機具的利用率與投資收益,而且還能對不同區域的農產品開展搶收工作。
(2) 優化當前農業生產效能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種植技術落后、生產過程監管難以及生產成本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民。但是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后解決了這些問題并且實現了農業生產數據的可視化與精準化,一方面提升了農業產量,另一方面則保證了農產品的安全。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具體應用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物聯網實際上就是由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集成的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實時監測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促使生產者可以精準地掌握農作物的生長動態。例如,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傳感器不但可以將其周圍的溫度、濕度精準地記錄下來,而且還能預測自然災害等相關數據信息,并做出監測、診斷和預警,促使生產者及時做出應對策略,保證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又如農業生產者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的作用,研發病蟲害產生的環境模型,及時判斷出該農作物所需要的農藥、花費,實現精準投入。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
(3) 創新農業產銷模式
農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就應當與時俱進應用這些新技術來創新生產銷售模式,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的穩步增長。例如,可以采用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利用互聯網將社區居民(消費者)同農業生產者聯系起來,實現兩者的直接溝通,打破雙方溝通難的問題。消費者可以直接訂購生態化農產品,預約付款,雙方達成長期合作,這種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生產者無需為銷路煩惱,消費者也無需擔心產品質量,消費者和農業生產者成為利益共同體,互惠互利。因此,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雙方建立信任機制,進而形成新的農業產銷模式。又如,通過互聯網技術能夠實現農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打造新的產銷模式,可以將農產品同旅游、餐飲等結合起來,通過電子商務實現深度合作,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2.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融合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一直存在著附加值不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崛起以及同制造業的融合,給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創造了新機遇。
(1) 創新制造業發展模式
第一,C2B的生產經營模式。這一模式下商家直接和消費者進行溝通,消費者提出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商家將消費者群體的需求進行匯總,然后針對各類消費群體提供不同的產品或服務。C2B模式以互聯網為依托,應用大數據技術來收集和分析消費者的各種個性化需求,這樣可以縮短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實現定制化生產。這是一種將柔性生產技術、信息化管理手段、高效供應鏈、3D打印設計等多種經營模式融合在一起的新型商業模式。
第二,設計柔性化生產平臺,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共享。傳統的工業、制造業生產是一種多模塊的合作模式,即每個模塊負責不同的任務,最后構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是將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在制造業中就可以構建一個更加柔性化的生產線,生產能力更上一層樓。首先,實現生產過程的數據化,就是將企業生產力轉變為一個平臺,各個部門都可以利用其進行創新。其次,利用新型技術實現資源共享,這樣不但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且還能助力企業實現快速轉型。最后,實現智能化生產制造,企業產品的研發、設計、銷售等實現一體化,各個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快速響應。
(2) 加快產品更新迭代
任何一個產品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其需要更新換代以提升整個行業的生產效率,所以制造業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十分重要。在制造業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助力企業實現多終端協調,提高新產品的設計速度。大數據技術則能助力企業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觀測與分析,優化設計流程,提升產品創新的能力。而人工智能則可以減少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投入,同時提升產品的制作精度。在多重先進技術的作用下,制造業的相關產品可以更加快速地實現更新迭代,完善生產平臺,推動制造業經濟建設。
(3) 推進生產過程的智能化
互聯網和大數據為智能制造提供了便利條件,推動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例如,人工智能應用在制造業中,在車間生產時大量地應用智能機器人,就能實現無人化生產,這不但可以保證產品質量,還能提升生產效率。生產制造的過程中,將車間內的所有設備都安裝上傳感器,如此工作人員就能及時監測每臺設備的狀況。一旦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則能夠有效追溯,查看是設備還是人工操作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改進,降低出錯率,提升產品質量。在醫藥行業、化工行業中都可以靈活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產品的精度、質量,增加產量,從而推動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三、助力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建議
1.完善國家相關政策與基礎設施
為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有必要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充分研發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功能作用,將其應用在經濟建設的各個環節,同時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通過研究發現,不同區域相關技術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著不協調、不統一的情況,影響其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還應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一個統一化的平臺,以能夠精準落實各項政策要求,在多個環節靈活應用互聯網技術,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作用,實現其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發展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
2.加強對科技攻關和政策的宣傳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大約有一半的企業僅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了采購、產品營銷等方面,并未充分發揮各類先進技術的作用,實際上也能反映出企業對大數據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缺乏必要的認識。所以,有必要加強對科技攻關的宣傳,讓企業認識到互聯網的強大功能,意識到大數據技術的關鍵作用,同時對人工智能進行研發。鼓勵企業將這些先進科學技術應用到企業生產建設中,給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提供外部環境保障,推動其實現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
3.優化對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
人才是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今天,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想要同實體經濟實現深入融合發展,就要重視人才,確保這一工作的開展有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第一,加強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對具備豐富工作經驗、高超技術水平與創新創造能力的人才,可以通過薪酬福利、政策扶持留住人才,減少優秀人才的流失。
第二,注重科研團隊的建設。在數據智能背景下,要堅持人崗匹配的原則,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提升整個團隊的研發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確保相關技術能跟隨實體經濟的發展動態進行調整,實現深度融合。
4.鼓勵商業模式的創新
當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同實體經濟實現深度融合后,不但能助力經濟建設,還能使各個行業的發展模式出現變化。這必然會給原來的模式以及企業組織機構等帶來沖擊與挑戰,所以為了促使其實現順利變革,國家可以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促使人們更快地接受新技術、新模式,同時也能對新模式進行必要的監督,推動其良性發展,從而拓展新商業發展模式以及成長空間,助力其順利實現轉型升級。
5.利用互聯網打造技術共享平臺
在信息化時代,共享是提升工作效率、節約成本的有效方式,國家有關部門也鼓勵資源共享、技術共享、信息共享。國家出臺了一些鼓勵性政策,但實際效果不佳,所以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家政策的要求同時推動經濟建設,就應當發揮網絡開放性與共享性的優勢,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業條件共享以及資源共享和設備共享,以網絡為依托構建技術共享的平臺。如此不僅能夠節約生產建設成本,同時還能提升創新與研發速度,從而實現經濟建設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融合是實現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走向智能化發展道路的有效方式,能夠促使我國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平穩度過新舊產業的轉型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實體經濟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有著重要地位,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助力其推動農業、制造業的經濟建設。可以從完善基礎設施、加大科技宣傳、優化人才培養、鼓勵商業創新和技術共享等角度出發實現技術與經濟建設的深度融合,完善“互聯網+實體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而推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雷尚君,李勇堅.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J].經濟研究參考,2018(8):50-58.
[2]蔣文兵.淺析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策略[J].價值工程,2020(7):72-74.
[3]王凱,王娜.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策略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1(23):11-13+61.
[4]劉萍.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與農業經濟的融合研究[J].山西農經,2019(8):76.
[5]李娟,張首魁.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現實路徑與政策取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學習體會[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9(1):75-80.
[6]張毅夫.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推動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J].網絡安全和信息化,2019(3):4-6.
作者簡介:蘇皓(1993.02—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會計智能化與數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