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應注重培塑“有志向”“懂感恩”“能擔責”三大品格。無錫市新吳區泰山路實驗小學以學校文化為引領,依托尋“路”活動培塑“三品”,在尋找“現實之路”和“生長之路”的過程中,以“路”文化、“路”課程、“路”活動、“路”評價為工作路徑,幫助“泰山娃”合理規劃人生發展目標,樹立理想信念,走向更廣闊的人生之路。
[關鍵詞] 學校文化;品格提升;尋“路”活動;培塑“三品”
當代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少年兒童的寄語中指出:“志向是人生的航標”,“希望你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將來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時代教育思想處處彰顯出“有志向”“懂感恩”“能擔責”三大品格。處于人生發展“拔節孕穗期”的小學生,培塑“三品”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無錫市新吳區泰山路實驗小學以學校文化為引領,依托尋“路”活動,培塑學生“三品”,讓“泰山娃”在尋找“現實之路——親臨研究既存的道路”和“生長之路——以品格提升為內涵的人生發展之路”的過程中,在感受既存具象道路的基礎上遷移聯想人生發展之路,合理規劃人生發展目標,樹立理想信念,勉勵自己朝著未來奮進。
一、浸潤“路”文化,營造學生活動氛圍
融創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資源的立體化平臺,采用校內文化場域和校外實踐基地相結合,線上資源集聚與線下多元融合的場域構建,努力培養“有志向、懂感恩、能擔責”的“泰山娃”。校內文化場域環境的建設重在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打造尋“路”展示空間;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則為“泰山娃”提供了實踐體驗環境、場所物質支持。線上環境的優化重在給予“泰山娃”更廣闊的展示平臺,面向更多的社會群體,為他們從小合理規劃人生之路奠定認知基礎;線下環境將為“泰山娃”搭建多元化研究的展示空間,為其品格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構建校內外融通的文化場域
1.開辟校內文化場域
結合學生每天上課、出操、活動的路線,巧妙借助校園內的道路、樓梯、走廊等,重點打造了長征之路、民族之路、漢字之路、奧運之路等“路”文化,成立了“泰山娃融媒體中心”,黨團隊手拉手,開展校內尋“路”活動。同時,重點建設“六個一”場域,作為培養“泰山娃”目標品格的重要平臺,展示“泰山娃”尋“路”的各階段成果(如圖1)。
2.建立校外實踐基地
學校與慈善、環保、生態、交通等公共領域的組織機構確立了常態化的合作關系,打造了新吳區交警大隊、新吳區生態環境局、中鐵十九局等五個品格提升的重點實踐基地。同時,在“泰山娃”尋“路”活動開展過程中,不斷開辟出新的個性化尋“路”實踐基地,如伯瀆河公園、小婁巷、公花園第一支部、梁鴻濕地公園、糧食科技物流公司等,這些都推動了本項目的有效開展,使學生在尋“路”過程中更加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尋找體驗方向,開展活動。
(二)聚集線上線下融合的多元資源
1.線上資源集聚
創建尋“路”微信公眾號、尋“路”網站專欄、尋“路”展播軟件和尋“路”電子地圖。通過“四創建”展示“泰山娃”尋“路”各項成果,推出尋“路”微視頻、尋“路”直播平臺、尋“路”電子相冊等線上資源,開通多種互動通道,為“泰山娃”尋“路”活動提供多元渠道,為其品格提升挖掘更多潛在可能。
2.線下多元融合
將“泰山娃”尋“路”生長行動融入各類常態化文化建設中,創立“‘泰山娃’尋‘路’”系列品牌。鼓勵“泰山娃”在班級黑板報、“我真棒”展示墻、《泰山娃》校報、紅領巾廣播、電視臺等文化建設平臺中展示尋“路”成果,在多元化平臺中展現自我。
二、架構“路”課程,奠定學生人生之路
為了保證學生尋“路”日常化、品格提升常態化,我們融通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主題化實施內容,以國家課程有效嵌入、校本課程整合拓展相結合的方式,使兩者相互促進,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不斷完善品格、茁壯成長。
(一)國家課程有效嵌入
每一門國家課程的落腳點都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我們實施“學科嵌入”的行動計劃,通過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跨學科、多維度地進行尋“路”品格養成教育。在語文、道德與法治、音樂、美術等學科中,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有志向、懂感恩、能擔責”的重要品格。如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家人的愛”、語文學科中《吃水不忘挖井人》、英語學科中Our dreams、音樂學科中“長大要當宇航員”、美術學科中的“三百六十行”等內容,教師依托整合教學內容或者創新教學方式,完成學生品格提升的滲透。語文學科,引入兄弟學校校本教材,開設國學小課堂;建設書香校園,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開設書法課程,延伸“泰山娃慧書法”課程,鼓勵學生開展跨領域、多學科學習,打造學生學習的樂園。數學學科,融合了尋“路”知識,普及“路”中涉及的數學原理。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學科也巧妙地引入“路”元素,并進行定向調整和設計,讓學生以歌唱、繪畫、運動、搭建等多種形式開展尋“路”活動,讓尋“路”品格浸潤每個學生的心田。
(二)校本課程整合拓展
在國家課程課標的基礎上,我們積極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研發尋“路”校本課程,豐富學生體驗,使其在親歷中感悟尋“路”的內涵并享受成長過程中的快樂。
尋“路”校本課程圍繞“路上知識真有趣”“路上風景多美妙”“路上故事好動人”三個主題進行開發研究,由低、中、高三個年段分別實施。研究層次由低到高,研究內容由易到難。在主題課程中挖掘尋“路”元素,彰顯尋“路”特色,呈現道路名片、模型、地圖、故事集、采訪錄等研究成果,并放入特定場域進行陳列展示。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能力、激發情感、培塑品格,實現自我教育與成長(見表1)。
三、豐富“路”活動,促進學生品格提升
尋“路”活動設計力求豐富其內涵,融匯核心素養的多元化實踐,多角度滲透、多層次推進、長短線交織,豐富全員性成長的活動樣態,激發尋“路”活動新動能,讓“泰山娃”在與資源的有效互動中獲得品格的發展與提升。
(一)活動內涵上勾連“有形”與“無形”之路
尋“路”生長項目在內涵上勾連了“有形”與“無形”之路。“有形”為現實之路,通過實地研究學校、新吳區、無錫市乃至于市外既存的道路,如泰伯大道、中山路、小婁巷等,了解道路設施使用情況、路旁的人文景觀、道路產生的文化背景,在此過程中幫助“泰山娃”了解道路發展的歷史沿革,讓他們深化對道路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從而促使他們產生建設、美化道路的想法。“無形”為生長之路,是以品格提升為內涵的人生發展之路。尋榜樣先鋒成長之路、尋企業發展壯大之路、尋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之路,以信念之光照亮理想之路……幫助“泰山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第一步,為他們走向更廣闊的人生之路夯實基礎。
(二)活動目標指向上融合“五育并舉”的理念
在國家整體教育方針的引領下,緊緊圍繞“五育并舉”的相關目標指向,整體推進活動有序、有效、有力地開展。德育:尋泰伯大道與伯瀆河景觀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提升“泰山娃”的社會責任感;智育:尋漢字與古典詩詞發展之路,提升“泰山娃”的學科素養,讓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建立文化自信;體育:結合奧運會、世錦賽等大型體育賽事,尋體育健將成才之路,鼓勵“泰山娃”從小立下遠大志向;美育:尋水墨之美、尋非遺(惠山泥人)之美,向美而生,以美潤心;勞育:尋祖孫三代的童年,感知家庭勞作方式的變革,培養“泰山娃”感恩家庭和社會之心。通過任務群推進、問題錨構筑、項目鏈搭建,為每個學生的人生起始階段注入“五育并舉”的活性基因,服務于每一個“泰山娃”的成長,使尋“路”之旅更加和諧美好。
(三)活動手段方式上回應“兒童中心”的需求
充分體現出“兒童站在活動中央”的理念,按照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要求來設計尋“路”活動。活動強化全過程覆蓋的文化浸染,以文化融入行動目標為引導、以文化融入行動內容為關鍵、以文化融入教師指導為抓手、以文化融入學生體驗為根本。如,《探校園小路》之師生與“路上的泥”邂逅:顯微鏡下觀察泥、泥的酸堿度檢測、“泥與詩文”誦讀會、制作“塤”、用陶笛演奏、“守護大地母親”志愿宣傳……多學科融合,別具韻味。活動聚焦全員性成長的活動樣態,將參觀考察設計成充滿期待的、有新鮮感的尋“路”旅程,組內教師、班內學生、家內長輩,組成“卷入式”活動共同體,剖析“路”資源的獨特價值,鏈接學生的經驗,激發尋“路”項目的新動能,全員在與資源的有效互動中獲得發展。活動關注新時代背景的時尚元素,引領學生積極回應時代呼喚,尋“路”行動與時代主旋律形成完美和聲。如,全方位營造學校紅色文化氛圍,打造長征之路、奧運之路、民族之路等紅色景觀文化,讓學生在漫步校園時,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與紅色精神的洗禮。同時,順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線上線下聯動的“尋路體驗”。如利用“打卡泰小地標”短視頻、“家鄉之路”云講解等方式,在“掃碼”“直播”“點贊”中為品格提升增添新的內涵,煥發新的活力。
四、多元“路”評價,激勵學生正向引導
學校制定了尋“路”生長行動特色評價標準,捕捉、定格、弘揚活動中展現的正能量。在多角度的評價中,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形成嶄新的、科學的、能夠提升學生品格的評價方式。評價對象分為學生個體、特色團隊和班級群體,線上線下相結合,從各個維度引導學生回味尋“路”旅程,分享內心體驗,完善自我認知,積淀成長力量,實現自我教育和協同導引的功能。
(一)開展學生個體、特色團隊以及班級群體評價活動
學生個體或集體參與活動時都擁有一張“評價表”,評價表設定每個年段學生的研學活動,并留出足夠的空白,便于學生填寫相關信息。每個學期,學生都可以憑借自己的作品獲得相關稱號。如“名片設計小達人”“模型制作小達人”“創意地圖小達人”“小小發聲者”等。
集體活動也依據此體系,由組長負責,組員共同完成相關評價,并在相對應的節日通過演講、制作PPT、表演等多種形式進行匯報。每學期末,學校頒發“智慧眼小團隊”“夢想家小團隊”“魅力尋路中隊”等集體獎項。
(二)建構“線上+線下”一體化評價體系
學校建構了“互聯網+”的評價模式,學校或班集體不僅可以通過線下展示進行匯報,還可以將活動日記、活動照片、活動美文、手工制作、視頻等發布至學校官網與微信公眾號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家長與社會人員欣賞活動成果。學期末,學校組織線上評選活動,由全體學生家長投票,評選出最有魅力的優秀成果,并進行頒獎。
在尋“路”活動評價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出色的學生個體、特色團隊和班級群體,他們有志向、懂感恩、能擔責,如同校園里的一面面旗幟,發揮著積極正向的引導作用,為所有“泰山娃”樹立起良好的榜樣,推動學校品格提升活動向縱深發展。
人生,是不斷尋“路”的旅程,是向陽生長的過程。“泰山娃”在尋“路”活動的助推下,深入了解現實之路,感恩活動中所有人的付出,激發起學生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同時,初步學會合理規劃人生目標,樹立人生發展的理想信念,砥礪前行,在“有志向、懂感恩、能擔責”三大品格的指引下,逐步走向更廣闊的人生之路,努力成長為祖國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印瓊.錘煉“有責”品格,提升育人實效[J].江蘇教育,2024(04):28-29.
[2]曹月紅.“立行·有責”品格習養行動項目的構建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21(3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