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一流班級,做一流學生!”新學年伊始,初一某班主任就為該班提出了激動人心的口號,設定了上述奮斗目標,他雄心勃勃,意氣風發,決心帶領該班學生打造一個理想的班集體。這也是許多年輕班主任“新官上任”的激情表現。隨后,該班開始了宏偉藍圖的描繪歷程。召開了“放飛夢想,我心飛翔——樹立遠大理想”的主題班會,學生們熱烈地抒發了自己的豪情壯志,紛紛表示要為考上清華、北大而努力。在遠大目標的指引下,該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狠執行”的管理,出臺了一系列精細化的管理舉措,強化學生的目標意識,時刻強調學生不忘當初理想。始料未及的是,該班學生漸漸出現了各種違紀違規現象,總是達不到既定目標。班級日漸沉淪,與“一流班級”漸行漸遠。該班主任大為光火,進行了雷霆萬鈞式的“整頓治理”。為班集體設定一個奮斗目標,難道錯了嗎?班級作為一個集體,應當需要一個奮斗的目標,尤其需要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明確了具體的目標,學生的學習才有強大的動力,才能更好地自我激勵、自覺努力。問題在于:應該設定怎樣的奮斗目標?如何設定一個相應的學習目標?
怎樣科學設定學習目標呢?設定的目標應來自學生的自我期許,而非家長或老師的期望。只有目標來自學生內心的憧憬、夢想、希望、期待,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成為學生成長進步不竭的動力源泉。因而,設定的目標應來自學生的當下實際。老師所起到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能動性,激勵學生設定目標,同時指導學生設定恰當的目標。適當的目標可以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激勵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所謂適當的目標,就是不能過高,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設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正常范圍內力所能及或可以預期、可以觸及的目標區。如果上述該班定位于“每天進步一點點!”學生的進步與日俱增,自我效能感也將逐步增強。
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即學生對自我作出全面而客觀的分析判斷,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及優劣長短,有自知之明。這關涉到個體對自我能否達成目標和是否具備達成目標能力的期待。如果外界為學生設定過高的目標,學生自認為無法達到,將產生畏難情緒,不僅喪失前進的動力,且會產生對目標失落后的恐懼和害怕、緊張心理,產生無力感,繼而使人心灰意冷、喪失信心,將導致更重大的挫敗,甚至產生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的可怕局面。就學生內部因素而言,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變量。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目標設置、組織、計劃、評價等自我監控行為呈現出顯著正相關。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強,越容易采取自我監控的行為;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自我監控學習行為的水平越高。
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對待學習困難的態度。富有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更有信心面對學習困難,堅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反之,低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則往往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難容易放棄,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在《小孩不笨1》影片中,還有這樣發人深思的一幕:符老師急匆匆地走進教室,開口的第一句話:“沒有做完我的中文作業的,都出去!”結果,學生出去了一大半。難得做作業的“成才”慢吞吞地從書包里拿出了作業,符老師迅速地翻閱,然后嘴里蹦出一句:“你寫的什么作業,爛蘋果,就是爛蘋果,沒得救了!你們全都出去!”然而,對面教室的一位正在講評試卷年輕教師,卻對一個中文只考了16分的學生說道:“上次你只考了12分,這次是16分,進步4分不容易,送你一盤XX倫的碟片……”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符老師與學生群體發生了嚴重的沖突甚至被毆打。如果符老師能從學生的當前實際水平出發,設定合理的期望值,給學生提出力所能及的可發展性目標,幫助學生逐步克服學習的困難,那將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目標的設定應當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將宏大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個階段性目標,再將階段性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實施計劃,并將實施計劃落實到日常的行為習慣中,借助于慣性的強大力量內在地驅動學生奮發進取,逐步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讓學生不斷地有獲得感、進步的成功感、小目標實現的喜悅感,那更大目標的實現將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這一點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尤其重要。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