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代中國家庭的教養形態與青少年社會化

2024-08-29 00:00:00周新成
中華家教 2024年4期

摘要:本文將家庭的教養體系分解為三個要素:教養目標(價值)、教養模式(態度/風格)、教養實踐(行為)。通過分析當代中國家庭“成人成才、爭先培優”教養目標的生成過程及其分化、不同家庭教養模式類型以及不同家庭在家校合作、教育培訓參與、子女社會交往管控、手機使用管理、親子情感互動等方面的教養行為差異,本研究嘗試對當代中國家庭呈現出的不同教養形態進行類型化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不同家庭教養形態對青少年社會化意愿、能力及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基于此,本文進一步探討如何構建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給予家庭教育及時有效的引導,提升青少年社會化意愿、能力,幫助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教養形態 社會化 校家社協同育人

一、引言

在傳統中國社會,青少年深度嵌入家庭及學校,家庭與學校又深度嵌入地方熟人社會體系。因此,青少年的社會化是嵌入“家庭—親屬網絡—學校—地方社會”這一層級嵌套結構的。在這一嵌套式教養結構之下,絕大多數青少年處于“成就自然成長型”社會化樣態,家庭對青少年的社會化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親屬網絡—學校—地方社會”同樣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功能。特別是,當家庭教養缺位或存在偏差時,“親屬網絡—學校—地方社會”能夠對沖來自家庭的負面影響或者發揮補足家庭教養缺位的正功能。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地方熟人社會體系在人口大規模流動及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漸趨瓦解,村社組織、村社鄉賢、親屬網絡的協作育人功能不斷弱化。此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與教育布局調整使得“文字上移”不斷推進[1],并且隨著學校的規范化辦學與科層化發展,學校的社區性權威變弱且逐漸脫嵌于地方社會,家校關系走向平等化,學校在面對家庭時不再具備極強的“教育權威”,使得學校在家校共育中面臨著轉型與調適困境,這一困境的極端表現是在發生家校沖突時學校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教師的教育主體性、主導權以及教育懲戒權不斷被弱化。[2]

由此,家庭的教養責任、作用及負擔大幅增加,特別是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以及科學育兒話語的傳播,家庭教養模式、教養實踐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無論是在實際功能層面還是在價值觀念層面都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國內外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學等學科關于家庭教養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加。有關家庭教養的專業知識與中國家庭的教養實踐實現了“互構”——專業知識影響了教養實踐,教養實踐又進一步催生了各類專業研究,這些專業研究經各類出版物、網絡媒介的傳播又反過來指導家庭教養實踐。

本文基于近幾年筆者及其所在團隊在我國東、中、西部廣泛收集的家庭與教育專題調研材料,在與國內外既有相關研究進行理論對話的基礎之上,試圖探討在社會轉型與家庭變遷過程中,中國家庭在教養目標(價值)、教養模式(態度/風格)、教養實踐(行為)等方面形成的類型化差異及其對青少年社會化意愿、能力及結果的復雜影響,并進一步探討如何在實踐中增強家庭教養的正功能,減輕家庭教養壓力,減少不當家庭教養方式,補足家庭教養缺位對青少年社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及風險。

二、家庭教養體系的三元素:價值、態度與行為

家庭教養具有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是教養目標,即家長關于子女成長的價值觀念。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國家庭的教養目標可概括為“先成人后成才”。如前文所述,在傳統社會,青少年的成長嵌套于層級結構之中,“成人”是一個相對自然的過程,青少年在“家庭—親屬網絡—學校—地方社會”的濡化下自然習得社會規范與家庭倫理。另一方面,在傳統社會中,由于社會流動性不強,對于絕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子女能否“成才”取決于子女是否為“讀書的料”。如果子女是“讀書的料”,那么父母自然會盡力給予支持,但是“成才”還是得依靠子女自身的學習自主性與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如果不是“讀書的料”,在子女數量眾多、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父母自然不會強求,家庭教養便呈現出“成就自然成長型”的養育形態。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及不斷完善,文憑對個體的工作類型以及收入水平的影響越來越大。并且,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與社會分化的加劇,受教育程度極大地影響了年輕人及家庭的發展能力。于是,許多家庭的培養目標變成了“成人成才,爭先培優”。雖然隨著全球化與現代化的發展,中國曾一度出現了對于西方社會“快樂教育”“民主教育”的贊美乃至過度吹捧,興起了對于“應試教育”的批判以及對于“素質教育”渴求的熱潮。但很快,這波熱潮就過去了。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與高校的擴招,以及國家極為穩妥、慎重的統一高考體制改革,如何通過家庭的教育投入來實現子女的“爭先培優”成為許多中國父母特別是中產階層父母的最重要目標。由此形成了所謂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新教育倫理,父母在強家庭倫理責任感的驅動下越來越深度地卷入到教育競爭當中。[3]教育市場化的發展、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狀態、社會分化的不斷加劇則進一步強化了家庭的教育焦慮與教育投入。

在此過程中,中國家庭教養目標既具有跨階層的一致性,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階層分化。[4]對于絕大多數中國父母而言,他們都希望子女能“成人成才”,更希望子女能“爭先培優”。但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同家庭之間逐漸出現了社會分化乃至社會分層,一些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能投入的資源及精力有限,一些家庭走向離散化乃至破碎化,在子女教育投入方面更是乏力。此外,家庭教養是家長與子女的雙向互動過程,也要依據子女的情況進行動態調適。一些家長在此過程中或不斷強化“爭先培優”觀念,或放棄“爭先培優”觀念,一些家長甚至放棄了子女“成才”的教養目標,希望或要求子女“成人”即可。少數家庭特別是少數底層家庭甚至連讓子女“成人”的目標都難以實現。

其次是家庭教養模式,即家庭在子女教養方面的態度或風格。家庭教養模式一直是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學等學科關注的重要研究議題。在心理學與教育學界,美國社會學家鮑姆林德根據家長對孩子的控制程度區分出三種家庭教養模式類型——權威型、專制型以及寬容型——影響最為深遠。此后,麥考比和馬丁進一步基于要求性和反應兩個維度,將教養模式劃分為高響應、高要求的權威型;低響應、高要求的專制型;高響應、低要求的放任型和低響應、低要求的忽視型四種類型。[5]這一分類拓展了鮑姆林德的研究,對此后的家庭教養模式相關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則主要從階層視角出發,探討家庭教養模式的階層差異、造成家庭教養模式差異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以及家庭教養模式差異對青少年及家庭發展的影響。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在《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基于對美國家庭的田野調查,提出了不同階層教養模式的二元框架——中產階級的協作培養型與工人階級的成就自然成長型兩種家庭教養模式。[6]受拉魯的分析框架影響,國內一些學者也重點關注中國家庭教養模式的階層差異與城鄉差異,指出農村家庭或低階層家庭更可能采取放縱或專制型的教養模式,而城市或高階層的家庭更傾向于采取權威或民主型的教養模式。[7]

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基于田野調研,在上述家庭教養模式分類框架基礎之上,探討了當代中國家庭的教養模式與類型。有學者將中國家庭教養模式劃分為極端型、嚴厲型、溺愛型、成就壓力型和積極型;[8]有學者將之劃分為理解鼓勵型、過分約束型、冷漠專制型和限制保護型;[9]有學者基于調查,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將中國父母教養模式分為疏離忽視型、漫不經心型、溫暖接納型、溫暖控制型、嚴苛控制型、嚴父慈母型和嚴母慈父型七種潛在類別;[10]有學者將中國家庭教養模式劃分為恩威并施型、謹慎規劃型、叢林法則型與束手無策型。[11]這些分類為我們理解中國家庭教養模式提供了有益啟發,但是上述分類多是對田野經驗的粗略概括,并沒有對教養態度/風格、教養行為、教養效果進行明確區分。

南希·達琳等學者基于對家庭教養相關既有研究文獻的綜述指出,教養模式指的是家庭的養育風格或家庭情感氛圍,這與父母的性格特征、夫妻之間的關系以及父母與子女的情感關系等因素緊密關聯,家庭教養模式直接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的意愿與能力,從而影響青少年的社會化結果。[12]這也提醒我們,在研究中應將教養模式或教養態度/風格與具體的教養實踐行為分開進行分析。考慮到在中國存在祖輩深度參與子代家庭日常生活,特別是中國存在許多隔代撫育家庭,因此在研究中國家庭教養模式時,既要考慮父母性格特征、夫妻關系及父母與子女的情感關系,還要考慮聯合家庭的代際關系、家庭撫育分工、家庭情感氛圍等因素。

第三個要素是家庭教養實踐或者說具體的教養行為。家庭教養實踐直接影響青少年的社會化結果。在當代中國,家庭教養實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家校合作,家校合作的緊密度與具體樣態對青少年產生直接影響;第二,教育培訓,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為實現“成人成才,爭先培優”的目標,許多父母熱衷于選擇校外教育培訓,校外教育培訓課程的數量、方式對青少年的時間安排、社會交往、學生生活心態產生直接影響;第三是社會交往狀態,父母對子女社會交往的引導與管控直接且深刻影響其社會化行為;第四是手機管理,隨著數字化社會的到來,青少年的社會化路徑被重構,青少年可以借助手機在虛擬世界不受管控地娛樂、社交、消費并生產情感內容,家長對子女手機使用的管理效果直接影響其社會化模式及結果;[13]第五,情感互動,父母與子女的日常情感互動頻次及密度等直接影響其社會化結果。

綜上,基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評述,特別是參考南希·達琳等學者構建的分析框架,并結合筆者及其所在團隊成員在全國多地的深度調研材料,本研究構建了一個分析當代中國家庭教養體系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在此分析框架中,教養目標直接影響家庭的教養模式與具體的教養實踐,教養模式影響家庭具體的教養行為、青少年社會化意愿及能力,進而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結果。同時,教養態度與教養行為也對青少年社會化結果產生直接影響。

筆者認為,麥考比等心理學家提出的四維教養類型框架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基于文獻綜述與實地調研,筆者以此類型框架為基礎,進一步構建了當代中國家庭教養模式的類型分析框架:第一,高響應、高要求特征的“策略民主型”教養類型,這是一種基于“成人成才,爭先培優”教養目標、傾向于“權威型”的教養模式;[14]第二,低響應、高要求或隨意對子女提出嚴厲要求的“權威型與專制型”教養類型,在實踐過程中權威型與專制型的教養模式邊界模糊,權威型教養很容易轉向專制型教養;第三,高響應、低要求的“民主型與溺愛型”教養類型,所謂的民主型教養與溺愛型教養有差異,但兩者很容易融合;第四,低響應、低要求的“放任型與忽視型”教養類型,放任型與忽視型相似,但也有細微差異,主要區別在于家長教養態度及態度產生原因。

三、當代中國家庭教養形態的類型特征與青少年社會化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結合全國多地的田野調研材料a,筆者嘗試對當代中國家庭教養形態作類型化分析(如表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基于廣泛的經驗調研,主要從階層視角出發,在每種教養形態下列舉了采取此教養形態的典型家庭,但這并不意味著筆者認為階層與教養形態之間有著線性因果關系。因此,在列舉典型家庭時,本文參照既有研究以及已有調研經驗,從家庭經濟水平與年輕父母受教育程度兩個維度出發,粗略將經濟收入水平較高或年輕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一般為大專及以上)的家庭視為中上層家庭,將經濟收入水平一般且年輕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一般為高中及以下)的家庭視為中下層家庭,將經濟收入水平較低且年輕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視為底層家庭。

在當代中國,許多中上層家庭尤其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上層家庭的家庭教養形態為第一種。對于許多中上層家庭而言,其自身接受了較高程度的教育,并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進程中通過教育實現了階層的跨越式向上流動或實現了階層維持,因此,他們十分注重子女培養中的“爭先培優”。這就意味著,父母需要保持教養權威,這樣才能讓子女在應試教育及綜合能力培養等方面聽從父母的規劃,達致預期目標。與此同時,這些新生代父母也更有意識、更有能力在“爭先培優”的同時注重增強親子之間的情感關系,與子女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以更為民主化的教養風格培養子女的自主性與綜合素養,從而順利實現“爭先培優”的教養目標。

這類家庭往往十分注重家校之間的有效合作,通過積極參與家委會、與老師保持緊密聯系等方式及時了解子女在學校的學習狀態,爭取讓老師更關注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培訓方面,這類家庭會在考慮子女意愿與能力基礎上適度增加課外培訓課程,對子女的社會交往進行一定程度的篩選與及時關注,為子女篩選“更合適”的玩伴,避免其受到不良同伴的負面影響,對子女的手機使用時間及內容進行有效的管理,在子女可能出現手機沉迷問題之前便進行及時的溝通與干預。在這些教養實踐中,這些家庭較為注重親子之間的情感互動與溝通協商,父母也會進行主動地學習與反思。為維持“策略民主型”教養并達成預期效果,許多家庭一方面注重夫妻之間的協作育兒,另一方面盡力避免祖輩過度介入家庭教養實踐。

在這類中上層家庭之外,也有少數中下層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一定很高,但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在家庭教養方面善于學習與反思,有意識地進行家庭教養方式探索,積極調動有限的家庭資源,同樣形成了策略民主型教養風格。這類中下層家庭通過良好親子關系的塑造,讓子女認識到“讀書改變自身命運與家庭命運”的重要性,培養了子女極強的自主性,使子女無論是在學業成績方面還是在社會化方面都取得了極好的結果。這類青少年社會化意愿高、能力強,結果一般也很好。

另有一些中上層家庭同樣有著極其強烈的“爭先培優”教養目標,希望通過“權威型”教養模式來達致教養目標。但受父母性格特征、價值觀念、人生歷程等因素的影響,其教養形態卻很容易呈現出“專制型”風格。為了讓子女在學業上取得高成就,一些家長采取過度“雞娃”行為,在家校合作、教育培訓等方面不顧子女意愿及實際情況進行高投入、提出高要求,在子女社會交往、手機管理方面極其嚴格,但和子女的情感互動比較少,情感交流頻次與密度不高,甚至常常忽視子女的感受,這容易導致青少年在社會化中面臨過大的學業壓力,使得其社會化意愿與能力降低,社會化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會給青少年造成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另有一些家庭的教養形態同樣呈現出專制型的風格,但是這樣的專制型教養形態的形成并不是因為對子女“爭先培優”的高教養目標,而是受父母的性格特征、夫妻及親子關系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情況主要出現在一些中下層家庭特別是底層家庭,他們在子女教養方面總體偏嚴厲,對子女的社會交往、手機管理等方面進行嚴格、粗暴的管控,卻經常處于“喜怒無常”的狀態,對子女提出一些粗暴無理的要求,與子女的情感互動很少,有時甚至會向子女宣泄工作與家庭生活中的負面情緒,這常常會導致青少年缺乏安全感,乃至出現心理問題及越軌與失范行為,這往往又進一步引發父母更為專制粗暴的教養行為。此種教養模式容易導致青少年出現社會化偏差。

第四種家庭教養形態可概括為民主型或溺愛型。事實上,完全民主型的教養形態在現實中極少,大部分是溺愛型教養形態,因此,筆者在此主要分析溺愛型教養形態。在這類教養形態中,家庭的教養目標以“成人”為主,對子女“成才”的要求很低。而且,家校聯系可能很緊密也可能很松散,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家校合作都基本無效。一些家庭即使與學校聯系較為緊密,但大多數時候也只是為了讓老師給予子女更多關愛乃至更多自由;在學業方面對子女的要求也比較低,極少要求子女參加額外的教育培訓;對手機的管理多處于放任的狀態;在情感上過度滿足乃至縱容子女。這類教養形態常常出現于一些隔代撫養家庭特別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這類學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社會化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在第五種家庭教養形態中,家長同樣對子女只有底線式的“成人”要求,家庭教養模式或呈現出放任型狀態或呈現出忽視型狀態。其中,一些家庭雖然有能力對子女進行教養,卻因種種原因放任子女,此乃“有意為之”。另有一些家庭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在一些離異家庭中,父母離異后再婚再育,無暇顧及子女。還有一些家庭則是“無意為之”,自認為對子女教養負責任,但事實上忽視了對于子女的教養,不了解、不關心子女的學習生活狀態。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家長曾經對子女教養比較上心,但在家庭遭遇變故或出現管教不住子女等情況后,便放任或忽視子女成長。

一些中下層或底層家庭以及離異家庭往往呈現出此種教養形態,他們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十分松散,對子女學業要求很低,對子女手機管理、社會交往等行為缺乏監管與引導,給予子女的情感支持和互動極少。還有一類家庭在子女年齡較小時采取粗暴管理的教養方式,等子女逐漸長大后,親子之間發生言語沖突乃至行為沖突,父母便不再管教他們。此種家庭教養形態對子女社會化意愿、能力及效果影響較為復雜。一些青少年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家庭教養缺位帶來的弊端,例如通過同輩群體的良好交往、來自老師的關愛引導等方式彌補。總體而言,在當代社會,這種家庭教養形態增加了青少年的社會化風險,特別是青少年與不良同輩群體密切接觸或沉迷于虛擬社交時,其社會化容易出現偏差。

正如國內外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家庭教養形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父母的教養目標、教養實踐乃至教養模式都會受到家庭所處的社會結構環境、家庭不同時期的具體狀況以及子女不同成長階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上文對當代中國家庭教養形態的類型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想型”,旨在理解當代中國家庭教養形態的一般化類型及其特征。

四、家庭教養變革:何以可能、何以可為

受社會變遷的影響,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的社會化越來越重要,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廣泛認可。基于對當代中國家庭教養形態的類型化分析,可進一步探討如何推動家庭教養體系向更好的方向變革。

大量研究已指出,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導致社會分化,社會分化的加劇使得處于不同層次的家庭所處的社會結構存在差異,家庭教養所具有的優勢及面臨的困難也存在差異。家庭如何借助其所處結構環境中的優勢資源,提升青少年的社會化意愿與能力,幫助他們順利實現社會化,十分重要。這既需要家庭的主動調適,更需要政府、學校、村社組織以及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的通力協作。

對于家庭教養呈現第一類形態的家庭特別是中上層家庭而言,其家庭教養模式總體上說與家庭所處位置較為適配,即家庭具有充分的主體性。然而,這也會帶來撫育私人化、家庭教養資源及精力投入過大等困境,家庭教養面臨著過度精細化與去公共化的局面。特別是對于雙職工家庭而言,需要在子女教養及工作之間努力尋找平衡,使得父母教養壓力過大。針對這類家庭,應從社會化撫育供給層面降低其家庭教養壓力,利用社區、學校、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等公共機構為其提供更多的社會化撫育服務。對于呈現此種教養形態的少數中下層家庭而言,更需要以學校為主為其提供便捷、低廉的社會化撫育服務及指導,降低家庭教養壓力與負擔,防止這類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生活在家庭營造的“寒門溫室”之中,缺乏與社會的廣泛接觸,影響其健康的社會化。[15]

對于家庭教養呈現第二類形態的中上層家庭而言,應以學校為主導,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給予家長及時有效的正向引導,降低家庭的教育競爭焦慮,及時糾正家庭的不當教養模式與教養行為。此外,還需關注這些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的身心狀態,為他們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對家庭與學生進行雙向的教育與引導。

對于家庭教養呈現第三類形態的中下層及底層家庭,也應以學校為主導,聯合村社組織、地方政府及其他各類社會組織,對家庭不當教養方式進行管控和約束。通過學校老師、同伴群體、村社鄉賢、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給予青少年更多的關愛引導。

對于家庭教養呈現第四類形態的家庭而言,亦應以學校為主導,為家長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與糾偏,班主任可與青少年的父母、祖輩進行及時、深度的溝通,幫助家長及時調整家庭教養形態、改變家庭教養態度,并對青少年在校內外的學習生活習慣提出相應的要求,以此來消除溺愛型教養對青少年社會化意愿、能力及結果的負面影響。

對于家庭教養呈現第五類形態的家庭特別是父母離異后缺乏家庭有效監管及情感照料的中下層及底層家庭而言,需要學校、青少年其他監護人及重要親屬、地方教育部門及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村社干部、村社鄉賢及其他社會組織人員聯合起來進行幫扶與引導,給予這些家庭出身的青少年更多關心與關愛、幫扶與支持、管教與引導,防止他們出現越軌與失范行為。

總而言之,在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進程中,中國的家庭呈現出了極強的韌性,在不同的結構性處境中積極調適,形成了不同的家庭教養形態。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家庭在社會變遷中因家庭教養觀念及行為的偏差、家庭成員的頻繁流動乃至家庭的離散化與破碎化,導致家庭教養方式與教養實踐出現偏差或缺位問題。還有一些家庭或難以適應快速的社會變遷遭遇種種困境,或因為教養的精細化與去公共化趨勢而產生極大的教養負擔與壓力。要減輕這類家庭的教養壓力,對家長進行有效引導,幫助這些家庭出身的青少年順利實現社會化,需要形成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良好體系。

著名兒童社會學家科薩羅曾指出,在“成人—兒童”的互動過程中,兒童常常會產生不安感與不確定性。不幸的是,不安感也起源于他們在家中經歷過的壓力、沖突,甚至是暴力。在這種情境中,對于父母的過錯,兒童常常會責備自己。同輩文化中的活動與文化常規,是安撫兒童被家中負面經驗引起的焦慮的最好藥劑。在這里,和同伴一起玩令人興奮的游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讓兒童得以有效控制不安事件與焦慮情緒。[16]兒童會在同輩群體交往中嘗試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困惑、利益關切、恐懼和沖突,學會共同行事、分享、獲得情感滿足、建立友誼、發展社會身份、學會自主與控制。[17]因此,在對家庭教育指導之外,學校、地方政府、村社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應聯合起來,為青少年社會化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讓其在與同輩群體的正向交往中習得社會規范、獲得情感支持,提升社會化能力。

五、小結與討論

在當代中國的輿論場中,青少年的養育問題往往會引發不同群體的廣泛關注與情感共鳴。第一,父母的教養焦慮。擇校、“雞娃”、輔導作業、親子沖突、手機管理等問題常常引發父母的教養焦慮與負面情緒,一些相關的事件常常沖上熱搜,引發廣泛社會共鳴。第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同時,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持續升高,特別是未成年人惡性犯罪事件的發生引發大眾的關注。第三,“躺平”“擺爛”“三和大神”“佛系”“小鎮做題家”等詞匯不斷被制造與廣泛傳播,青年人的身心狀態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第四,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短視頻等問題引發廣泛的關注與討論。第五,家校沖突、師生沖突新聞常常登上新聞熱搜榜……

上述事件共同指向同一個重要問題:當代中國家庭的教養形態、教養負擔與壓力以及青少年的社會化意愿、能力與結果問題。在社會分化過程中,我國不同家庭確實存在著不同類型的結構性教養負擔與壓力,對家庭再生產及社會再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何減輕家庭的教養焦慮?如何避免家庭教養實踐的缺位或偏差問題?如何以更為恰當的家庭教養方式增強青少年的社會化意愿與能力?如何形成良好的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降低家庭教養壓力與負擔,幫助青少年擺脫成長困境?如何為其營造良好的社會化環境,使其在正向的同輩群體交往中順利成長?這些是當前我國校家社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需要學術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廣大家長的共同參與,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鄉村教育的新趨向[J].社會學研究,2009(5):110-140, 244-245.

[2] 雷望紅.競爭性合作:城市教育中家校關系的互動邏輯——基于江浙兩地城區學校的實證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9(9):55-65.

[3] 尹秋玲.農村教育競爭興起的邏輯——從“讀書的料”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J].中國青年研究,2022(11): 103-109,95.

[4] 田豐,靜永超.工之子恒為工?——中國城市社會流動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分化[J].社會學研究, 2018, 33(6):83-101,243-244.

[5] 周群英,賈丁華.家庭教養方式研究綜述及反思[J].社會治理,2022(6):28-34.

[6] 安妮特·拉魯.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第2版)[M].宋爽,張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1-15.

[7] 朱安新,曹蕊.當前中國家庭的親子關系:城鄉和階層差異模式[J].貴州社會科學,2019(7):75-86.

[8] 林磊.幼兒家長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其行為特點[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4):43-47,54.

[9] 崔哲,張建新.中學生家庭教養模式及應對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2): 180-182.

[10] 劉思含,伍新春,王歆逸.父母教養方式的潛在類別及其與青少年學習投入和焦慮癥狀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3(5):673-682.

[11] 許丹紅.當代中國家庭教養實踐的類型化探索——基于質性資料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0(5):43-52.

[12] 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3):487-496.

[13] 周新成.手機“器官化”與農民家庭的教養困境[J].少年兒童研究,2024(1):70-76,94.

[14] 周新成.親子互動中的“策略型民主”:80后父母的教養實踐探索[J].中華家教,2024(1):34-44.

[15] 王旭清.寒門溫室:城鎮化中農家子弟教育的家庭參與機制[J].中國青年研究,2021(12):98-105.

[16] 威廉·A.科薩羅.童年社會學(第二版)[M].程福財,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116-117.

[17] 威廉·A.科薩羅.童年社會學(第四版)[M].張藍予,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120-174.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y Parenting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Socialization

ZHOU Xinc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breaks down the parenting system of families into three elements: parenting goals (values), parenting patterns (attitudes/styles), and parenting practices (behaviors).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parenting goal of “becoming an adult and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ies, the typological differences in family parenting pattern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behaviors of different families in term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trol of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s, management of cell phone use, and parent-child emotional interaction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arenting behaviors of different famil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ypology of different parenting patterns presented by different famil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on this basis, further explores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different family parenting patterns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ocialization willingness, ability, and outcom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how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parenting system between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give timely and effective guidance for family education, enhance the socialization willingness and abiliti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promote their healthy growth.

Keywords: Parenting Pattern; Socialization; Home-school-society Collaborative Parenting

(責任編輯:李 宇)

作者簡介:周新成/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 4300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91亚瑟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久久综合激情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亚洲综合二区| 婷婷六月综合|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毛片在线播放a|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国产精品成|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日韩在线网址|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欧美性爱网| 91麻豆国产视频| 欧美一级夜夜爽|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在线| 99人体免费视频|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激情综合激情|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久久综合久久鬼|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制服丝袜 91视频|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精品毛片|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高清|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日韩高清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