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問卷法,對來自浙江省206名育有1~3歲嬰幼兒的家長進行調查,了解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現狀及考察家庭相關因素的預測作用,并進一步探究電子產品使用與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1)超過八成的嬰幼兒已經開始使用電子產品,1歲嬰幼兒雖不建議使用,但較多已經開始接觸,2~3歲嬰幼兒整體上日均使用時長較為合理。(2)家庭養育環境能夠預測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內容;家長讓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目的和家長的干預行為則能夠預測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和內容。(3)電子產品日均使用時長和周頻率對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的預測作用不顯著,但電子產品使用內容對嬰幼兒具有一定的影響,即嬰幼兒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的頻率越高,其行為問題越少。研究結論啟示,家長應限制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長,幫助其選擇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同時要更注重與嬰幼兒的真實人際互動。
關鍵詞:嬰幼兒 電子產品 家庭環境 情緒與社會性發展
一、問題提出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帶來電子產品的普及,嬰幼兒正成為新時代的“數字原住民”。來自不同國家的調查報告均顯示,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已然成為一個普遍現象。[1]美國Common Sense Media機構發布報告表明,2020年美國2歲以下嬰幼兒中有70%看過電視,使用過其他移動電子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的嬰幼兒比例也從2011年的10%上升到40%,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總時長為49分鐘。[2][3]來自新加坡的大型調查報告也顯示,新加坡2歲嬰幼兒每天使用電視和移動設備的平均時長分別為1.6小時和0.7小時,3歲嬰幼兒每天使用移動設備的平均時長約為1小時。[4]國內也有學者在安徽、北京等局部地區開展調查,發現在3歲以下嬰幼兒群體中,接觸電子產品正變得普遍,且部分嬰幼兒的日均屏幕暴露時長已經超過1小時。[5][6]但目前國內聚焦于3歲及以下嬰幼兒群體使用電子產品的調查仍較少,特別是缺乏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具體內容、初始接觸年齡等方面的了解。
考慮到嬰幼兒主要在家庭環境中接觸和使用電子產品,來自不同家庭環境的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具體情況可能存在差異。[7][8]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和家庭媒介生態理論(Family Media Ecology Theory)也在理論上支持了“家庭環境是影響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情況的重要因素”這一觀點。[9][10]
家庭環境因素既包括家庭養育環境,也包含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具體態度和干預行為。首先,家庭養育環境可能會預測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內容。家庭養育環境涵蓋促進孩子認知發展的環境、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的環境、忽視懲罰型環境等方面[11],好的家庭養育環境表現為養育者會為孩子提供更多促進其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的物質或精神條件,而很少忽視或懲罰孩子。家庭養育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長的養育觀念和實踐,可能會預測嬰幼兒的日常活動安排,其中就可能包括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觀看的內容。[12][13]了解家庭養育環境對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內容的預測作用,可以為有針對性地指導不同家長干預和引導孩子的屏幕使用內容提供依據。此外,早期研究也發現,家庭養育環境越好,嬰幼兒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越可能低于1小時。[14]然而,隨著電子產品的教育功能日益凸顯,養育環境好的家庭中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也可能更加開放,進而可能導致養育環境對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長的預測作用變小。因此,家庭養育環境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長的預測作用是否依然存在,需要重新驗證。
家庭環境因素中還有一些更為具體的要素也可能影響嬰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情況,如家長讓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目的和家長的干預行為。不同養育者讓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目的不同。已有研究發現,認為電子產品可以促進孩子發展的家長會鼓勵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從而導致孩子屏幕暴露時間更長。[15][16]但目前鮮有研究關注家長的目的是否也會影響孩子的屏幕活動內容,如想要利用電子產品促進孩子發展的家長可能會更多鼓勵孩子參與教育類活動,而僅僅把電子產品當作“安撫工具”的家長可能不會限制孩子的活動內容,從而可能增加孩子接觸不良內容的風險。家長的干預行為主要包括限制使用時長、與孩子共同使用電子產品等。[17]研究表明,家長限制使用時間有利于減少孩子的屏幕暴露時長。[18]家長與孩子共同使用電子產品對嬰幼兒屏幕暴露時間的預測作用尚不明確[19][20][21],但其可能有助于嬰幼兒規避接觸風險內容[22],引導嬰幼兒更多參與教育類活動。[23]以往研究較少全面考察各種家庭因素對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情況的綜合預測作用,本研究將對此做更為細致的探究。
隨著電子產品在嬰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學界也開始關注電子產品使用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對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的影響。[24]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具體指體驗、管理和表達各種積極和消極情緒,并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能力[25],其主要通過人際互動得以發展。時間替代理論(Time Displacement Theory)指出,嬰幼兒的時間是有限的,花費在電子產品上的獨處時間越多,參與人際交往與社會互動的時間就會越少[26],進而不利于其情緒與社會性發展[27][28]。
對于3歲及以下嬰幼兒來說,更長時間的屏幕暴露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行為,如攻擊性行為、易激怒性和更差的社會能力。[29][30][31][32][33]但也有少數國外研究并未發現屏幕暴露時長與3歲以下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聯。[34][35]除了使用時長,使用電子產品的活動內容也可能影響嬰幼兒的情緒與社會性發展。聚焦于3~6歲幼兒的研究發現,進行學習類屏幕活動的時間與學前兒童的社會情感發展存在積極關聯;[36]而觀看攻擊性節目的幼兒會出現更多問題行為;[37]觀看親社會性節目的幼兒會表現出更高水平的社會能力和更少的攻擊行為;[38][39]還有研究表明,適量玩兒童電子游戲有利于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40][41]目前僅有少數研究考察了不同電子產品使用內容對3歲及以下嬰幼兒群體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的預測作用。如有研究發現,21月齡和33月齡時觀看非教育性質的動畫片越多,嬰幼兒在33月齡時的問題行為越多;[42]嬰幼兒在18月齡前接觸面向成人設計的電視節目越多,其在18月齡時的情緒問題和外化問題行為越多。[43]而其他類型的屏幕內容,如兒童教育類節目、兒童游戲對3歲及以下嬰幼兒發展的預測作用尚未可知。
基于以上綜述,本研究主要考察以下三個問題:1.調查1~3歲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現狀,包括初次使用電子產品的年齡、電子產品使用頻率、時長和活動內容等多個方面。2.揭示不同家庭環境因素對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和活動內容的預測作用。3.探究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和活動內容對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的預測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法,面向浙江省城鄉地區育有1~3歲(12~47月齡)嬰幼兒的家庭發放問卷。問卷由嬰幼兒的主要養育者填寫,總計回收230份問卷。剔除家長填寫的嬰幼兒年齡不在月齡范圍內的24個樣本,最終獲得有效樣本206份(Mage = 25.70±7.17個月)。樣本中,60.2%的嬰幼兒來自城市,51.9%的嬰幼兒為男孩,58.7%的嬰幼兒為獨生子女。樣本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情況
本研究基于Hu等人和Chang等人的研究工具[44][45],編制《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情況》問卷,其中調查了嬰幼兒初次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日均使用時長和活動內容,以及家長讓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目的和家長的干預行為。使用頻率1題,考察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周頻率(6點計分,1~6分別代表從不使用、一周少于1次、一周使用1~2天、一周使用3~4天、一周使用5~6天、幾乎每天使用)。日均使用時長1題,考察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日均時長(6點計分,1~6分別代表少于15分鐘、15~30分鐘、30分鐘~1小時、1~2小時、2~3小時、3小時以上)。
活動內容方面,考察了進行五類活動的頻率,分別是觀看動畫片、觀看兒童綜藝類節目、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玩兒童電子游戲和進行成人導向性活動。每類活動下有2~3個題項,如“玩兒童電子游戲”維度下包括玩語言學習類游戲、玩邏輯思維類游戲和玩面向兒童的其他電子游戲;“進行成人導向性活動”維度下包括觀看面向成人設計的電視節目和玩面向成人設計的電子游戲。活動內容所有題項均采用5點計分(從“1=從不”到“5=總是”)。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活動內容整體結構效度較好,模型擬合指數為:χ2/df = 2.62,TLI = 0.91,CFI = 0.94,SRMR = 0.05,RMSEA = 0.09。5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依次為0.68、0.83、0.82、0.82和0.70。后續分析中,計算每個維度下題項得分均值代表進行該類活動的平均頻率。
家長讓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目的包含5題:“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可以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或想象力”“可以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5點計分,從“1=非常不同意”到“5 =非常同意”)。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發現,后四題可歸入同一維度,將新維度命名為“可以促進孩子發展”。
此外,本研究還考查了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采取的兩種干預行為的頻率,即陪伴孩子一起使用電子產品(5點計分,從“1 =從不”到“5=總是”)和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長(4點計分,從“1=從不控制”到“4 =總是控制”)。
2.家庭養育環境
本研究采用何守森編制的《1~3歲兒童家庭養育環境問卷》[46],該問卷由41個條目組成,涵蓋4個維度。其中,情感溫暖/環境氛圍維度包含11個條目(如“家庭氣氛融洽”),社會適應/自理維度包含13個條目(如“鼓勵孩子做簡單家務”)、語言/認知維度包含10個條目(如“帶孩子到商店、公園,參觀各種展覽”),忽視/懲罰維度包含7個條目(如“懲罰孩子”“感到帶孩子很煩、很累”),采用5點計分(從“1=從不”到“5=總是”)。本研究中,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6、0.91、0.89、0.80,說明該問卷在本研究中信度良好。考慮到情感溫暖/環境氛圍、社會適應/自理和語言/認知三個維度間的相關系數較高,在0.74~0.83之間,如果將各個維度同時放入回歸模型,可能會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故將家庭養育環境4個維度的得分(其中忽視/懲罰維度反向計分)合并為一個整體變量放入回歸模型。
3.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
本研究采用《嬰幼兒情緒社會性評估量表簡化版》(Brief Infant-Toddler Social-Emotional Assessment, BITSEA)評估嬰幼兒的情緒與社會性發展水平。[47][48]該量表共42個條目,包含“行為問題”和“社會能力”兩個維度,分別由31個條目(如“經常受傷或弄傷自己,不得不時刻盯著他/她”)和11個條目組成(如“聽話,遵守規則”)。“行為問題”具體包括外化行為問題(如沖動性、攻擊性、同伴攻擊)、內化行為問題(如恐懼、憂郁/退縮、分離性焦慮)、失調行為(如飲食障礙、睡眠問題)、適應不良和非典型性行為(孤獨癥樣行為、預警行為)。“社會能力”則是考查嬰幼兒的依從性、親社會性、共情等社會情緒能力。采用3級評分(從“1=不符合/偶爾”到“3=非常符合/經常”)。“行為問題”和“社會能力”2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91、0.71。
(三)研究過程
本研究從浙江省某高校招募大學生作為研究助理,其生源地來自浙江省城市和鄉村地區。數據收集前對研究助理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項目介紹、問卷內容講解、發放問卷時的注意事項等。研究助理在其家鄉所在地招募育有3歲及以下嬰幼兒的家庭為研究對象,并向嬰幼兒的主要養育者介紹研究目的,征得其知情同意后向其發放紙質版問卷,并介紹問卷填寫方式和強調問卷填寫的真實性和匿名性。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現狀
調查發現,1~3歲嬰幼兒中,24.8%在未滿1歲時就開始使用電子產品,58.8%在1歲期間(12~23月齡)開始使用電子產品,還有11.4%在2歲期間(24~35月齡)開始使用電子產品。1歲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日均時長差異較大,56.4%在30分鐘內,24.4%在30分鐘到1小時內,19.2%超過1小時。2~3歲嬰幼兒中(24~47月齡),81.9%使用時長在1小時內,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標準。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周頻率具體如表2所示。
活動內容方面(如圖1所示),1歲嬰幼兒和2~3歲嬰幼兒最常進行的活動均為觀看動畫片,頻率均分都處在“有時”到“經常”之間。1歲嬰幼兒和2~3歲嬰幼兒玩兒童電子游戲、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和觀看兒童綜藝類節目的頻率均分都處于“很少”到“有時”之間,說明嬰幼兒相對較少參與這些活動。嬰幼兒參與成人導向性活動的頻率最低,該類活動包括觀看面向成人設計的電視節目和玩面向成人設計的電子游戲,1歲嬰幼兒和2~3歲嬰幼兒進行此類活動的頻率均分都處在“從不”到“很少”之間。


(二)家庭因素對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情況的預測作用
首先,探究家庭因素對嬰幼兒電子產品日均使用時長和使用周頻率的預測作用。作為因變量的“日均使用時長”和“使用周頻率”分別包含5個和6個有序類別選項,因此均采用有序logistics回歸模型,將家庭養育環境、電子產品使用目的中讓孩子安靜下來和促進孩子發展、家長干預行為中的陪伴使用和控制使用時長作為自變量納入回歸模型。結果如表3所示,家長越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可以讓孩子安靜,孩子日均使用時間越長(B = 0.26, p = 0.06),使用周頻率也越高(B = 0.48, p < 0.001)。家長越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可以促進孩子發展,孩子日均使用時間越長(B = 0.43, p < 0.05),使用周頻率也越高(B = 0.56, p < 0.01)。家長陪伴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越高,孩子日均使用時間越短(B = ?0.25, p < 0.05)。家長控制孩子使用時長的頻率越高,孩子日均使用時間越短(B = ?0.86, p < 0.001),使用周頻率越低(B = ?0.55, p < 0.01)。
接著,探究家庭因素對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內容的預測作用。以觀看動畫片為例,將觀看動畫片的頻率均值作為因變量,以家庭養育環境、電子產品使用目的中讓孩子安靜下來和促進孩子發展、家長干預行為中的家長陪伴使用作為自變量,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同樣,再分別以觀看兒童綜藝類節目、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玩兒童電子游戲和進行成人導向性活動的頻率均值作為因變量,構建另外四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家庭養育環境越好,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的頻率越高(B = 0.37, p = 0.05),接觸成人導向性活動的頻率越低(B = ?0.52, p < 0.001)。家長越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可以讓孩子安靜,孩子觀看動畫片的頻率越高(B = 0.27, p < 0.001)。家長越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可以促進孩子發展,孩子進行各類屏幕活動的頻率都會越高(B動畫片 = 0.46, p < 0.001;B兒童綜藝 = 0.25, p < 0.05;B兒童教育 = 0.31, p < 0.01;B兒童游戲 = 0.38, p < 0.001; B成人導向 = 0.24, p < 0.001)。最后,家長陪伴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越多,孩子觀看動畫片和兒童綜藝類節目的頻率越低(B動畫片 = ?0.17, p < 0.01; B兒童綜藝 = ?0.15, p < 0.05)。


(三)使用電子產品對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的預測作用
為探究使用電子產品與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間的關聯,本研究分別以“行為問題”和“社會能力”為因變量構建兩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在每個回歸模型中,均以家庭養育環境作為控制變量,以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日均時長、周頻率和進行各類活動的頻率均值作為自變量。經檢驗,模型中DurBin-Watson 值和各變量的VIF值都達標,說明回歸模型的觀測值具有相互獨立性,自變量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結果發現(如表5所示),日均使用時長和使用周頻率對嬰幼兒行為問題和社會能力的預測作用均不顯著;使用內容中,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的頻率越高,嬰幼兒的行為問題越少(B = ?0.05, p < 0.05),而進行其他類型屏幕活動的頻率對行為問題和社會能力的預測作用并不顯著。

四、結論與討論
(一)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和使用內容現狀
本研究中超過八成的嬰幼兒在2歲前就開始使用電子產品,證實了我國電子產品使用群體有進一步低齡化的趨勢,與近年來不少國內學者的調查結果一致。[49][50]日均使用時長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1歲幼兒不應接觸電子屏幕,2~5歲的幼兒每天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且越少越好。[51][52]本研究中較多1歲嬰幼兒的日均使用時長超過建議標準,而超過八成的2~3歲嬰幼兒的日均使用時長符合建議標準。美國兒科學會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目前尚未有研究證明使用電子產品對1歲嬰幼兒的發展有任何潛在益處。[53]因此,家長要更為慎重地考慮是否讓嬰幼兒在1歲期間就開始使用電子產品。
在電子產品使用內容方面,觀看動畫片是嬰幼兒最經常進行的活動,成人導向性活動則是嬰幼兒最少參與的,這與已有研究發現較為一致。[54]從側面反映出大部分家長會對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內容進行一定篩選,會盡量讓孩子接觸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內容(如動畫片),而盡量少接觸面向成人的屏幕活動(如觀看面向成人設計的電視節目)。本研究還發現,嬰幼兒有時也會看兒童教育類節目和玩適宜兒童的電子游戲,如語言學習類游戲和邏輯思維類游戲,這可能與家長關注到電子產品的教育功能有關。
(二)家庭因素對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現狀的預測作用
在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日均時長和使用周頻率方面,家長出于何種目的讓其使用電子產品以及家長的干預行為都被證明是顯著的預測變量。具體來說,家長越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可以讓孩子安靜或是越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可以促進孩子發展,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日均時長和周頻率水平就會越高,這與已有研究結論一致。[55]這可能是因為,越是對電子產品在輔助育兒方面的價值持有積極態度的家長越會允許孩子接觸和使用電子產品。在干預行為方面,家長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長的頻率越高,嬰幼兒的日均使用時長就會越短,使用周頻率就會越低。這與Chen和Shi在元分析中得出的結論一致。[56]
本研究還發現,家長陪伴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越高,嬰幼兒的日均使用時長也會越短。Corkin等人在研究中也發現,家長和2歲嬰幼兒共同看電視的頻率越高,嬰幼兒看電視的時間就會更短。[57]但也有部分研究并未發現家長和孩子共同使用電子產品對減少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長的顯著作用。[58]已有研究結論存在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家長和孩子共同使用電子產品的具體情形有所不同:部分家長可能是為了監督孩子的使用行為(包括使用時長),也有家長可能是讓孩子一同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屏幕活動。前一種情形可能會導致孩子使用時間更短,而后一種情形則可能導致孩子使用時間更長。因此,未來有必要根據家長陪伴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具體情形對這一干預行為做更細的研究。
本研究發現家庭養育環境并不會預測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日均時長和周頻率。這可能是因為,在養育環境較好的家庭中,家長對電子產品的態度也可能越來越積極,一方面,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有家長會嘗試借助電子產品與孩子進行互動或是引導孩子參與電子產品中的教育性質活動。[59]因此,在養育環境較好的家庭中,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和周頻率并不一定更低。
關于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進行不同活動的頻率,一方面,不同家庭養育環境下嬰幼兒進行不同屏幕活動的頻率存在差異。具體來看,家庭養育環境越好,嬰幼兒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的頻率越高,而接觸成人導向性活動的頻率越低。這背后的可能原因是,在養育環境較好的家庭中,家長會更加重視為嬰幼兒提供優質的成長環境[60],進而拓展到為孩子選擇更益于其發展的屏幕內容。另一方面,電子產品使用目的和家長的干預行為也會產生影響。
在使用目的方面,家長越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可以讓孩子安靜,孩子觀看動畫片的頻率越高。這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活動,動畫片對孩子的吸引力較大,能夠有效安撫孩子的情緒,并且動畫片資源較為豐富,更便于家長獲取。而家長越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可以促進孩子發展,孩子接觸各類屏幕活動的頻率都會越高。這可能是因為對電子產品價值認可度較高的家長會更包容嬰幼兒接觸各類屏幕內容。在干預行為方面,家長陪伴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越高,孩子看動畫片和兒童綜藝類節目的頻率越低。背后原因可能是家長在陪伴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會更愿意選擇一些互動性更強、更能促進兒童發展的活動,如學習類活動[61],因此家長陪伴多的情況下孩子會更少觀看娛樂性視頻。
(三)使用電子產品對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中,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日均時長和周頻率對其行為問題和社會能力的預測作用均不顯著。這與很多針對3歲及以下嬰幼兒群體的已有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大部分已有研究發現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越多,嬰幼兒的行為問題會越多。[62][63]但也有少數研究的結論和本研究相似,如Verlinden等人發現,嬰幼兒24月齡時看電視的時長并不能預測其36月齡時外化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長期高水平的電視暴露才與其外化行為問題有關。[64]
本研究中電子產品使用時長與嬰幼兒發展之間不存在顯著關聯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超過80%的樣本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日均時長都小于1小時,使用時長普遍較短。以往有研究發現,電子產品日均使用時長超過1小時或者超過2小時的樣本才會表現出更多的問題行為。[65][66]另外,本研究使用的是橫截面數據,且1~3歲嬰幼兒接觸電子產品的總體時間也還不長,因此使用時長對其發展的消極影響可能尚未顯現。
本研究發現,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的頻率越高,嬰幼兒的行為問題越少。這說明,具有教育性質的兒童節目可能會對嬰幼兒的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產生正面影響。已有研究發現,15個月大的嬰幼兒可以從電子屏幕中學習溝通性手語標志,這說明3歲以下的嬰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從屏幕內容中進行學習的能力。[67]
本研究推測,一些兒童教育類節目中可能包含了幫助嬰幼兒認識自我與環境、與他人交往等內容,加上兒童教育類節目較為符合嬰幼兒的年齡特點,可能給嬰幼兒帶來正向的情感體驗,因此觀看這類節目頻率更高的嬰幼兒可能會有更少的行為問題。但目前能證明兒童教育類節目對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有積極影響的研究仍較少,這一結論仍需要更多研究進行驗證。本研究并未發現進行其他類型屏幕活動的頻率與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聯,可能原因是其他類型的屏幕活動內容,如動畫片、兒童綜藝類節目和兒童游戲中可能較少涉及有關社會情緒發展的內容,而成人導向性活動的內容還難以被嬰幼兒理解。[68]
五、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全面展現了3歲及以下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現狀,并揭示出不同家庭環境下,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和使用內容的差異,驗證了家庭環境因素對嬰幼兒電子產品使用行為的重要預測作用。同時,本研究還嘗試探究了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和內容與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聯,為更好地理解電子科技產品對嬰幼兒發展的利弊提供了一定的實證依據。
本研究結論如下:(1)3歲及以下嬰幼兒普遍開始接觸電子產品,較多1歲嬰幼兒日均使用時長超過建議標準,2~3歲嬰幼兒整體上日均使用時長合理。(2)家庭養育環境能夠預測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內容;電子產品使用目的和家長對電子產品使用的干預行為會顯著預測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和使用內容。(3)電子產品日均使用時長和使用周頻率與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聯并不顯著,而觀看兒童教育類節目的頻率越高,嬰幼兒的問題行為越少。基于以上研究發現,提出三點教育建議。
第一,家長要全面認識電子產品的利弊,并主動限制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引導嬰幼兒養成健康合理的電子產品使用習慣。本研究發現,家長對電子產品的態度越積極,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越長,而家長的干預行為能夠幫助嬰幼兒控制使用時長。雖然本研究并未發現電子產品使用時長與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聯,但這可能與本研究樣本使用電子產品的日均時長普遍較短和本研究采用橫截面設計有關。長期來看,由于嬰幼兒缺少對電子產品使用時長的自控能力,在家長不加干預的情況下,嬰幼兒產生電子產品依賴或是成癮的風險可能會更大。因此,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需要全面認識電子產品的價值和危害,在對電子產品保持理性態度的基礎上,引導孩子認識與接觸電子產品,并主動和孩子一起商定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
第二,家長要為嬰幼兒篩選屏幕活動內容,盡量讓嬰幼兒接觸高質量的內容。本研究發現,接觸兒童教育類節目的頻率越高,嬰幼兒的行為問題越少。以往也有研究表明,只有符合嬰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水平且基于完善的課程指南開發的能夠提供豐富、有趣、互動體驗的屏幕內容才能真正促進嬰幼兒的學習和發展。[69]這提示家長要注意為嬰幼兒篩選符合其年齡發展特點的和具有潛在教育價值的內容。
基于本研究的相關發現,需要特別注意引導以下幾類家長:一是經常借助動畫片來安撫孩子情緒的家長,需要讓這類家長了解到并不是所有動畫片都適合3歲及以下嬰幼兒觀看;二是非常認同電子產品可以促進孩子發展的家長,需要引導他們認識到不同的屏幕內容可能會對嬰幼兒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應對嬰幼兒的電子產品使用內容加以篩選;三是來自養育環境較差家庭的家長,即為孩子提供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支持較少、忽視或懲罰孩子較多的家長,他們可能會更少關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行為,甚至會將電子產品當作“電子保姆”。[70]需要引導此類家長認識到嬰幼兒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和接觸不適宜屏幕內容的潛在危害。
第三,相較于讓嬰幼兒獨自使用電子產品,家長仍應該為嬰幼兒提供更多真實的人際互動機會。本研究并未發現電子產品使用時長、頻率,還有除兒童教育類節目以外的屏幕活動內容對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的預測作用,這至少說明,短期內使用電子產品并不會對嬰幼兒的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帶來益處。而已有研究表明,使用電子產品時間過長會對嬰幼兒的認知發展及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帶來不利影響。[71]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相較于與電子產品進行互動,真人之間的互動交往更有利于嬰幼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促進嬰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與語言學習和認知發展等。[72][73][74]因此,這提示家長在為嬰幼兒安排日常活動時,仍應盡量選擇讓嬰幼兒進行真實可感知的人際互動,讓嬰幼兒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投入更多的時間,以促進其社會情緒的發展。家長也可以考慮以電子產品為輔助工具與嬰幼兒進行親子互動,如和嬰幼兒一起討論電子產品中的活動內容、和嬰幼兒一起玩益智類電子游戲等。正如美國兒科學會和加拿大兒科協會建議的,“養育者被鼓勵與孩子共同使用電子產品,將使用電子產品作為一項家庭社交活動”。[75][76]
【參考文獻】
[1] CHANG H Y, PARK E J, YOO H J, et al. Electronic media exposure and use among toddlers[J].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2018(6): 568-573.
[2] RIDEOUT V, ROBB M B. The common sense census: Media use by kids age zero to eight[R/OL]. (2020-11-17)[2023-11-02]. https://www.commonsensemedia.org/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report/2020_zero_to_eight_census_final_web.pdf.
[3] COMMON SENSE MEDIA. Zero to eight: Children’s media use in America 2013[R/OL]. (2013-09) [2023-04-30]. https://www.commonsensemedia.org/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zero-to-eight-2013.pdf.
[4] BERNARD J Y, PADMAPRIYA N, CHEN B, et al. Predictors of screen viewing time in young Singaporean children: the GUSTO cohor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7(1): 112.
[5][15][19][50]周珊珊, 嚴雙琴, 曹慧, 等. 馬鞍山市嬰幼兒視屏暴露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20(1): 61-64.
[6][16]許琪, 王建紅, 張麗麗, 等. 三歲及以下兒童屏幕暴露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兒科雜志, 2021, 59(10): 841-846.
[7] WONSUN S, JISU H. Parental mediation of teenagers’ video game playing: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1(6): 945-962.
[8] CONNELL S L, LAURICELLA A R, WARTELLA E. Parental co-use of media technology with their young children in the USA[J].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2015(1): 5-21.
[9] BARR R. Growing up in the digital age: Early learning and family media ecology[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9(4): 341-346.
[10] BANDURA A. Influence of models’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mitative respons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1): 589-595.
[11][46]何守森. 兒童早期家庭養育環境量表編制及其信度效度研究[D]. 山東大學, 2008:58.
[12] ZHANG M, QUICK V, JIN Y, et al. Associations of mother’s behaviors and home/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with pre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2020(1): 83-86.
[13][18]JUNGE K, SCHMERSE D, LANKES E M, et al. How the hom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tributes to children’s early science knowledge—Associations with par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science-related activiti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21(56): 294-305.
[14] 王莎莎, 王瑜, 陳凌燕, 等. 240例幼兒視屏時間與家庭視屏環境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 2019(22): 5283-5286.
[17] 曾秀芹, 柳瑩, 鄧雪梅. 數字時代的父母媒介干預——研究綜述與展望[J]. 新聞記者, 2020(5): 60-73.
[20] BLEAKLEY A, JORDAN A B, HENNESSY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J]. Pediatrics, 2013(2): e364-e371.
[21][22][56] CHEN L, SHI J. Reducing harm from media: A meta-analysis of parental mediation[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19(1): 173-193.
[23]LEE S J, CHAE Y G. Children’s Internet use in a family context: Influence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al mediation[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7(5): 640-644.
[24]JOHNSON G M, PUPLAMPU K P. Internet use during childhood and the Ecological Techno-Subsystem[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2008(1):n1.
[25]COHEN J, ONUNAKU N, CLOTHIER S, et al. Helping young children succe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C].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2005.
[26][72]VANDEWATER E A, BICKHAM D S, LEE J H. Time well spent? Relating television use to children’s free-time activities[J]. Pediatrics, 2006(2): e181-e191.
[27][35] MISTRY K B, MINKOVITZ C S, STROBINO D M, et al. Children’s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behavioral and social outcomes at 5.5 years: Does timing of exposure matter?[J]. Pediatrics, 2007(4): 762-769.
[28][65] 徐婧雯. 電子媒體使用對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影響[D]. 浙江理工大學, 2022:51-52.
[29]MANGANELLO J A, TAYLOR C A. Television exposure as a risk factor for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3-year-old children[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2019(11):1037-1045.
[30]盧珊, 崔瑩, 王爭艷, 等. 看電視時間與嬰幼兒語言、情緒社會性發展的關系——一項追蹤研究[J]. 學前教育研究, 2018(11): 15-26.
[31]CARSON V, LEE E Y, HESKETH K D,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across three time-poi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skills in early childhood[J]. BMC Public Health, 2019(1): 27.
[32]CHENG S, MAEDA T, YOICHI S, et al. Early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social outcomes at age 30 months[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0(Supplement_II): S482-S489.
[33][63] LIN H P, CHEN K L, CHOU W, et al. Prolonged touch screen device usage i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but not language delay, in toddlers[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020(58): 101424.
[34][64] VERLINDEN M, TIEMEIER H, HUDZIAK J J, et al. Television view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generation R study[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2012(10): 919.
[36]李汪洋, 柳皚然. 屏幕暴露的數量與質量之辯——屏幕暴露與學前兒童非認知能力的關系[J]. 教育學報, 2022(1): 99-112.
[37]FRIEDRICH L K, STEIN A H. Aggressive and prosocial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the natur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J].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73(4): 1.
[38]MARES M L, WOODARD E. Positiv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s: A meta-analysis[J]. Media Psychology, 2005(3): 301-322.
[39]ZHANG Q, CAO Y, TIAN J, et al. Effects of prosocial cartoon models on aggressive cognition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0(118): 105498.
[40]HINKLEY T, TIMPERIO A, SALMON J, et al. Does pre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and electronic media use predict later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at 6 to 8 years? A cohort study[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17(4): 308-316.
[41]劉肖岑, 黃翯青, 霍夢, 等. 短時接觸雙人電子游戲對幼兒同伴交往與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 心理科學, 2018(2): 364-370.
[42]TOMOPOULOS S, DREYER B P, VALDEZ P, et al. Media content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Latino toddlers[J]. Ambulatory Pediatrics, 2007(3): 232-238.
[43]CHONCHAIYA W, SIRACHAIRAT C, VIJAKKHANA N, et al. Elevated background TV exposure over time increases behavioural scores of 18-month-old toddlers[J]. Acta Paediatrica, 2015(10): 1039-1046.
[44]HU B Y, JOHNSON G K, WU H. Screen tim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8(94): 659-669.
[45]CHANG H Y, PARK E J, YOO H J, et al. Electronic media exposure and use among toddlers[J].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2018(6): 568-573.
[47]BRIGGS-GOWAN M J. The brief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 Screening for social-emotional problems and delays in competence[J].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2004(2): 143-155.
[48]蔡臻, 張勁松. 上海市嬰幼兒社會性情緒的特征調查[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3(12): 1266-1269.
[49]何輝, 魏莊, 劉春陽, 等. 北京市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情況調查[J]. 中國婦幼保健, 2016(2): 351-353.
[5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for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EB/OL]. (2019-04-02)[2023-11-0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50536.
[52]COUNCIL O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STRASBURGER V C, HOGAN M, et al.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media[J]. Pediatrics, 2013(5): 958-961.
[53]BROWN A, COUNCIL O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Media use by children younger than 2 years[J]. Pediatrics, 2011(5): 1040-1045.
[54]吳蘭岸. 數字媒體使用對學齡前兒童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7:55-57.
[55]王茜, 張麗敏, 趙景輝. 家庭媒介生態視角下電子產品使用對幼兒睡眠的影響——基于全國26381個樣本的潛在類別分析[J]. 學前教育研究, 2021(12): 23-35.
[57]CORKIN M T, PETERSON E R, HENDERSON A M E, et al. The predictors of screen time at two years in a large nationally diverse cohort[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21(8): 2076-2096.
[58]TAN T X, JING X, GUAN W. Young children’s screen habits: Identifying child and family contributor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Reports, 2023(10): 100284.
[59]陳青文. 新媒體兒童與憂慮的父母——上海兒童的新媒體使用與家長介入訪談報告[J]. 新聞記者, 2019(8): 15-25.
[60]李華, 劉楊, 徐平, 等. 家庭養育環境對嬰幼兒智能發育的影響——基于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兒保家庭的調查[J].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 2021(8): 66-73.
[61]LEE S J, CHAE Y G. Children’s Internet use in a family context: influence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al mediation[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7(5): 640-644.
[62] WAN M W, FITCH-BUNCE C, HERON K, et al. Infant screen media usage and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021(62): 101509.
[66]陳秋, 于偉平, 陳瑞美, 等. 學齡前兒童生活方式對情緒與行為問題影響的研究[J]. 現代預防醫學, 2021(1): 82-85.
[67]DAYANIM S, NAMY L L. Infants learn baby signs from video[J]. Child Development, 2015(3): 800-811.
[68]MOSER A, ZIMMERMANN L, DICKERSON K, et al. They can interact, but can they learn? Toddlers’ transfer learning from touchscreens and televi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5(137): 137-155.
[69]WARTELLA E A, O’KEEFE B, SCANTLIN R. Children and interactive media: A compendium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R]. New York: Markle Foundation, 2000: 90-94.
[70]ERAT NERGIZ M, ?AYLAN N, YAL?IN S S, et al. Excessive screen time is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rejection behaviours in pre-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2020(7): 1077-1082.
[71]WILKINSON C, LOW F, GLUCKMAN P. Screen time: The effects on children’s emotional, 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R]. KoiTu: The Centre for Informed Future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21:2-3.
[73]郭力平, 郝俊, 朱文佳. 擬社會互動在年幼兒童視頻學習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學, 2012(4): 882-888.
[74]KRCMAR M, GRELA B, LIN K. Can toddlers learn vocabulary from television?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J]. Media Psychology, 2007(1): 41-63.
[75]PONTI M. Screen time and preschool children: Promoting health and development in a digital world[J]. Paediatrics & Child Health, 2023(3): 184-192.
[76]REID CHASSIAKOS Y, RADESKY J, CHRISTAKIS D, et 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digital media[J]. Pediatrics, 2016(5): e20162593.
Electronic Devices Use among Toddlers: The Predictive Role of Family Facto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oddlers’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DAI Wenjing WANG Lei REN Lixin
Abstract:This study utilized questionnaires to survey 206 parents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aged 1-3 years from Zhejiang Province. The objective was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electronic device usage amongst young children and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role of family-related factors. Additionally,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 use and th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Over 80%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have been exposed to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many 1-year-olds already utilizing them despite such usage not being recommended. Overall, the daily usage time of 2-3-year-olds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2) The home nurture environment can predict the cont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use among infants and toddlers, while the duration and cont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use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parents allow infants and toddlers to use electronic devices as well as parental intervention. (3) The daily usage time and weekly frequency of electronic device usage do not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However, the cont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use has a certain impact. Specifically, the more infants and toddlers watch educational programs, the fewer behavioral problems they exhibit.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parents should limit the dur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 use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help them choos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place more emphasis on rea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with them.
Keywords: Infants and toddlers; Electronic devices; Home nurture environment;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李 宇)
作者簡介:代文靜 /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王 磊 / 浙江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杭州 311231)
任麗欣 (通訊作者)/ 西交利物浦大學未來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 215123)